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改革研究

2012-04-02周顺锡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体育课校园

周顺锡

(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1258)

我国高校体育分“术课”和“理论课”,长期以来都是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内容,理论课可算是某种技术教学的辅助。随社会的进步和需求,体育的功能不断体现,高校体育也经历改革,引进西方的快乐体育和个性体育(选修),教学内容有所充实,重视健康和终身体育技能的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课越来越偏向实用,转向体育产业。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体育又如何融入文化领域?给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1、社会背景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亦频频发表长篇论述,呼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崛起,教育为先,有专家指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发展、繁荣。

2、校园体育文化健设

体育文化是构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育行为、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育价值观,包括体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1]。学校在开展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竞技性的活动中都包含着体育的精神,从而激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动力,提高身体素质,促进校园和谐。

2.1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是几十年或几百年形成的学校品牌。如哈佛大学求真求实的文化思想,培养出8位美国总统和34名诺贝尔奖得主,在政治和科学领域中是校园文化的传奇。校园文化离不开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推动校园文化。高校体育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体育物质基础、严格的体育团体和组织、浓厚的学术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丰富的体育文化生活和共同的体育价值观。

2.2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首先是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潜在的教育功能,增添体育设施和内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主题式体育文化的构建以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2]。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主体,挖掘学校资源,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2.3 社会加速转型期,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对健康和锻炼的需求不断增加,体育的地位有所提高,体育教学不光盯在运动技术上,而是发掘体育文化的内涵。例如校园体育知识的宣传、运动队外出比赛的跟踪报道等,没有文化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发展不了体育,没有文化更谈不了改革。体育文化反应出校园的文明程度,体现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和道德品质。

3.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从指导思想上经历了从竞技体育到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转变,但从《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发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一直在缓慢下降。原因有三:首先是健身意识淡薄。面对高考的压力,学生基本没有锻炼时间,进入大学后,延续了高中的惯性,对体育锻炼仍不重视,体育意识特别是运动锻炼观念淡薄。其次是体育课设置不尽合理。目前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只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每周一次,选修偏科,大学体育俱乐部组织松散,体育锻炼时间明显不足。再次是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严重不足。高校持续扩招,学生人数增加了一两倍,而体育场地却没有增加。人多地少,造成大学体育资源严重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体质。

高校体育的弊端目前依然严重。学校领导对外注重的是体育竞赛名次,对内关心的是体育教师的学术。而90后的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参加体育锻炼全凭兴趣和爱好,长跑、引体向上等项目难有主动参与,就连军训也“装晕”、“装病”,选择逃避困难。领导、教师、学生等参与体育的人实际上对体育严重忽视,片面追求新和异,轻视传统的体育功能和育人精神,教学的实效性较差。

4、深化高校体育改革

高校体育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经历了从传授技能到提高素质的教学模式改革;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心理健康课程;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个性化教育”、“快乐体育”、“素质体育”、“终身体育”及“健康第一”等指导思想的提出,高校体育又经历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3],教学思想多元化,教学模式多样化,传统体育、特色体育、精品课程等层出不穷。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应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使体育融入文化领域。

4.1 改革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中央7号文件》,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在落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同时进一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培养高校体育的创新意识,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4.2 改革的内容

高校体育包括:体育课、早操、体育俱乐部、运动队。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富有针对性。

早操的“阳光晨跑”,从2007年开始实施到今都是一个模式:点名→定量跑→列入体育成绩考核。从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他们对“三步曲”“十分讨厌”,特别是冬天起早。因此既达不到锻炼的效果,也完成不了240公里/年的国家标准(各校条件造成)。反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早操以运动队训练为依托,创建早锻炼的校园文化氛围。冬天推迟早操时间,培养学生自觉的锻炼意识,配合考核评价,这是完成“阳光体育运动”的文化策略。

体育课首先需要明确“终身体育”的文化思想;其次要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为准则。高校“选修”课是学生凭兴趣而选,难以满足大学生的要求,一方面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另一方面教师的技能水平有限。学生在上课时会厌倦场地的拥挤或器材的陈旧,上课积极性大打折扣,严重影响掌握技能的效果,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虽然这几年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如模范教案、公开课、精品课程等等,实际上还是达不到教学要求。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模式的选择将决定学校体育的成败,构成体育课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相辅相成,好的老师还得有积极的学生,完成必要的技术教学,两者都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文化思想、共同的技术追求、共同的目标。例如在“网球”教学中树立体育明星“李娜”形象,观赏其精彩赛事,结合高校体协网球赛事等文化魅力来安排体育课程,同样“篮球”教学配合NBA赛季,选择校园篮球赛事的时机进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较高,教学计划很容易落实,效果明显。还是那句话“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借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艺术观念,发挥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为社会培养出实用人才。

体育俱乐部是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发挥学校体育补充作用,体育课是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课堂化、内容单一化、水平参差不齐困难化。而在体育俱乐部里教师能最大程度地展示个人技术水平,学生能使用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材,找到水平均等的对手,甚至能和老师一起比赛……因此,在体育俱乐部里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个人魅力得到释放,体育艺术得到了展现,在很大程度上结合校园联赛而形成良好的体育气氛,构成校园体育文化。

4.3 学校体育评价

目前高校体育的评价是:对内评价体育教师学历、职称和学术研究,对外则是竞赛水平,导致高校体育发展有些“畸形”,对体育文化的评价是很不全面的。体育文化由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构成。精神文化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思想;制度文化由体育制度、体育传统、体育目标构成[4]。因此,对高校体育应该有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

4.4 高校体育的接轨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当前社会的潮流,有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不可缺少,振兴文化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急需。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小社会、接轨大文化的社会,只有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为我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实践舞台,向着学校的需要,向着社会的需要,向着中华民族的需要踏准改革的步伐。

[1]李晓雷.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4):170.

[2]卢景值.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氛围和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7):162.

[3]侯强.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1,(9):166.

[4]闫玉峰.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7):103.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体育课校园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体育课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