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持续原则的欧洲城市人性化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2012-04-02王珞珈

城市观察 2012年6期
关键词:人性化空间发展

◎ 王珞珈

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交通和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中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总的来看,城市规划是有问题的,粗犷的城市发展模式,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可更新资源的不可替代以及传统城市生活和人性化维度的缺失。城市的第一位特征在于,他们越依赖于周边的环境,就越显示出适应周边环境变化的脆弱性[1]Ⅵ-Ⅶ。我国城市目前这种低效的发展模式和人性化维度所遭遇的状况是相当严重的,大规模的郊区开发,道路建设的延伸以及日益增加的对小汽车的依赖,另外占主导地位的规划思想——尤其是现代主义——已经将公共空间、步行活动和作为居民聚会场所的城市空间置于非常次要的位置上,以至于城市无序蔓延,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城市公共空间被迫让位,社会公平被忽视。这势必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宗旨背道而驰。

21世纪初,我们看到几个新的全球挑战的轮廓,强调以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性化维度为更为深远的目标的重要性。引导我们的城市规划向世界大多数人的方向转化,并让人们普遍意识到,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中对人的关注必须在城市与建成区的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如今,对成功获得一个充满活力的、安全的、可持续的且健康的城市的憧憬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迫在眉睫的理想。回顾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美国曾出现过严重的“郊区化”现象,导致城市不断遭受道路入侵和交通拥挤,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腐蚀性影响。这些弊病的积累给行政管理带来巨大难题。而洛杉矶就曾被恰当地称为“什么都不是的城市”。与美国不同,欧洲的城市像伦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有着庞大中心的村庄的集合,比起那些缺乏人性维度按功能机械划分的大饼式城市,更有凝聚力和适宜居住。

未来城市人性化发展必须以关注使用城市的人的更大的需求为关键目标,旨在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提倡步行,优化城市环境,节约资源,增加城市空间的社会职能,满足城市使用者的广泛需求。其结果应该是:一个密集型和多中心城市,一个多样化的综合城市,一个易于交往的公正城市,一个适于步行的城市,一个开放美丽的城市,其中的艺术、建筑和景观能让人感动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1]Ⅺ。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对欧洲城市人性化发展的实践进行阐述和分析,从中得到我国未来城市可持续和人性化发展的启示。

一、注重开放思维空间

与世界范围内城市及城市空间被视为消费主义者的舞台不同,欧洲城市的公共领域普遍被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政治学家迈克尔·沃尔泽曾把城市空间分为“单一”思维空间和“开放思维”空间[1]9-15。城市中封闭的居住小区、郊区化独立的工业区、大学校园、大型购物中心、技术企业园区、办公区等提供的都是单一思维的空间。单一思维空间观念体现了一种认为城市空间是满足一种功能的思想,它通常是政治和商业方面为满足个人有限需求处于权宜之计考虑的后果。充满活力的街道、具有人行尺度的广场,街边的廊道、住宅的前院等则是开放思维的空间。它旨在提供一种多样性的、人人都能参与并享用的空间。

欧洲城市建设的大量实践证明,开放思维空间能培育一种融合、互让、紧凑和相互尊重的精神,并能有效消除社会贫困和社会隔阂。希腊的雅典人公认他们城市的重要性以及公共空间在鼓励他们时代的道德和智慧的民主方面所起的作用。广场、神庙、竞技场、剧场和它们之间的公共空间既是希腊文化壮观的艺术表现,又是它丰富的人文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巴黎,既能享用大尺度空间带来的特殊功用,又可感受街边咖啡店的生气勃勃,构成生活邻里的工作场所、商店和家庭的混合,使生活在广场和街道上更好地延续。与此类似,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把建设1992年奥运会设施的计划进行了更为远大的改革,重新整治街道,创建150个新广场。改造废弃的工业码头,使城市与海岸连接,由于看到城市的长期改善给他们带来的利益而愿意接受公共的领导,认可公众利益的重要性。几乎在同一时期,为了改变因单一由办公和高层建筑集聚的墨尔本内城产生的冷淡和衰败,1994年至2004年的改造将重点转向城市公共空间,深入市民生活,摒弃单一的功能区划。改造中的新广场包括建筑艺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联邦广场,河畔上小的拱廊、巷道和街道都开放为市民聚会和逗留的活动场所。

二、提倡多样性的交通体系和步行城市

一座围绕着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而和谐发展起来的城市是从环境上追求可持续形式的人性化的城市。它丰富了城市公共生活并提高城市的效率——如何根据城市中人的行动能力而设计,不允许汽车主导社会的尺度和生活;如何使城市的街道重新纳入市民的生活,并且使市民们无需驾车出行即可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以及如何充分把握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使城市充满活力并可容纳多样性的活动。

在这方面,欧洲城市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例子。20世纪末为了重新设计伦敦的公共领域,政府投资从私人交通转向公共交通,试图实行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为导向的计划。改变道路的走向,修建地道或把道路步行化,把整个伦敦的公共空间都解放出来。从地图上即可看出伦敦所拥有的壮观的公共空间和地方公园等伟大的历史遗产,进而用供人步行和自行车骑行的宁静道路把它们联系起来。再例如,斯特拉斯堡先进的交通政策:城市中心禁止私人汽车通行,建立精心设计的轨道系统,市民可以按时租用自行车或小型电动车。结果使选择公交成为大众认为十分高效明智的出行方式。

哥本哈根作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在提倡公共交通和步行体系方面是又一个典型实例。独特的自行车文化是哥本哈根多年来邀请民众骑车出行而得到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结果。为了塑造一个健康的城市,使步行或骑车能成为正常日常活动方式的一部分,哥本哈根在几十年间重新规划了街道网络,按照精心考虑的步骤将机动车路和停车场移走,从而给市民提供更安全便利的骑车环境。整座城市现在被方便、高效的公交系统和自行车系统服务着,因为汽车环境的改善,新的自行车文化正在生长且愈演愈烈[2]13-18。

三、倡导明确的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模式

与今天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模式决然不同,如在美国,城市按功能加以分区,导致城市的无限扩张和蔓延增长,城市活力降低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公正和人权的缺失。欧洲城市普遍具有紧凑和多样发展的特性。欧洲城市通常由一套层级分明的空间规划来控制和引导。建设城市充分分析和把握各种社会问题同时注重社区发展。欧洲城市采取的取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重新解释了“紧凑城市”模式——在这样一个密集而多样变化的城市中,经济和社会活动相互重叠,城市围绕位于公共交通节点的社会的和商业的活动中心发展,这些中心又相应作为邻里发展的焦点。每个邻里各有自己的公园和公共空间,并且提供多种多样、相互重叠的私密和公共的活动。

伦敦的城镇、村落、广场和公园的历史结构是典型的多中心的发展模式。大规模的交通系统可以为邻里之间的联系提供高速的穿城交通,而与地方性的交通各司其职,这样在邻里中心的公共空间内,交通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地方的公交系统更加高效,城市公共空间的安全感和愉悦感也大大增加。鹿特丹也提供了一个政府负责和以众多社会意识为目标的榜样。政府规定城市内部和周边的土地为国家所有,这些土地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供社区使用,而不是什么人有能力就能购买。城市的目标是像细胞结构那样去发展,分裂和复制成3000~5000人的综合性邻里,邻里内包括工作场所、学校、商店和住宅,至少每一个社区包含三分之一从邻近社区迁来的人口,以保证整体的社会连贯性。

四、基于人性化尺度的建筑及环境设计

当今城市规划的决策几乎都是在图版或屏幕上进行的,有关尺度与比例的传统知识逐渐被抛弃,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经常以一种远离人们所感知的有意义的且舒适的尺度与规模加以建造。与现代主义对城市的人性化维度所产生的混乱不同,欧洲许多规划师和建筑师热衷于传统的城市结构和街道模式,他们尊重人性化的尺度并试图以人而非车的尺度为设计前提。城市中大多数公园、广场和街道都是在多年日常活动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以一代人的体验、经验传承为基础,并成为城市的标志。但是,哪怕从低层次来看,建筑、雕塑、铺地、街道小品或信号标志的细部处理都是以人的尺度和触觉为前提的。

作为一个具有活力和人性化的城市,威尼斯几乎样样具备:紧密的城市结构,安全适宜的步行空间,能容纳多样活动的公共空间,活跃的建筑首层及精美的建筑细部——都是基于人性化的尺度。尽管有众多的街道、巷弄和广场,但人们依旧感受到基本的结构是简洁而舒适的。因为它提供了最短捷的路径和少量但重要的空间,其中又伴随着令人满意的步行线路。几个世纪以来,威尼斯已赋予城市生活错综复杂的网络,并且它还在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进行着。在丹麦狭窄的街道和小型亲切的空间中,人们能够在周围近距离范围内看到建筑、细部和人。在人们可能经过的地方,适宜的分布着商店、咖啡馆、餐饮、纪念物和公共的、多样的功能空间。使人们乐于体验对不同街景以及建筑文化的吸收,参与城市社会生活,因为这种场景对他们来说是温暖的、受欢迎的且丰富多彩的。

五、注重市民权及公众参与

活跃的市民权和生动的城市生活无疑是一个城市优秀的文化特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建设是为了凸显人们共有的家园,它应包括所有的城市使用者,而不是以满足个体的有限需求为重点。人们应该自觉地唤醒自己从属于城市的意识,体现对城市建设的个体责任感,并为取得自己对所生活的城市的民主控制而努力。这方面欧洲各地都有一些令人鼓舞的例子。

在法国,不只是政府办公楼需要举行设计竞赛和方案公示,每一项公共项目,如医院、学校、城市广场、剧院,交通整治或整个新区的规划或都需要举行。有鼓励人才的竞赛,也既有重要的国际性竞赛,使城市的居民产生了采取未来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

六、启示

尽管中国与欧洲城市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理论,在城市建设和实践中汲取有用的规划和设计元素,有助于推动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对人性化城市的塑造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平等是人性化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城市的粗犷式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与人口挑战,以及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失衡,都在损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离建设人性化城市的目标越来越远。对可持续发展的呼声已经唤起人们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新考虑,我们必须选择一条适宜的城市发展之路,对生态的破坏程度降至最低,居住、食物、教育、健康和期望得以均匀分配,环境和建筑形式相平衡,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保障适应现代城市需要的全新的市民权,恢复生动的都市生活,以此建立人人共享并共同参与建设的城市。

2.公共交通引导开发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如果一个城市的交通绝大部分能通过公共交通或步行发生,可持续的城市形态就会被加强。良好的公共交通使得城市更具竞争力和更充分地使用能源,同时增加对人性化维度的关注,恢复城市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使城市更具邻里气息而变得生动美丽。总之,比起汽车的行驶和停泊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城市街道和广场能够再度成为社会交往的空间[3]18-19。

3.完善的空间规划和政策引导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的制度保障

城市当局应通过不同层级的空间规划对城市各个发展阶段进行规划引导,寻求对城市发展变化的管理。同时加强公共领域和进行恢复传统生活的城市再生计划,即城市设计最基本的任务应该是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之前建立街道、广场、开敞空间等公共空间结构的设计“准则”,以使风格各异、新旧用途的建筑能够和谐统一并与活动之间产生连续的视觉联系[3]18-19。确定一个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透明的税收政策,比如土地税收政策的制定该朝着城市土地的优化使用为方向,而不是导致城市的无序蔓延。申请上报的开发项目应该在平衡社会、环境、资源等多方面影响的基础上,对于那些将产生社会隔阂、环境污染、拥挤或缺乏人性化维度的项目应不予批准或课以重税。

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应能提供这样一个框架,它不仅能实现积极的变化,而且能让市民有机会参与能对与他们的城市未来密切相关的发展规划并做出自己的贡献。重视公众参与,真正的公众参与是改变人们所在城市的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城市的权利和市民的参与权利及智慧,能够平衡国家政府的低效率。诸如城市交通、公共空间、居住、垃圾处理、环境污染等重大决策,必须形成一个从市民到邻里、到地方再到城市,最终到国家的自下而上的等级体系。

4.紧凑性和多样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1973年,雅典宪章将功能主义推到极点,在这套传统的规划理论体系中,充满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宏图大略,并没有多少紧凑性和多样化的自发因素[4]。如果说紧凑和多中心的发展模式倡导多样性和包容性,那么单一功能的发展方式则是排斥这种综合性。正如凯文·凯利所倡导的:城市必须具有这样的潜力,它能用参与性的、多尺度的规划和分析模式来替代我们现行的排他性的、线性的规划和分析模式。

城市正如蜂群一样,尽可能提供一个多样性的结构,并具有作为群系统的优势,它是有弹性的、演进性的并且具有与越级的可适应性。作为一个系统,正如凯文?凯利所描述的,它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即使发生大的故障,在更高的层级中也只相当于一个小故障,因而得以维持系统的稳定。它不靠权威产生控制,它信奉复杂[5]24-25。相信那些有着紧凑和多中心的结构、良好的公共空间的混合、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易于交往和具有生命力和灵感的城市,是对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性化的最好诠释。

结语

先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政策以及人性化城市的实践都已经取得了显而易见的回报,城市设计也在慢慢转型。鉴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所出现的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未来城市发展和环境模式应该从欧洲城市建设中汲取经验,使可持续发展和人性化维度的观念深入人心。通过这一途径,我们共有的城市——人类的居所,才能重新被编进自然的循环。一个充满活力、安全、可持续性和健康的城市就指日可待了。

[1] 理查德·罗杰斯.小小地球上的城市.仲德昆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盖尔.人性化的城市.欧阳文,徐哲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

[3] 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的空间.朱子瑜,张播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 仇保兴.紧凑度和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J].城市规划,2006(11).

[5] 凯文·凯利.失控.东西文库译.新星出版社,2010.11.

猜你喜欢

人性化空间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