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实呼唤真诚
——武汉市初三语文元月调考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2012-04-02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梅晴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梅晴
寻找真实呼唤真诚
——武汉市初三语文元月调考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梅晴
2012年武汉市初三语文元月调考的作文题引起了老师们的广泛热议,大家普遍反映:学生选材的空间很大,立意的空间很宽,学生很容易进入写作状态;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又能通过作文轻易地加以区分。作文题在检测功能和甄别功能两方面都实现了其价值。请看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汉字的姿态,让人浮想联翩;汉字的意蕴,让人回味无穷。书写汉字,是塑造生命姿态的过程;品读汉字,是品读人生真谛的过程,研究汉字,是领悟传统文化内涵的过程。总有那么一个字,让你想起一段动人的经历,有所领悟;总有那么一个字,让你学会思考人生的要义,受益终身。
请以“我心中最重的那个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
然而,我们阅读学生作文时却发现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一部分学生给予确定写作对象,误将“一个字”看成“多个字”,或者将“一个字”理解为一个短语、一个概念、一种提法,缺少了一点真正的审读;有些学生忽略了“我心中”的内涵,通篇谈的是这个“字”包含的意义的重大,但却是对民族、对国家的重要,而非对“我”而言的重要,缺少了一点真实的思考;有些学生在确定了写作对象后,悄悄将这个“字”替换成了相关的概念,将宿构的作文转换甚至粘贴到考卷上,出现了不少人云亦云的文章,缺少了一点真诚的表达;因为急于表达对这个“字”的内涵的理解而忽略了题意,并未真正关注汉字的形态所蕴含的先人的智慧、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内涵的魅力,缺少了一点对生活真正的关注……太多的问题让我们不敢盲目乐观,语文教学究竟要倡导学生关注什么?作文教学究竟要引导学生做什么?学生作文暴露出的问题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反思,我们的教学该做怎样引导才能帮助学生找回真正的学习、关注真实的生活、表达真诚的情感或想法呢?通过审读作文题和品读学生的作文卷,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安静阅读,和题目进行真正的对话
作文题呈现文字的目的是什么?无论是几个字、几十个字、或者是上百个字,都只为了一个目的——传达清楚写作要求,所以读清楚题目是很关键的一步。现实中,许多老师为了给学生寻找捷径,辛辛苦苦将作文题分成很多类型,然后套用相应的“公式”去解答作文题。不少学生在考场上题目都还没来得及读清楚,就要给作文题归类,然后套公式,套材料,套句式,在学生忙于这些琐事的时候,忽略的是题目本身传达的意思。这样的作文很难符合题目的要求,所以才会出现将“一个”字写成“多个”字,将一个“字”理解为一个“概念”的现象。
安静阅读,才能和题目进行真正的对话。安静阅读,其实就是一个聆听写作要求的过程。聆听以后决定自己该怎么表达,这才实现了真正的对话。所以不妨将审读题目的过程变成一个聊天过程,把命题人当作你的聊天对象,在聊天的过程中轻松地完成对话。先听清对方说了些什么,围绕什么而说,他想听我说什么,然后再决定自己该说些什么,该怎样说。大家站在共同的平台上,探讨同一个话题才有可能正常沟通。严肃审题是很有压力的,但聊天是轻松的,孩子在写作过程中处于放松的状态,思维才可能活跃起来。
聊天时,对方和我们聊的话题是“汉字”,请我们关注汉字的“姿态”和“意蕴”,在“书写”、“品读”、“研究”的过程中去有所发现。他希望我们能就自己心中最重的一个汉字谈谈自己的感受、思考、领悟,可以从自身的经历或社会现象入手去寻找材料。对方搭建的这个对话平台我们有很宽的表演空间。当我们对一个汉字由形入神进行深入思考谈出独特感受的时候,我们和对方的对话就完成了。
对话完成之后,我们再做深入思考不难得出以下信息——
材料传达了这样一些要求:(1)限制了写作对象:汉字。(2)提示了作文内容:可以从关注汉字的外形、汉字的内涵、汉字的书写等方面的内容入手对汉字中揭示的文化内涵、启示的人生态度、处事原则等方面有所思考,有所领悟。(3)暗示了写作的文体: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还可以写散文。但写作中必须注意到每种文体各自的倾向性,重点放在对汉字的领悟和思考上。
标题传达了这样一些要求:(1)“我心中”:强调是自己的感受、是自己的思考,其间可以有自己的经历,可以有自己对汉字形态的独特理解。(2)“最重的”:可以理解为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思考最深的、在心中的分量最重的,等等。(3)“那个字”:可自由选择汉字,写一个汉字,不是多个汉字,也不是一个词语。对这个“字”的内涵的理解可以由一个相关的词语来呈现,但写作对象必须是一个汉字。
写作中需要避免这样一些问题:(1)以“多个字的词”来代替一个字,忽略那个字本身传达的意思。(2)以某一个信念替换一个汉字,忽略了对汉字的形象的理解,只注重其内涵。(3)以别人的经历作为事实论据说别人的感受,来替换“我心中”的感受和理解。
安静阅读,仔细聆听,方能做出正确的应对,还能挖掘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是真正的对话过程所追求的效果。现代社会的浮躁使我们这个时代拥有一种特殊的现象:有语言无交流,看似丰富的语言背后缺少的是真诚。义务教育段的作文教学是为了让孩子能运用母语进行顺畅的交流和沟通,可是连几十个字的作文题目都无法准确理解的人如何进行更为广泛的社交?心态的平和是读懂题目的基础,真实的交流才能杜绝虚假的形式主义的创作。
二、环顾四周,关注身边真实的事物
频繁的考试让学生疲于应付,写作不再是一种充满灵性的创造。老师们常常有一种感觉,孩子们的周记读起来妙趣横生,可是考场作文读起来千篇一律,读来没劲。究其原因,还是真实的生活和真诚的感受最有吸引力。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要记忆大量的事实论据、大量的抒情议论的文字以提升作文的“质量”,这个过程消弭了学生对身边最熟悉、最真实的事物的关注与思考。
汉字,学生每天都在使用,也是每天都在书写,但不是每个学生都认真琢磨过每一个汉字特殊的结构拥有怎样的意蕴,一个个汉字传达着祖先怎样丰富的思想内涵,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引领作用,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思考过的,书写思考汉字的过程是个修炼品性的过程。不可忽略那些习以为常的生活内容、学习内容,学会思考才能将语文学得有价值、有意义。正如2011年中考作文探讨“学习”这个话题一样,学习是孩子们天天都在做的事情,可是有多少孩子认真思考过“学习”的含义?有多少人研究过怎样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习以为常,就会变得麻木。这些作文题都意在引导作文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这道作文题选材空间很大,凡是对学生的内心有所触动的汉字都可以作为写作对象,每年年度汉字的评选也可以为学生打开思路,名家名师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所依托的汉字也可以为学生打开思路,平时养成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好习惯的学生应该是得心应手的。我们也看到了不少佳作,但是大都集中在对汉字内涵的分析上,比如:“容”——宽容、包容、有容乃大,“坚”——坚强、坚守、坚贞,“静”——去除浮躁以安心学习和思考,勤——勤奋、勤劳,晴——天晴、心晴……这固然都是不错的文章,然而能够真正做到形神兼顾的文章更加值得我们推崇,因为这些小作者是真正琢磨了汉字这一文化现象留给后人的启迪,真正关注了每天使用的平凡事物中的不平凡,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的。
三、沉入生活,挖掘内心真实的感受
我们的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满脑子都是一些关键词——坚强、乐观、宽容、勤奋、进取、理想、奉献……满脑子充斥着古人的丰功伟绩——屈原、苏轼、李白、杜甫……满脑子装着公众人物的光辉事迹——姚明、刘翔……这些东西的确是必要的,但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够把这些人的事情一遍又一遍地咀嚼。别人评价他们有什么精神,我就在文章里赞美这种精神;别人说他们有什么成就,我就在作文里赞扬他们的成就。有的老师甚至告诉孩子们,你只要背熟了这些论据,到时候来什么作文题,你就将材料改头换面用上去,一定可以得高分。千篇一律的文章就是这样批量生产出来的。孩子的写作过程有过自己的思考吗?孩子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吗?
缺少了内心真实感受的文章是没有灵魂的文章。作文教学最忌讳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写出的作文众口一词。在机械的作文教学下,看见学生翻版了无数次的作文素材,我们就感觉到心痛。他们没时间读书、没时间看新闻、没时间思考、没时间消化、没有时间感受生活、没有时间体会生活、没有时间领悟生活哲理。他们拥有的是事例论据的躯壳,而不是其灵魂,他们在作文里重复的是人云亦云的大道理,而非自身心灵的体悟,虽然文章有着精美的结构、华丽的语言,但就是没有灵魂。
这次作文,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公式化作文教学的产物。比如:写“家”这个字,文章没有对“家”的形象和内涵的理解,谈的是家这个物的重要;写“爱”这个字的人最多,但大多数是对“爱”这个概念的理解,对这种行为的评价,而非对这个字的内涵的品读;写“美”这个字的也不在少数,谈的都是对美的美学理解,或是不同类型的美,而并非“美”这个字带来的领悟;比如写“勤”,有的就悄悄替换成了“勤奋”的话题作文,看下面的文字:
……
研究“勤”,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马克思写“资本论”,耗时数十载;司马迁写《史记》,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积累了无数的素材;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亲身实践,勤做笔记,是什么,让他们的作品流芳百世,万古不朽?让他们成为各领域的骄子?正是他们所付出的汗水,默默耕耘的结果——勤奋,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他们用“勤”,诠释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这段文字,看起来是将“勤”做了注解,还是依照题目材料中的话而列出的提纲,形式上很漂亮,可是内容呢?每一句话下面所跟随的例子与这句话都不能形成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怎么论证?所有的例子都是说“勤”对于别人的重要,和题目中的“我心中”无关。无法沉入生活,只能说着别人的故事,谈着别人的感受,诉说着别人的情感,失去的是自我。
而真正沉入生活,真正尊重自我,懂得挖掘内心深处感受的作品应该是出色的。如一篇名为《我心中最重的那个字》的作文,写的是简单的“一”字,在小作者的笔下,沿着自己成长的足迹一路走来,每个阶段对“一”的理解的不同,正代表着“我”的成长,也是在成长中的领悟。沉入生活中,才会有这样细密的思考;沉入生活中,才能挖掘到最真实的感受;沉入生活中,才会在生活的积淀中升华思想。作文教学要给学生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意态度,也是这样一种思想方法。
四、自然交流,表达真诚的情感
“三段式”文章,一直像鸡肋一样占据着孩子们的写作空间。写得好的文章,分论点拆得有理,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写得不好的文章,分论点拆得不讲道理,逻辑混乱,互相包含,甚至互相矛盾,让人看不懂。可就是这种所谓的结构整齐,骗倒了一些同样逻辑混乱的老师。当有些老师发现对于很差的学生来说三段式文章容易得分的时候就开始大力推广,结果使得一部分本来很自然的孩子变得矫揉造作,甚至逻辑混乱,痛苦地在分论点上“斟字酌句”,一份试卷在分论点处常常墨迹斑斑,删改频繁。
为什么非要这样做文章呢?做文章原本是不拘一格的呀!周国平的作品读来逻辑清晰,论证层层深入,讲道理一步步推论下来,读来清清楚楚,可是他写了多少“三段式”的作品?就说教材吧,培根的《论读书》、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这么好的论述文章,是“三段式”的吗?为了得分不惜一切,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功利蒙蔽了我们的眼睛,也戕害了孩子们的灵性。他们年轻的心中,定然沸腾着新鲜的念头,可是被我们禁锢了。自然的交流,是尊重人性的;自然的交流,是尊重人格的;自然的交流,是尊重人权的。当我们希望看到孩子的真诚的表达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以真诚的评价。
评价在作文教学中有着风向标的作用,日常的作文教学应该反对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生活实质的文章。
说到底,作文教学还是需要一颗静心,需要一颗耐心,需要一颗爱心。远离浮躁心,静静看懂题目,静静看懂孩子的文章,和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远离功利心,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表达,耐心地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生活,引导他们做真实的深入的思考;远离虚荣心,踏踏实实用爱去引导,让他们真诚面对生活,挖掘内心真实的感受,真诚地与人交流。命题的初衷是引导作文教学更加真诚,让我们引领孩子一起去生活里寻找真实,呼唤真诚!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