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小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好习惯
2012-04-02孙玉丽
■孙玉丽
帮助小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好习惯
■孙玉丽
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已经成了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我们城郊结合部的学校,学生流动性极大,情况尤其突出。由于小学生自觉性不强,自控意识和能力较低,要依靠外界力量方可达到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培养好习惯要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了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
一、用加法培养好习惯
洪文(化名)是三年级转到我班的学生,他有个不好的习惯:写作业拖拖拉拉。他父母在外地,住在姑妈家。他姑妈说,他每天都能写3小时以上,常常晚上11点才能上床就寝。可是第二天经常会忘了交作业。为此各科老师都很伤脑筋,多次联系家长也没有用。一段时间的接触下来,我发现他的反应并不慢,有时候甚至比一般的学生反应要快,课堂上也很活跃,但是不专心,往往别人的课堂作业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了,他才开始动笔,一支笔、一块橡皮、一个书角、甚至一个手指头也能被他玩出花样,桌子上也是堆满了书本等与作业不相关的东西,写几分钟就东摸摸西摸摸的。就这样,时间差不多一大半用在了开小差上。
洪文写作业,已经长期养成不能专心的习惯,要他写作业时不做小动作实在不容易。陈鹤琴说:“儿童的不良行为,若是属于初犯,可以运用忽视、不直接作反应的方法来消弱。但事实上,真正初犯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为很少,多数是出现好多次以后才被发觉。”这些长期塑造而成为的行为,父母或老师发现、求助的时候,已经相当牢固。可是一般父母或老师往往忽略这项关键因素,恨不得马上改善。因此,会把所要改善的不良行为的标准定得很高、很严格、很硬性,半点也不通融,形成双方对立的尖锐形势。在面临此种情境时,我运用区别强化的策略,我将其简称为“加法”。区别强化的一般程序是:
1.确定最终行为目标
2.确定基准线
3.划分阶段
4.选择强化物
5.安排后果
6.评估效果
于是,我与洪文约法三章,如果他写作业时间能比以前减少一半,课间老师决不留他(以前他基本没有下课时间),结果第一星期有2天达到标准,两星期以后可以完全做到。
等他能完全做到时间缩短一半后,我再把标准慢慢提高。一个月后,洪文的作业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作业布置后也知道要赶快做了。这时我又跟他约定:如果一周内他有3天速度能和一般同学一样,就让他做语文小组长,负责收发作业本。第一周,他5天都做到了,第二周他开始监督同桌做作业了。后来的时间里,他完成作业的速度已经和普通同学差不多了,偶尔又开小差时,我一提醒,他会马上注意。
同时,我还争取家长的积极支持配合:通过家访、打电话,有时邀请家长到学校来,交流学生作业情况,指导家长做好家庭辅导,要求家长根据作业记录本上记录检查学生作业,并适时签名。我也每天在作业本上备注相关信息,告知家长,鼓励家长,感谢家长。
这样,三个月后,洪文终能坚持天天按时完成作业,还能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完成思考性较强的阅读训练,学习成绩跃居班级前十五名之列。
二、矫正坏习惯用减法
我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篇文章:有一年,作者到阿姆斯特丹去访问的时候,在大街上发现有的店里卖毒品。他很奇怪,全世界都在戒毒,商店怎么卖毒品呢?荷兰人说是卖给那些戒毒的人的,戒毒一下子戒不掉,政府允许他们微量吸毒,凭一个证,可以来买点儿,让他逐渐减少。这就是递减法。
我想,坏习惯就和毒瘾差不多,也可用递减法去矫正,就是说他比原来次数减少,就可以容许他,一次比一次少,直到成功。我们可以借鉴这个做法,对于学生的偏差行为,其改善之道,并非立即要求儿童改掉、不要出现这种行为,采取渐进方式,分阶段逐步要求学生递减该不当行为的发生次数,最后减到可以接受、甚至完全没有的情境。
女生李晓(化名),每次没按时交作业的必定有她。问其原因,花样百出。父母感觉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孩子还是坐不住,面对我时是一脸的无奈、茫然、无助。
我和她父母商定这么做:
第一步就是观察。她写作业的位置,家长要能够看得到,注意看她怎么写作业。家长观察到她写作业半小时内站起来了四次,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去洗手间,一会儿站在窗前看看谁在楼下玩了,一会儿问妈妈动画片开始没?不到十分钟就站起来一次,半天也不坐下来。如此作业肯定是无法完成了。
第二步就是引导。了解清楚李晓的学习状况后,我要家长首先肯定孩子,例如可以这么说:“李晓啊,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只要好好学习肯定能够学好,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一下,你半小时站了四次,是不是有一点多了?”她知道父母这么关注自己,就有些不好意思了。接下来说:“宝贝,我看你写一个小时作业站起来三回差不多了吧?”她说:“可以啊,这有什么难的。”家长说,军中无戏言,如果你写一个小时作业站起来的次数不超过三次,当天晚上六点的动画片随便看,爸妈绝不干涉。李晓听后非常高兴,说太好了,我就是爱看动画片。家长说:“你先别高兴,有奖励就会有惩罚,如果你一小时写作业站起来超过三次,当天晚上什么电视都不能看,动画片也不准看,说话算话。”这样家长和李晓之间的协议达成了。
第一个星期下来李晓有三天做到了,写一个小时作业站起来不超过3回,到了晚上六点蹦蹦跳跳地去看动画片,极自豪。但是其他时间就忘了,一到晚上六点就条件反射心里痒痒的,“爸爸、妈妈,求求你让我看动画片吧,我一定好好学习,我再也不站起来了。”妈妈说不行,说话算话,怎么能出尔反尔呢?不能看。
第二个星期开始了,李晓写作业刚坐一会儿就想站起来,这就是条件反射,但是她马上就想到不行,只有三次站起来的机会,得省着点用,晚上六点才有动画片看,这就忍了下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她能做到一小时站起来不超过三次,她的父母说:“不错啊,我看你很有潜力啊,一小时站起来不超过两次能够做到吗?”“两次就两次!”第二个月站起来两次,第三个月站起来一次。三个月之后,差不多90天左右,李晓一小时写作业基本上不站起来了,站起来一次也是正常的。这个过程中,我在学校也经常肯定她的不交作业的次数在减少;肯定她做课堂作业时做小动作,开小差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学习成绩在进步。经过三个月的训练,李晓养成了一个专心写作业的习惯,改掉了坐不住的习惯。
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好行为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形成的越牢。美国教育家说的很形象,培养好习惯就像是缠缆绳,只要每天缠上一道,用不了多久好习惯就变得牢不可破,我们都可以理解,什么东西缠90道试试。但是改掉坏习惯不能希望一刀斩断。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凡事认真,坚持去做,就没有任何事情做不成!每一个教师只要有爱心和恒心,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完全能培养出学生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小学)
责任编辑 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