语文教学应明确的几个概念
2012-04-02邓先山
■邓先山
语文教学应明确的几个概念
■邓先山
一、对新课标的理解要定位在一个“新”字
新课标的推出,改变了过去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陈旧教学理念与模式,有意识地凸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将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养成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新课标教材的“新”的含义,从培养目标到教材编排体系,再到具体教学实施,都有了质的新起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对新课改的“新”的意义,要完全理解直至吃透,在头脑里建立起一个“新”的概念,并把这种“新”的意识具体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落实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是走进新课改必须建立的第一个概念。
二、对教师角色的认定要体现一个“变”字
首先是转变教师观念。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要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要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总之,以上变化都是观念变化前提下才能实现的。其次是转变教师角色。从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来看,现代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与学生彼此平等的沟通对象,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语文教学过程的中心不再是单纯的教师,也不是单纯的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中心人物。再次,是转变教材观念,这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不再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教材只是一个案例,一个载体。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不是教材。所以教师不能把教材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而要对教材进行改编、选用、活用,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三、对新旧课程的衔接要落实到一个“承”字
传统课程既是课程改革的起点,也是新课程的基础;而新课程不仅是对现行课程的革新与改造,更是对传统课程的继承。实施新课程,并不意味着对过去的全盘否定,从理念上也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也罢,新课改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扬弃过程,既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语文根底知识,又要留意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理论才能,尤其不应忘记一些在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法和经验,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改实施到每一堂课。一个新的理念的建立和实施,首先要做好继承工作,“承”是基础,“破”是发展,“立”是结果。没有承,就无所谓破,更无从谈立。作为语文教师,在新课改中,首先要扎扎实实做好“承”的工作,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就是要正视学情,重视现状,实事求是,把规律继承好,把本质掌握好,把底气夯实好,做到既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不放松语文基础训练;既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重视将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也不忘记立足于课本;既重视多媒体的运用,也不能放弃板书;既有必要的跨学科渗透,也牢记语文为本,从而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武汉市黄陂三中)
责任编辑 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