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恰当预设促进有效生成

2012-04-02兰荣芳

成才 2012年6期
关键词:预设想象文本

■兰荣芳

恰当预设促进有效生成

■兰荣芳

叶澜教授指出:“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首先是教学情境的预设,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小故事、动听的乐曲、幽默风趣的过渡语言……都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由、愉悦,从而主动地介入学习过程。其次是教学活动的预设,好课在于它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平台,而且是构建和生成知识的过程,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课前,教师只有精心地预设课堂教学,课堂才会充满灵动,充满和谐,充满智慧,才能让学生有所知,有所获,受益无穷,只有预设得越充分,课堂上教师掌控课堂,驾驭课堂才越得心应手。那么,怎样进行恰当预设,以促进课堂上的有效生成呢?

一、留出空间促生成

在语文课上,巧妙留出质疑、想象和朗读的空间,可以促使课堂生成,打造高效课堂。

1.留出质疑空间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课堂上要给孩子留下充分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的质疑,有的是我们提前预设到的,有的问题却是我们不曾预设的空白。如在教学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诚实与信任》一文时,在初读课文后,我留出一段时间,让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有孩子对“我很后悔,居然没有问他的姓名、电话和地址”一句,提出了质疑:“前面不是提到了小红车主人给‘我’打进电话,接电话时,肯定有来电显示,‘我’还需问小红车主人的电话吗?”孩子们的突发质疑,给了我们更多思考:在实际预设过程中,教师要想多角度预想、多层次考虑学情,要预设情理之中的情况,更要预设可能的突发情况,从而“有备无患”。

2.留出想象空间

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文本,给孩子们留出空间,让孩子们尽情驰骋想象。如可利用文本中的插图,让想象丰富图中内容;也可联系文本,抓住重点句,用想象进一步拓展句子的深度与广度。

3.留出朗读空间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孩子们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理解层面,对文本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孩子留下朗读的空间,让孩子们用朗读读出自己充满个性化的理解。

二、用对话促生成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是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教师只有拥有充分民主的开放意识,才会尊重孩子,在课堂中才能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对话生成。

在鄂教版小学语文乐园四的口语交际《紧急情况》中,我紧扣文本,联系孩子们的生活,把握孩子们谈话的兴奋点,预设了“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哪些紧急情况”作为对话话题,很自然地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很快生成了新的话题:①遇到火灾怎么办?②遇到水灾怎么办?③遇到踩踏怎么办?④遇到擂肥怎么办?⑤遇到地震怎么办?

值得注意的是对话要贴近孩子生活,为孩子所喜闻乐见,孩子们才有话可说,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孩子们才敢说。

三、设情境促生成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以此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让孩子们的想象飞扬,让课堂生成灵动,灵光闪现。

如在教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我从第一句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中预设了一个情景让孩子们想象:你会看到那些品种的花?你会看到哪些形状的花?你会看到哪些颜色的花?

孩子们正沐浴在春天里,春的勃勃生机给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思路一下子如喷涌的泉水:花名,花形,花色,一串串地从孩子的小嘴里蹦出来,孩子们或流连于花形中、或徜徉于花色中,或陶醉于花香中,小脸洋溢着喜悦,眼睛溢满了笑容。

四、善评价促生成

语文课堂是流畅的、灵动的,是教师激情洋溢、才华横溢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的评价对孩子的学习尤为重要。善用评价,巧用评价,能真正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指导孩子阅读时,我们要多创设情景式即时性评价,充分调动孩子积极性。如朗读《死海》中“温润的水把我整个身体托浮起来,像托浮着一把树叶”一句时,当有孩子将“托浮”一词重读时,我赞道:“听了你的朗读,我知道了海水含盐量很高。”话音刚落,读书的孩子好不得意,其他的孩子则跃跃欲试。当有孩子语调柔柔地,轻轻地读此句时,我的一句“我仿佛看到了你悠闲地躺在海水中,就像躺在柔软的床上时”的评语又给了孩子另一种启示。

五、巧设问促生成

1.抓文眼设问

文章有文眼,它是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脉搏,抓住文章的文眼精心设问,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教古诗《春日》时,我扣住“新”字,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新”在哪里?我的问题一抛出,孩子们扣住“新”,纷纷举起小手,他们将脑中浮现的万物复苏,气象万千的新,用精彩的语言诠释出来。如“新”是小草儿偷偷地从大地妈妈的怀抱中探出小脑袋,嫩嫩的、绿色的。“新”是柳树发芽了,刚抽出的嫩芽似小姑娘的辫儿。“新”是花儿开了,桃树、杏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新”是小青蛙从洞里钻出来,开始呱呱地叫。“新”是农民伯伯开始春耕,播种一年的希望……

2.紧扣文本设问

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依纲据本,紧扣文本发问,才会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生成新感悟。每篇课文的文题,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中的重点句,课后所附的思考题,都可作为我们课堂生成的设问。

3.联系生活设问

联系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设问,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使课堂生成发源于学生的真情实感。

在小学语文鄂教版第六册《一条大鱼》一课中,我预设到孩子们对汤姆放鱼时的“不情愿、依依不舍、失望”这种心理活动可能会因生活阅历的限制,体会得不够真切,于是我预设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刚刚拥有你朝思暮想的心爱礼物,这时爸、妈突然宣布让你送给你的弟弟或妹妹,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于是,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唤起孩子学习的动机,激起孩子学习的欲望,孩子们有话可说,课堂上不断生成新的认识,新的教学资源。

生成是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只有实现课堂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的统一,我们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预设想象文本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