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

2012-04-02彭秀丽刘妮雅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5期
关键词:中学生孩子学生

彭秀丽,刘妮雅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

彭秀丽,刘妮雅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网络成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近几年,留守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对于留守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的研究确很少涉及。我们经过对少数民族地区乡中学实地调研,发现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有其特殊的原因。本文从留守中学生的特殊性方面分析网络成瘾现状、原因、以及正负面影响,最后提出有利于解决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及建议。

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分析

目前,留守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困扰家庭、学校和当地政府的一个严重问题。留守中学生由于长期与父母长时间的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稳定,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普及到乡镇,为他们接触网络提供了便利。留守中学生比留守儿童引发的问题更加严重,也更让人忧心,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农村留守中学生就真有蜕变成“犯罪后备军”之虞。目前对于网络成瘾的概念界定没有统一,还存在争议,“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近年网络心理学研究的热点[1]。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2,3]。

一 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用得比较多的是美国Young博士修定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他通过设计问卷,调查研究最后修订出一套诊断标准,这个诊断标准包括8项:(1)我会全神贯注于上网活动,并且下网后总是念念不忘上网的事情;(2)我觉得需要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网上才能得到自我满足;(3)我曾多次努力控制或者停止使用网络,但是都失败了;(4)当我试图减少或停止使用网络时,就会觉得沮丧、心情低落、脾气暴躁;(5)我每次花在网上的时间总是比计划的时间长;(6)我为了上网愿意冒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等重要机会丧失的风险;(7)我经常向家人、朋友和他人撒谎,以便隐瞒自己卷入网络的情况;(8)我上网是为了有意逃避现实问题或企图释放诸如无助、罪恶感、焦虑和沮丧等情绪。对于上述8项,网络使用者只要作出5项以上的肯定回答,便可诊断为网络成瘾综合症[4]。

二 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对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几所乡中学进行走访,发现接触网络的中学生较多,在访谈中了解到,平时学生选择看上网的较多。可能是由于农村生活环境简单,娱乐项目少,学校里面各种体育设备不齐全、活动场所有限,娱乐活动较少,所以网络就成了学生首选的娱乐节目。留守中学生每周选择上网的频率较高,并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如艾康在对湘西农村留守儿童的网络成瘾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湘西州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每周上网的频率较高;网络成瘾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在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要明显高于非网络成瘾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要显著大于对非网络成瘾者的影响[9]。金灿灿等人对留守与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留守与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倾向组与非网络成瘾倾向组相比,均存在较差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留守和流动儿童中网络成瘾倾向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普通儿童的网络成瘾倾向组更差[10]。因此,留守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值得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三 留守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青春期的中学生第二特征开始发育,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不平衡的时期,情绪波动大,有时候他们的情绪高涨,热情洋溢,有时候又消极低沉、孤独压抑;他们自尊心很强,正处于叛逆期,不愿意与父母长辈沟通,容易产生代沟;同时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对任何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因此,他们较容易选择网络渠道宣泄自己的情感。再者很多留守中学生的监护人就是爷爷奶奶,具有年纪大、思想守旧等特点,他们与孙子有很大的代沟,致使这些留守中学生更加不愿意与监护人沟通。他们认为监护人无法理解自己,但同时他们又渴望了解社会;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网络由于它的隐匿性而成为他们与社会接触的工具。

2.客观原因

(1)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李冬霞(2007)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与非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等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5]。首先,家长或监护人无法对孩子作出有效的指导。笔者对当地教师进行访谈,发现留守中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对网络的正确的认识,无法给孩子作出正确的引导,而且父母长期与孩子分离,管教孩子的方式通常是通过电话传达自己的指令。管教方式也存在问题,要么对孩子采取专制型教育方式,父母态度生硬,语言简单,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认为网络是毒害人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许孩子上网,而孩子们把父母通过电话传达的指令根本不当回事,继续我行我素;要么就是对孩子采取溺爱式,用金钱满意弥补缺失的亲情。其次,上网的资金来源不良。一方面由于中学生年纪小,管理资金的能力较差,意志薄弱。另一方面,由于很多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会觉得亏欠孩子太多,于是就选择给孩子在金钱上补偿,只要孩子开口要钱,父母都会满足其愿望,然而这些留守的孩子们由于缺少情感关怀、理解和支持,加上资金充裕,同时又缺乏对资金的管理能力和自制力,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点点困难,就会很容易选择到网络上寻求心理的慰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依赖和懒惰等不良的人格特征,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学校原因

我们通过对湖南省桑植县很多乡镇中学的走访,了解到很多学校只有一间机房,平时很少安排计算机课程,甚至很多老师都不知道是否设置计算机课程。中学生本来就处于青春期,对很多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接受能力强,加上自制力有限,而学校又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一旦进入网吧,就会沉迷于网络。当地学校采用的是“应试教育”体制,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得到放松的课程就是音乐课和体育课,但是由于当地条件有限,体育设备不齐全,体育场所简陋,上课只能在操场上进行,如果遇到下雨就只能改在教室自由活动或者学习其他课程。学校也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和教学器材,专业的音乐老师也很少,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课外活动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学生就会需找其它的方式来弥补,比如上网就是其中一种形式。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也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据老师反应,学生处于青春期,性意识萌发,早恋现象严重,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别多,很多学生被这些问题困扰,严重的已经影响到学习,没有专门的老师为学生疏通情感问题,学生自然就会选择去网吧玩游戏、聊天来释放内心的情感。学生上课期间用手机上网的现象时有发生。

(3)网络本身的原因

第一,共享性。互联网上汇集了全球各种信息,各种文化共存,它是一个随时变换的开放系统。国际互联网就是网络之间的连接,既无开端也无终点,各种文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交流。进入网络,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在网上上传自己的信息共别人分享。网络使世界变小,你可以通过网络与生处世界各地的朋友取得联系,可以与各种肤色的人种做朋友,这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这使得他们感情得到满足的同时也促使一部分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情淡漠,甚至沉迷网络。

第二,自主性。在互联网上,你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自主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的进入网络,没有等级和民族歧视,没有职业和地域之分。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时期,有自己的想法,遇事我行我素。互联网的自主性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各国标准的差异性、人与人交流的间接性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等诸多因素,法律不健全以及执行力度有限,使人更容易产生不轨行为。这些都是致使中学生选择网络的原因。

第三,虚拟性。网络的虚拟性表现在网络空间“虚拟”、网民身份“隐匿”、网络实际运行“无序”。互联网通过点与点的连接,构成了一个虚拟社会,创设了一个虚拟空间。这个空间内容丰富而刺激,由于它的共享性特点使得内容更新速度快。你可以找到一种与现实环境极为逼真的“虚拟实在”的游戏;你也可以尝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还能为你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梦想。这种虚拟互动的平台,为中学生提供了满足心理需求的机会,使他们有了主动参与、自由选择、自我实现的广阔舞台的同时,也促使一部分中学生人际情感疏远,甚至上网成瘾。

四 网络对留守中学生的影响

1.网络有利于拓宽交往空间,但同时也容易导致情感的淡漠和疏远[6]

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实时性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过去花十天半月才可以传递的信息现在足不出户就可在瞬间完成,大大提高了人与人交往的效率,同时还不受国籍、民族、种族、职业、性别等限制,网络构建了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网络为留守中学生发泄不良情绪提供了渠道,网络自身的隐匿性也使留守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无所顾忌的跟陌生人聊天,表露自己的心声,发泄自己的情感。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网上聊天、玩游戏。网络社会是“无边界”社会,网络扩大了人与人交往的范围,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和疏远。因为有了网络,留守中学生们读书、锻炼、交友的机会少了,加上留守中学生本来就缺乏父母的监管,他们把大量的空闲时间都花在网络上。有的人甚至在“虚拟时空”中迷失了自我,不愿直面现实。有时候他们在网上跟网友聊天时眉飞色舞,但在现实生活中见到熟人却如同路人,很多留守中学生不愿意与监护人沟通,认为他们根本就不理解自己,久而久之,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交际障碍。

2.网络资源丰富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但同时容易降低留守中学生的文化素养

传统的校园文化总是受到时空的限制,主要由老把学生集中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开展相同的文化活动。而互联网时代,网络由于自身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性,网络文化可以越过传统文化的校园,给科学知识的传播和信息交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渠道,有利于丰富少数民族地区乡中学简单的校园文化,可以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吸取知识带来很大的便利,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灵感。根据我们对湖南省桑植县四中的调研,得知学校已经开展视频教学。这种网络教学的模式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但是根据对留守中学生的访谈,了解到他们闲暇时间上网主要是聊天和玩游戏,没有正确地利于网络资源。根据与老师交谈得知,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出现网络词汇:886(再见)、GG(哥哥)、神马(什么)、童鞋(同学)等等网络词汇。这无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甚至影响文化的传承,值得教育界深思。

3.网络有利于各种文化交流,但同时容易影响留守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网络文化是由传统文化向现代网络文化的革命性发展,它依靠高科技手段,以数字的形态出现,其交往力比传统文化要强。网络文化具有高度开放和双向互动的特点,为人们跨过度、跨民族、多形态的文化交流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通过网络及虚拟技术,留守中学生可以跟来自世界各地的陌生人交朋友,可以学习其它国家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使文化更好的融合。但同时网上垃圾信息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网上的内容丰富多彩也良莠不齐,缺乏法制化管理。而这些留守中学生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比较薄弱,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这些信息垃圾的污染对象。网络消极文化的侵蚀,迷失青少年的价值观。尤其是各种西方外来文化及外来形态的渗透,受到腐蚀,盲目信从,抛弃社会主义的集体价值观和积极向上勤奋努力的传统美德,而去信仰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盲目追求金钱至上原则。据当地一些老师反应,现在农村的这些中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已经发生改变,他们不热衷于考大学,而是希望早点到社会上赚钱。学习气氛较差,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升学率较低。这种一味追求金钱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五 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留守中学生鉴别力的培养[7]。首先,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内容,我们要加强对留守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善于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以便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筛选、获取和运用对自己有益的信息,提高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其次,要提高留守中学生的免疫力[7],面对西方国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培养健康的人参观和价值观,摒弃不良信息的诱惑。再次,要提高留守中学生的自制力[7]。要教育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费。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钱有计划,闲暇时间多看有意义的书籍。不要跟着感觉走,沉迷于网络,浪费时间和金钱。

2.重视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安排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的知识培训,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老师要让学生了解性知识,加强生理卫生知识教育,消除他们对异性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建立对网络的正确认知,意识到网瘾的危害性,并有针对性地做出指导,引导他们正确利用网络资源,改变上网的心态。学校要建立相应的规范学生上网行为的行为制度,逐步引导学生良好的上网行为。

3.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关注留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监护人应该担负起教育孩子的义务,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要善于发现孩子在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的障碍,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快乐,建立自信,创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这样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互联网的负面影响。父母可以采取打电话、写信等各种方式多与孩子沟通,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多理解和关心孩子,尊重孩子,减少孩子的孤独感,让孩子体会到爱,达到减少孩子去网吧的目的。父母应该尽量选择年轻、有责任心、有文化素养的亲人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孩子网络成瘾,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加强网络传播管理,创设有利于留守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网络文化环境。网络传播管理主要有两种途径:网络立法和技术控制[8]。要加快推行少数民族地区网络管理法律和法规,以及加大对未成年人上网的查处力度。尽快制订出一整套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犯罪法律法规,使当地执法部门监督网络运行和保护中学生权益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坚决打击、取缔违法违规经营的网吧、网站,加大对违法经营的处罚力度。此外,还要借助网络的先进技术,尽可能减少网上有害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比如采用“防火墙”技术,对所有进入我国的信息进行“过滤”,清除掉那些腐蚀中学生道德意识的垃圾,为留守中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总之,留守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中学生由于其特殊性,沉迷于网络的可能性较大。他们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为社会埋下隐患。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校、家庭、政府和学生自身的努力下,网络成瘾问题会得到有效改善。

[1]Cooper,A.Sexuality and the Internet:Surfi ng into the new millennium[M].Cyber Psycho logy& Behavior,1998.

[2]Kiesler S,Siegal L,McGuire T W.Social psy cholo gical aspects of 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meri can Psychologist[J].1984,39(10):123 - 134.

[3]Robert Kraut et al.Internet Paradox 1 American Psycholo gist[M].September,1998 .

[4]金伯利·S·扬.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5]李冬霞.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6]张 勤.论网络文化的正负面效应[J].理论学习,2006(3).

[7]林朝辉.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福州党校学报,2005(92).

[8]瞿鸿雁,王晓宇.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65).

[9]艾 康.湘西州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现状及体育干预措施研究[D].吉首: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G631

A

1674-5884(2012)05-0010-03

2012-03-28

彭秀丽(1983-),女,湖南张家界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教学心理研究。

(责任编校 王小飞)

猜你喜欢

中学生孩子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