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教学在简约中实现高效

2012-04-02张静

成才 2012年5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课文阅读教学

■张静

让阅读教学在简约中实现高效

■张静

崔峦指出: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指导思想,让阅读教学真正达到简约高效呢?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一些体会。

一、教学内容要精当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显得特别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精选、发现能真正为学生所用、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核心知识”,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无关的东西,让课堂更简约。

1.结合课文特点,突出教学重点

课文题材、体裁不同,所处年段不同,特别是自身特点不同,教学内容的重点也就有所不同了。譬如写景的文章,重点应是在了解景物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领悟写作方式,学习抒情文的写作方法;写人的文章,重点是掌握以事写人、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状物的文章,重点是了解“物”的特点,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等等。比如《索溪峪的“野”》一课,根据高年段阅读目标以及本课写景的特点,可将教学内容的重点确定为: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前提。

2.把握编者意图,解读文本有度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关于《阅读教学的路径》的讲座中特别强调:所谓阅读方法就是帮助学生理解读不懂的地方,凡是作者要表达的想法在他们的文章中都表达清楚了,阅读教学只需要理解作者的意图,教师不需要再额外补充意图了。这番话告诫我们,解读文本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容易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解读文本不到位,导致教学内容比较浅显,让学生“吃”不饱,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目标都落实不了;二是解读文本过“度”,拔高要求,导致教学内容深奥难懂,让学生吃不消,失去学习兴趣。在很多公开课中,第二种现象比较普遍。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西顿动物故事》时,在引导五年级学生读懂故事、了解动物特点的基础上,又补充了大段资料,谈起“善与恶的较量,亲与仇的比量,人性与灵性的考量”等问题,致使本来活跃的课堂顿时冷场,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了编者的意图,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情感体验,适度解读文本,才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

二、课堂提问要精简

阅读课上,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好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检测学习活动的效果。然而,实际教学中,许多提问设计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问题过多、过碎、无价值,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腾出更多时间,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

1.精简问题,尽量提主干问题

课堂上,问题的数量不能多,也不能太复杂。如何做到问得简单却能触及关键呢?最好的做法是扩大每个问题的覆盖面,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可以读书、思考、讨论甚至辩论,这样就避免了“满堂问”。如讲《天鹅》二、三自然段时,提出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天鹅”显然比“你为小天鹅担忧吗?画出你为它担忧的句子”更有价值,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更大。学生在这一问题的指引下,找出重点词句体会小天鹅的危险处境以及它面对困难的态度,进而感受到它是一只勇敢顽强、沉着冷静而且有智慧的小天鹅。

崔峦曾强调:教师要善于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学会一节课只提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亦即主干性问题,引领着学生自读自悟,使理解内容与学习语言相得益彰。如讲《乡下人家》,可提问:作者怎样写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迷人的?便可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抓住重点词句来谈体会。

2.摒弃单一提问,尝试多种手段解读

课堂上,教师要坚决不提“是不是?”“对不对?”“喜欢吗?”等选择式单一的提问,因为这类问题思维含量少,缺乏思考的空间,且价值不大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要多想一想,在原来准备提问的地方,能不能用其他的语文手段代替。如讲《会上树的鱼》鱼儿和蜗牛对话的几个自然段,根本不用提问“鱼儿怎么说?”“蜗牛怎么说?”直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这就是“以读代问”。这种方法在低年段运用得比较多。有时候,我们还可以“以说代问”,复述课文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三、语言训练要精选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教师要有着强烈的语言训练意识,精心选择练习题,通过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扎扎实实促发展。

1.体现目的性,立足教材是根本

现在的阅读课上,每位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语言训练的重要性,设计了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去读、去说、去写,但是每项训练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些教师并不明确,以致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脱离了教学要求。设计练习题前,教师不妨自问一下:这篇课文可以挖掘的语言训练因素有哪些?我想从训练中达到什么目的?有没有偏离本课的重难点?以《雪地贺卡》为例,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贺卡格式写几句话送给朋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续编故事——长大后的刘玲怎样跟朋友谈贺卡的奇遇,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其习作水平,同时让其更深刻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

总之,教师只有用好教材这一范本,明确每一次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才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2.体现启发性,精心设计是关键

阅读课上,有不少老师还在出示“按课文原文填空”之类的练习题,认为填填括号、写写词语就是语言训练。这类训练让学生回答本已掌握或极易掌握的内容,耗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无疑是低效的。语言训练要能训练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能力,逐步摸索出语言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语言训练才是高效的。如执教《刷子李》,在学完第五自然段后,教师启发:此时,你还认为刷子李只是一位粉刷匠吗?有学生回答“我觉得刷子李是舞蹈家”,再读句子“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然后结合句子说说自己认为他是舞蹈家的理由。另外有学生回答“音乐家”、“画家”、“指挥家”,并分别读句子,说理由。这样的问题指向文章的内容,在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同时训练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回归课文,学生充分地、深入地读书、思考,在语言实践中提高了语言实践的能力,实现了训练的“价值最大化”。

3.体现层次性,教师指导是保障

崔峦说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有些老师片面地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课文,课文读懂了,阅读任务就完成了。其实不然,语文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学习语言的形式,了解语言的内在规律。

全国优秀教师王文丽老师在执教《鱼游到了纸上》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的方法值得借鉴:王老师讲到青年人画鱼很逼真时,让学生分别模仿老人、年轻人、小孩的语气赞叹一句,又启发学生分别用老师、警察、画家甚至外国人的身份来夸一夸青年人,还要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态和动作,最后,让学生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为开头说一段话。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是有效的,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了中年段的教学重点——段的训练,保证了语言训练的质量。

四、教师用语要精准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教师而言,它是连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桥梁,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极为重要。语文教师姓“语”,对教学用语的要求应该更高。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很讲究教学语言的锤炼,以此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力图简洁准确,打造简约课堂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不能过多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教师要除去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不必要的言说,让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如王文丽老师执教《鱼游到了纸上》,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咱们学习什么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又如特级教师刘金执教《乡下人家》,开课导入语是:“同学们对清新自然的山村生活特别神往,是吗?”只此一句,就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简约的课堂,其独特的魅力就在于此。

2.提高文学品位,促进学生发展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内含,领会语言的韵味,体会语言的情感,感悟语言的哲理,揣摩语言的规律,从而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有感染力,亦即有文学味。如何提高语言的文学味呢?引经据典是常用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使教学语言凝练而有韵味。如执教《美丽的晋祠》,一句“‘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美丽的晋祠又怎能缺乏水的滋润呢”就将课文的学习由“山”过渡到“水”。执教《秋天的怀念》,一句“而今,‘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同学们,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母亲再也没有回来干什么呢”就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删繁就简三秋树”,简约的课堂意味着教师心中要有教材,要有学生。要认真研读文本,把握重难点以及语言训练点,教学要有针对性;要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权力交给学生,真正体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简约而不简单”,让课堂真正实现低耗高效。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一小)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