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经济圈发展助推区域一体化
——兼论南沙新区与港澳的经济合作

2012-04-02周运源卢扬帆

城市观察 2012年6期
关键词:南沙经济圈珠三角

◎ 周运源 卢扬帆 孔 超 张 欢

城市经济圈发展助推区域一体化
——兼论南沙新区与港澳的经济合作

◎ 周运源 卢扬帆 孔 超 张 欢

根据区域一体化理论,结合新时期广东省在推进珠三角一体化中,建立和发展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个经济圈的实践,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整体发展的新意义、地位和作用,讨论了珠江三角洲通过建设和发展若干个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现代都市圈,对于新时期加强与港澳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更好发展颇具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珠三角都市圈 区域经济一体化 南沙新区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整体发展的意义

(一)有助于区域经济间的互补与相互融合

一个地区要想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建立和发挥比较优势。而发挥比较优势的先决条件是产品和要素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根据新古典主义的要素比例理论,要素的边际报酬是递减的,因此投入要素流动和重新配置会提高流出地的边际价值和价格,降低流入地的边际价值和价格,长期而言将有利于缩小地区间要素报酬差距,促进地区间的资本、劳动比率实现相等,进而促使人均收入水平相等。①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产品交换与生产要素流动具有类似的性质,同时通过市场网络的扩展,有望加速实现要素报酬均等化的效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则主要着眼于资本、土地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交流与融合,通过香港资本向珠三角的输入,充分利用内地优势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实现了两地经济的共同发展。近年CEPA分阶段实施以来,允许珠三角及内地企业自由到香港从事经济活动,而香港居民在珠三角服务业、房地产业等的参与更加活跃,两地经济的合作与互利关系越来越紧密,取得的成果也日益显著。

(二)有助于推动区域产业的交流与联合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在区域内部按照市场原则运作,打破城乡分割和地区封锁格局,形成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包括产业创造和产业转移,按照比较优势重新确立自身主导产业,集中建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产业同构系数。例如“泛珠三角”经济区建成以后,广东省的一些初级加工工业大批迁往云南、四川、贵州等内陆省份,对这些内陆省份形成了产业创造效应,使内地更好地发挥了廉价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优惠政策等方面优势,同时沿海也获得更大空间以促进高素质人才和先进技术产业的进入,产业转移和结构性调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有助于促进区域内城市功能的融合与共享

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必然伴随着城市间功能的相互融合,而这种融合主要依赖城市间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商流的集群和扩散、产业联系等市场机制调节,加上政府战略规划及政策推动作用,区内各城市间必然会在市场功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形成一定的重点,并产生主次分属及相互联系,由此促进各种资源的共享,减少无效的相互竞争,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在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城市的生产、管理、服务、创新等各项功能进一步融合,各自城市成为区域整体的一部分,发挥其不可或缺的优势作用,促进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得到更好发展。

二、广佛肇等三个经济圈的建立与发展

(一)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经济圈的建立

2009年6月19日广州、佛山、肇庆3市《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广佛肇”经济圈正式建立。协议提出了以一体化为目标,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劳动力和产业双转移为重点,推动广佛肇经济圈发展。此后,三市在交通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陆续签订多个专项协议,同时共同开展广佛肇经济圈重大战略研究,制定广佛肇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

2009年2月27日,深圳、东莞、惠州3市在深圳召开了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签订《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以加快珠江口东岸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作为“深莞惠”经济圈正式成立的标志,该协议提出了“重点加强三市之间发展规划的衔接,在产业发展上错位发展,加大东江流域的水资源共同保护力度,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促进完善珠三角电网和跨区域输电通道”等关键思路。“深莞惠”的工商行政管理合作、环保合作、金融业合作等协议也先后签订并启动。

2009 年4 月17 日,首届珠海、中山、江门3市紧密合作工作会议在珠海举行,签订了《推进珠、中、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三市将率先在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环保、应急处理等方面展开合作,以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形成珠中江三地互动共赢的良性发展,全面提高珠江口西岸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随后,三市也签订了医疗卫生服务、旅游、警务、农渔业、环保合作等领域的补充合作协议。

(二)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经济圈的发展

1.“广佛肇”经济圈

近年来,“广佛肇”经济圈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一是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新突破,2011年,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0206.7亿元,占广东省近四成,各市同比均有11%以上的增长,为经济圈的下一步发展积累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二是区域发展规划编制进展顺利,涉及产业协作、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多项整体规划陆续出台,《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规划(2010-2020)》已完成印发;三是区域产业初步实现协同发展,广州的优势产业链在佛山、肇庆得到延长,佛山的传统产业在肇庆得到转移和承接,肇庆利用其资源优势,使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培育和发展,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延伸;四是以高快速路网、轨道线网为骨架,集多层次、多元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完成了区域内城市轨道和城市快速路与港口、机场的对接,综合交通枢纽的辐射效应日益凸显;四是维护了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环境,从倡导低碳发展模式、建设区域绿色屏障、保障资源长期利用、联合防治污染等多个角度入手改善,区域整体环境质量上有了新的提升;五是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合作成果喜人,三市同步发行公交一卡通、实现车辆通行费年票互认等。

2.“深莞惠”经济圈

“深莞惠”是《纲要》中提出发展规划与建设目标的重点区域。2011年,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8334.8亿元,占全省比重达34.8%,深圳、东莞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惠州在其带领下实现GDP同比增长14.6%。其次,明确了“发挥深圳作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思路。产业合作方面,三市统筹规划加强联系,已先后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及备忘录,在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上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为实现人流、物流的更加便利,已初步建成了由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为骨架,辐射周边的现代化路网体系,实现城际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的互通互联,高速路网电子联网收费和年票互认,逐步撤销区域内所有普通公路收费站②,“深莞惠”交通一体化基本成型。三市共同签署了《跨界河流综合治理计划》,以流域水质改善和保护为核心,通过加大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管理力度,推进流域内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河道防洪整治和低洼片区排涝工程,共同确保了流域防洪排涝安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则更加体现惠及民生,如三地户籍教师师资实现互认,教育业务培训互通,学龄儿童就近入学,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险关系的无障碍转移,等等。在信息化领域,实施了便民信息的互联互通工程,推动三市区域内通信资费统一,逐步取消区域内长途费、漫游费。

3. “珠中江”经济圈

自合作框架协议实施以来,三市的合作规划编制顺利推进,各领域协调发展全面铺开,多项利民惠民措施成效明显。2011年,珠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3.24亿元,同比增长11.3%;中山地区生产总值2190.82亿元,增长13%;江门地区生产总值1830.64亿元,增长13%;三市累计占全省比重为10.3%。③“珠中江”充分发挥资源丰富、腹地广阔的优势,主动承接港澳现代服务业的扩张转移,密切沟通粤西地区,配合全省“双转移”战略实施,建立了互助互补的多元化产业合作平台;同时以旅游业为突破口,整合区内资源,形成了合理错位发展,避免无序竞争与重复建设新型产业格局。在交通及路网建设上,自实行车辆通行费年票互认以来,三市按照公平对等、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探索一体化公共交通的试点线路,多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已初步实现了区域交通网络的一体化。在环保方面三市统一了排放、收费、治理等标准,以水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联防联治为突破口,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施环境污染的共同治理,不仅改善了区域整体环境质量,更有利于打造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公共服务领域,制定了三地通信一体化的实施方案,在通信资费、客服、通信网络建设等方面融合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实现了无线宽带3G技术、通信基础设施的全区共享。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上,加强了三市在治安、疫情、食品药品安全、突发环境安全事件和防灾减灾方面的应急协作,建立了人才供求信息的定期报告制度。

三、制约广佛肇等三个经济圈发展的若干因素

(一)行政管理体制上的约束

区域经济合作是通过跨地区的组织和机制进行的。区域合作组织本身的出现是制度改革与创新的产物,它使区域利益主体的获利空间得以扩大及延伸,能将原来独立甚至相对立的利益转化为一致利益。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区域的整体利益与地方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从局部或短期来看,地方利益与区域的整体利益往往会产生偏离,地方政府难以摆脱因政绩考核而驱动的地方利益,各地政府在经济发展中都希望本地区利益最大化,利益的不协调将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容易出现“会上谈得很热乎,会下各打小算盘”的现象,从而阻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行政体制壁垒分割了要素流动和商品市场,严重阻碍了市场竞争机制在跨行政区间的实现。为了追求地区利益,同行政区内企业常常联合抵制外来企业进入,并利用地方政府代替企业主体进行恶性竞争。这必然扭曲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挤压外来企业的正常发展空间,形成生产力等要素的不合理分布。与此同时,各行政区对本地区资源的保护,也会导致经济资源无法自由追逐经济利益,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市场难以实现。现有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机制也往往是柔性的,具有较强的协商性与松散特点,约束力有限,因而不利于合作框架下各种政策的贯彻落实,更难以对区域共同发展产生大的推动作用。

(二)市场经济体制亟待完善

经济一体化的灵魂是市场,区域市场主要包括要素市场、服务市场和消费市场,由于市场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会出现许多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全而出现的功能性障碍,比如表现在严重的经济垄断、市场分割与封锁的结构性缺陷,导致市场信息失灵,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产品、劳务和资本的真实成本,抑制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功能;地方政府趋向于对当地的国有企业加大生产、扩张规模,以得到财政收入的增加和企业的发展。这种地方政府的偏好容易促使区域内企业集权和产业垄断。国有企业的强势存在挤压了中小型企业生存空间,分割了区域内的产品市场,阻碍了区域企业的一体化发展;由于利益的驱使以及政府管理能力的局限,造成了规则供给的滞后以及临时性规则过多、规则的法律效力缺乏的局面。引起了市场秩序的混乱、增加了市场活动参与者的投机行为和不正常的利益冲突。值得一提的是,市场本身也存在缺陷,从而影响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差距,最终导致区域环境的恶化、生产资源的浪费以及长远利益的损失。

(三)经济主体间的规范竞争与利益博弈

在传统发展形态的作用下,三个经济圈内城市之间经济结构存在比较严重的同构性,产业发展的梯度性和层次性不强,互补性较差,重复布局导致了无序竞争,在外资引进中的“自我中心”行为,实际上是地方政府为了保障自身的行政业绩,而没有顾及区域内外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与产业结构互补性。这种以区域整体的长远利益换取行政业绩的方式将误导整个区域的发展,形成低层次无序混战的恶性竞争格局,不利于区域间的合作与共赢。利益主体包括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为主的不同级别的政府以及以企业为主的不同类型的组织。但凡利益主体,其本能是追逐利益最大化,财富、权力、地位、声誉等对利益主体有益的一切社会资源都是他们要追逐的利益。因此他们会通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及政治活动等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去达到目的,因此,地区间围绕产业结构淘汰与升级的矛盾冲突也日趋激烈。技术外溢是区域经济圈内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但技术创新一旦成功却极易产生溢出效应而使旁观者受益,引发地方利益冲突。经济一体化使人力资本市场共享,有利于企业获得人力资源并节约了搜寻成本,为了避免人力资源流失造成的损失,各地方政府便构筑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性障碍,阻碍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

四、南沙新区与澳门的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012年9月6日,南沙新区正式被国家批准为我国第六个国家级新区,这无疑为新时期南沙拓展区域合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实际上,“十二五”规划中,国家在整体战略的层面把南沙新区定位为粤港澳合作的创新试验区,是基于粤港澳三地资源要素优势并结合南沙所具备的开发条件等的深层考量。基于规划内容,南沙在已规划的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打造三个重点合作片区:一是北部以庆盛交通枢纽为依托的教育培训、创新、高端医疗合作区,二是中部以湾城中心区为依托的商业服务和金融创新合作区,三是南部以珠江交通枢纽为依托的粤港澳数据特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区,形成以“一中心、两枢纽”为基础的粤港澳合作格局。④总的来看,通过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合作示范,加强粤港澳三地经济的融合互通,是推动珠三角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南沙新区规划建设具有四个方面的战略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合作与港澳繁荣稳定,二是有利于提升珠三角城市群的综合实力,三是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四是有利于创建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示范区。⑤为此,在观念、政策与实践层面给予足够的重视,把握好“硬件与软件、生产与生活、建设与服务、合作与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平衡无疑成为重要内容。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在区域合作的制度创新方面取得新进展,把南沙新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区域合作的示范区,发挥其特殊区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对促进新时期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新时期广州南沙新区的开发建设,澳门特区政府也已经着手参与相关决策的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南沙列为粤港澳合作七大重点项目之一,提出要从“深化合作共建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高度,打造“服务内地、连接港澳的商务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建立穗澳合作专责小组,推进南沙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建设,既是穗港澳政府携手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2011年粤澳合作联席会议上,广州市政府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式成立了穗澳合作专责小组。穗澳合作专责小组双方组长——广州市副市长陈明德和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共同签署了《关于穗澳共同推进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广州市政府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长效合作机制正式建立。双方将在穗澳合作专责小组的推动下,加强合作策划和定期磋商,全面推进广州与澳门将在南沙探索CEPA及服务业先行先试政策,共同推进旅游及健康服务、商贸会展、影视及文化创意、中医药国际化、教育培训、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居民待遇和医疗保障、通关便利化、鲜活农产品产供销等合作。共同推进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建设。而且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等也曾多次到访过南沙,了解南沙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公布,南沙更成为港澳商界投资创业的热土,香港、澳门业界人士已前往南沙考察洽谈,寻求投资机会。在2011年初的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召开前夕,澳门投资促进局组织澳门商界人士一行80多人前往南沙考察,实地了解南沙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考察南沙投资环境,为澳门新时期双方的深入合作把握先机。

2009年和2010年国务院分别批复《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规划》;2010年4月和2011年3月,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分别签署实施,为粤港澳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重点合作项目如港珠澳大桥、广深港客运专线、深港西部快速轨道线、莲塘-香园围口岸等进展顺利,越来越多的港澳资企业进驻内地,为珠三角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带来了新的动力。因此,应在更高的层面上探索粤港澳合作的新模式。借助“先行先试”的良好契机,为推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特别是要在体制和政策方面解放思想,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粤港澳经济的互惠互利关系,充分利用港澳台地区丰富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珠三角雄厚的科技力量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凝聚区内、国内和国际三个市场的三种力量,全方位、大视野、大手笔地策划与实施珠三角区域发展新战略,加快区域经济的融合进程,那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只是时间问题。

注释:

①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P51-66.

②深莞惠拟撤销所有普通公路收费站.南方日报,2011,4,19.

③数据来源:深圳、东莞和惠州3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④南沙辟60平方公里建粤港澳合作起步区,构建“一中心两枢纽”区域合作格局.香港文汇报, 2011,10,28.

⑤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加快推进规划好南沙新区. 广州日报,2011,9,22.

[1]金载映.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J].世界经济文汇,1998(02).

[2]李善同,侯永志等.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一体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刘澄.区域一体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亚太经济,2007(02)

[4]刘君德.中国转型期凸现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分析[J].理论前沿,2004(10)

[5]周运源.区域一体化—香港在泛珠三角区的作用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6]杨哲旗.我国区域经济在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2010(09).

[7]周运源.粤港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趋向一体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8]陈瑞莲.欧盟经验对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启示[J].学术研究,2009(09).

[9]钱运春.CEPA与珠江三角洲一体化[J].世界经济研究,2003(09).

[10]周涛.新形势下珠三角一体化路径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05).

[11]余彬.全球化背景下深莞惠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J].商业现代化,2011(03).

[12]邱伟年等.基于产业、文化与行政三维视角的“广佛肇经济圈一体化研究”[J].特区经济, 2011(07).

Promote Regional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ic Cycle: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Nansha New Zone, Hong Kong and Macau

Zhou Yunyuan, Lu Yangfan, Kong Chao, Zhang Huan

Based on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i.e., the integration of three economic cycles including Guangzhou-Foshan-Zhaoqing, Shenzhen-Dongguan-Huizhou, and Zhuhai-Zhongshan-Jiangm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a number of metropolises to strengthening economic ties with Hong Kong and Macau as well as securing better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Pearl River Delta metropolis;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Nansha New Zone

book=88,ebook=90

F061.5

10.3969/j.issn.1674-7178.2012.06.008

周运源,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经济、港澳珠三角经济。卢扬帆、孔超、张欢,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卢小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基地资助项目“澳门在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作用”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南沙经济圈珠三角
日占南沙与美国的外交应对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上海市对长三角经济圈经济辐射力的计量分析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南沙之歌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