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

2012-04-02黄海丰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5期
关键词:道德大学生

黄海丰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部,湖南长沙410100)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

黄海丰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部,湖南长沙410100)

网络在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和成才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与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具体对策。

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

21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最活跃、观念最新潮、好奇心最强的网民群体,网上活动随时随处,网络生活丰富多彩。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眼界、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大大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是他们十分重要的精神家园。但与此同时,网络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形形色色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暗藏在部分大学生身上,现实生活中一时难以被发现,并通过网络传播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而大面积地发酵、蔓延,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共同采取措施,认真做好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工作。

一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危机

1.价值观错位。网络世界里,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纷至沓来,各种思想良莠不齐,各种观点碰撞争锋,各种论断莫衷一是,各种表达真假难辨,各种诱惑也比比皆是。青年大学生游走在网络世界里,对各类信息缺乏正确的辨别力,对种种诱惑缺乏足够的抵制力,容易被一些错误甚至有毒、有害的信息迷惑。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为了达到“和平演变”目的,借助互联网而恶意散布的政治信息、文化侵略信息充斥其间,招魂鼓吹,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侵蚀和消磨。受网络中所谓“多元”的价值观的影响和熏陶,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从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片面追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

2.情感蜕化。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的特殊时期,一方面他们渴望在群体中展示自己、了解对方,另一方面又由于缺乏社会交往经验而不懂得如何表现自己,所以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面临一些困惑和心理障碍。这属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正常的阶段性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交往经验的积累,这种状况将会慢慢改变。然而,网络却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种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人际交往方式。在网络社会中,“网络情人”、“虚拟朋友”、“网恋”、“网婚”无处不在、唾手可得,并且不受时空约束,不需要承诺,不付出真感情,不承担责任,人人都可以“玩转人生”、“潇洒走一回”。但是,当大学生们折身返回到现实生活中时,非但享受不到存在于网络世界中的柔情美意,反而会遭遇“情感挫折”、“信任危机”。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巨大反差,往往使得大学生漠视甚至厌倦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沉迷于到网络世界中寻求情感慰藉,从而阻断了大学生与周围人群的情感互动,减少了大学生的社会交际锻炼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就无法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慢慢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感,滋生出紧张、冷漠、孤僻、敌视等不健康的心理,从而导致大学们情感蜕化、麻木,不懂得体会和珍惜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生活情趣淡出。

3.责任感缺失。在现实生活中,正常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建立在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之基础上,同时需要接受周围人群的道德评价,并且要就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在网络世界里,人的言谈举止均被转换成了二进制语言,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形式进行传播,使人成为了数字化的存在物,很少受到道德约束和道德评价。特别是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得个人可以多种身份和形式参与网络活动。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十分崇尚自由,同时也缺乏自我约束力。当他们进入到“反正没有人真正认识我”的网络世界时,外在的由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所构成的道德他律机制已不复存在,内心的道德自律机制受好奇心、追求自由以及自我约束力不强等因素的侵蚀而日渐瓦解,从而形成“逃避责任”、“虚假自我”的心理。长此以往,将导致大学生形成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失去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4.行为失范。思想决定行动。网络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价值观错位、情感蜕化以及责任感缺失等精神上的负面影响,投射到行为上就表现为各式各样的道德失范甚至违法行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破译、窃取他人网络账号和密码,肆意传播他人的个人资料,揭露他人隐私,窃取他人邮件、机密情报,擅自使用他人的信息及资源;二是时常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寻求刺激和感官满足;三是上网成瘾,导致晚归、睡懒觉、逃课等问题发生;四是在网络中进行言论攻击、侮辱谩骂别人,恶意发泄个人私愤,散布种种虚假信息和流言蜚语,诽谤他人,毁人形象;五是在网上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蓄意破坏他人网络终端系统的资源和信息,对网络安全和网络运行秩序等构成严重的威胁;六是利用网络弄虚作假,直接从网上下载作业,在网络上购买论文、考试答案等。

二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网络方面的原因。一是网络的开放性导致虚假有害的信息泛滥,其中不少色情、暴力、迷信方面的信息极具感官刺激和诱惑力,弱化了大学生的心理防范能力,影响了大学生正确识别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二是网络的自由性打破了传统社会规范(包括道德和法律)的管控和约束,使大学生极容易形成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三是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可以逃离周围人群的审视眼光和道德评价,内心的道德防线容易被突破,导致他们自主意识降低,道德自律弱化。四是网络的匿名性导致大学生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面对面的交往,他人很难对其不道德的行为采取规制和制裁措施。

2.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方面,大学生整体素质高,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和应用网络新知识、新技术,对于层出不穷的新形式的网络活动、网络生活方式,能够迅速接受并热情参与;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整体形成,是非评价标准不够清晰,辨别力、自控力和责任感还比较弱,因此他们的行为极易为外界影响和左右。受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部分大学生经常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甚至被一些不良信息所误导而陷入歧途。

3.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原因。从家庭层面看,许多家长对大学生上网缺乏理性的态度和正确的引导。特别是有些家长在中小学阶段对孩子上网持禁绝的态度,在大学阶段则对他们的网络活动放任自流,这种强烈的反差,往往使得孩子们的上网热情在大学阶段集中爆发并迅速滋长,网络自我意识急剧膨胀。从学校层面来看,网络道德教育目前仍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大部分高校没有网络道德教育方面的专业师资力量,没有开设必要的课程或讲座,缺乏对大学生网上行为的引导教育和对大学生网络精神家园的关照,也很少组织开展文明健康的网络活动去主动占领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空间。从社会层面看,保障网络安全文明运行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政府有关部门对网站、论坛、网络游戏和网吧等的监管还不够到位,网络行业组织和从业人员的自律性较差,从而导致网络生态环境不文明、不纯净。

三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对策

1.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一是高校要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主体地位,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合理选择,使其能够自主把握自己的真实需求,明确自己的道德权利与责任,作一个道德的主人。二是要加强道德认知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提高对网络道德的理解、判断和选择能力,确立符合人伦常理的网络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重点是要通过网络道德认知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政治煽动、色情、暴力、邪教、迷信等网络信息和对网络诈骗、网络黑客、网络打手等网络行为形成厌恶、憎恨之情,从而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三是要开展网络诚信教育,使文明上网、诚信上网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与精神追求。

2.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高校要加强网络法制教育,把我国现行的网络法律法规方面的重要内容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或者开设相关专题讲座,教育大学生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守法的网民。二是高校要开设并且办好校园网BBS、虚拟社区,为大学生构建网上精神课堂和心灵家园,使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有所寄托、有所归宿。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掌握网络传播理论和网络操作技巧,善于借助QQ、论坛、博客、微博等交流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和形式;要经常性地深入到大学生网络生活空间,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倾听和收集大学生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正确解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合理诠释网络生活中出现的新事件、新现象,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一是国家立法部门应制定一部比较完善的网络管理基本法,解决网络管理立法滞后的问题,使得网络世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身份认证技术、加密技术、分级管理技术、网络监控技术等新技术,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不良的网站进行查封,净化大学生的上网环境。三是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建立健全网络行业自律机制和技术控制,提高网络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水平,从而营造一个更加纯净的网络世界。

[1]张艺兵.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J].高教论坛,2004(3).

[2]郭素红.网络环境下信息行为的自律与他律[J].现代情报,2004(6).

[3]林 菊.着力加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2).

[4]宋元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2(2).

G641

A

1674-5884(2012)05-0083-02

2012-03-10

黄海丰(1974-),女,湖南邵阳人,助教,硕士生,主要从事新闻传播法、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

(责任编校 莫秀珍)

猜你喜欢

道德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