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2012-04-02胡少甫武汉纺织大学
■ 胡少甫 武汉纺织大学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 胡少甫 武汉纺织大学
“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说法,目前正在世界各国迅速传播,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刚刚袭来还是早就到了,也有不同的观点。当前,国际社会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描述最具代表的是杰里米·里夫金与《经济学人》的主笔保罗·麦基里。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杰里米·里夫金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在一些发达国家正如朝阳喷薄欲出。什么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会产生什么影响?建立在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对中国是机遇还是挑战?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及深远影响
(一)国际社会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描述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新近出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即将爆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他认为改变未来社会有两样东西:一是能源,如同人的血液;二是互联网技术,如同人的中枢系统。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可再生能源体系与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的产物,或者说能源互联网将是未来社会新经济系统的发展基石。所谓能源互联网,就是在现有能源供给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新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大量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和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互联起来的,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流动的能源对等交换和共享网络。
杰里米·里夫金先生还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技术支柱:第一大支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第二大支柱,分布泛在的可再生能源采集,将每栋建筑物作为微型发电站;第三大支柱,本地化的分布式储能技术;第四大支柱,能源互联,形成能源生产和共享的网络;第五大支柱,实现车辆与分布式能源的泛在能量交换。
英国《经济学人》的主笔保罗·麦基里在今年四月份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宣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认为十八世纪末在英国发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了手工;二十世纪初福特发明完善的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其核心是“制造业数位化”。所谓“制造业数位化”,是网络信息革命和材料技术革命的结合。网络的发展,使信息传递的费用近乎于零;“3D打印机”就是未来“制造业数位化”的典型代表。3D打印机是一种智能制造机械,跟激光成形的技术一样,它把一个物品分成很多很多层,然后像打印机一样,一层一层一行一行把它打出来;它利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形,逐层增加材料,最后变成产品,如零件、汽车或一幢房子。
其实,国际国内还有许多不同的描述。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大致认可的一般性结论: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深远影响
首先,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出以化石能源为动力经济模式所形成的灾难与陷阱。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经济模式均以化石能源为动力,其结果带来地球人所知的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化石能源是非再生资源,其枯绝已渐渐临近,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工业模式与社会生态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化石能源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如果不扭转目前的工业生产模式,人类赖以生存家园将难逃灭顶之灾的厄运。而正在兴起的可再生源能互联网,就是利用如水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资源,如果能实现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将从根本上摆脱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道路,从而使人类社会走上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在这个意义上,以可再生源能互联网为支撑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应该是人类摆脱生存危机的唯一出路。
其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会使世界制造格局发生深刻变化。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主要特点是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经历了“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服务业劳动力比例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世界制造业总量的比重都持续走低。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2790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000亿美元。其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从5840亿美元增加到1856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93%降低到18.20%。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330亿美元增加到1923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从4.78%增加到18.85%。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新兴经济体在世界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劳动力成本低廉是根本原因,而劳动力成本低廉又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与低安全标准和低环保标准。未来制造业数位化与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充分利用后,欧美发达国家凭借科技实力与先进的创新体制将会在世界制造业中重新占据优势。
第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了拔地而起的工厂和大片的工业区,以及集中化的生产方式。而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信息技术,生产将会是分散式,每栋建筑都可以利用自己产生的能源进行生产,而生产方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展示和销售自己的产品,这几乎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也就是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对传统生产方式具有颠覆意义的,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新经济发展范式上的,并带来产业组织模式和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第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也是欧、美、日等发达工业化国家走出目前经济衰退的必由之路。自从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到现在己四年了,尽管各国都纷纷采取了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但收效甚微。以美国为例,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降低失业率,史无前例地推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QE1和QE2,最近又在一片质疑声中,推出了QE3,但美国经济界普遍持不乐观的预期;不仅如此,美国即将面临所谓“财政悬崖”,而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却深陷政府债务危机。种种迹象说明,目前全球经济衰退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特征,更多地表明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走出自经济大萧条以来全球最大经济危机的必由之路。正如里夫金所说:“为了摆脱危机,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会试图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
二、欧美日等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践
(一)欧盟的发展计划与实践
早在2007年5月,欧洲议会发布了一份正式书面声明,宣布把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长远的经济规划以及欧盟发展的路线图。据里夫金先生介绍,欧盟政治领袖是积极推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热心人物,这些领导人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西班牙首相何塞·路易斯·罗德里格斯·萨帕特罗、欧盟委员会主席曼努埃尔·巴罗佐,以及欧洲理事会的五位主席。在政治家的不懈努力下,欧盟已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排头兵。
欧盟大力发展与促进可再生能源与信息技术的融合。2007年3月,欧盟27国领导人通过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欧盟一揽子能源计划,预计到2020年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总体消耗中的比例提高到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提高到10%。2011年,丹麦在其位于波罗的海的博恩霍尔姆(Bornholm)岛进行了第一个完整的智能电网测试。2011年11月19日欧盟委员会提出“连接欧洲”计划,该计划总投资额为500亿欧元,由“连接欧洲交通”、“连接欧洲能源”和“连接欧洲通信”三个项目组成,欧盟各国普遍认为该计划拉开了欧洲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目前以智能机器人为典型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已经开始在某些领域得到应用。例如《纽约日报》近日头版刊登了《不需要工人的技术性工作》,报道了在飞利浦电子公司下设的荷兰一个工厂里,128部具有高超柔韧性的工业机器人在永不停息地工作,可以完成工人无法完成的精细工作,这种生产模式代表了一种新潮流。还有,英国飞利浦设计公司研发的一种布料,可以测量心脏活动数据,并将其传送至个人数字管理系统;该公司还参与了一项由欧盟出资的名为“我的心脏”的计划,内容是研发一种能够提供心脏病预警的智能服装;英国Textronics公司前不久还推出了一款运动型胸罩,它可以感知人的心跳,然后将数据传送到戴在手腕上的一个装置,让跑步的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心率;等等。显然,欧盟在智能产品开发领域已经出现方兴未艾的势头。
(二)美国的发展计划与实践
美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要以新能源革命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在美国政府统一主导和支持下,美国智能电网战略己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目前,美国已大规模开展智能电网研发和建设,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提出要在宽带普及率和互联网接入方面重返世界领先地位。据统计,美国仅智能电网测量体系就需要投入270亿美元,到2030年美国整个智能电网投入需达到1.5万亿美元。此外,根据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到2050年为止,可再生能源将提供该国所需电力的80%,而50%的能源可能来自风能和太阳能。
同时,美国在制造数位化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3D打印机为代表的数位化制造技术已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早在10年前,美国宇航局兰利研究中心的工程师研制出一种3D打印机,可以按要求打印金属材质的物品,这台名为“电子束无模成形制造器”的打印机,采用电子束枪、双馈线和电脑控制,能够在短短几小时内为建筑物组件或者工具制造金属零件。在设计领域尤其是工业设计上,3D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潮流。在微软的模型车间里,我们能看到3D打印机从设计到实物只需要经过三个小时的时间,一个完整的鼠标便被打印了出来,而且,美国在数字技术创新方面更是日新月异。比如说,波音777、787和ARJ21的数字化设计,波音公司采用了全数字化设计测试和装配,所有开发测试都采用并行工程方法协同工作,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试飞,实现了机身和机翼一次对接成功,整个研发周期缩短40%,减少反工量50%。
(三)日本的发展计划与实践
首先,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与鼓励新能源技术开发与利用。2008年日本出台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高科技,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等低碳能源,并且为产业科研提供财政关税等政策扶持以及资金补助。金融危机后,日本宣布对中小企业安装太阳能设备提供补助金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对风力发电大力支持,对风电设备给予补助,使其跻身于全球十大风能市场。
另一方面,日本非常重视智能电网国际标准的开发。2009年8月,经济产业省成立了“关于下一代能源系统国际标准化研究会”,2010年1月该研究会提出题为《关于下一代能源系统国际标准化》的报告,在谈到智能电网标准化的意义时提到:“标准化是制定划分竞争领域和协调领域分水岭的规则,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对抢占制定规则先机者特别有利,控制了标准,就控制了市场。”
日本在智能产品开发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插电式电动汽车、智能汽车的开发与机器人发展尤为突出。2012年丰田汽车公司把电动汽车作为近距离用车推向市场之外,同时还推出了一般乘用车的插电式电混合动力车(PHV)。2012年9月,丰田还开发了一款声控功能的智能汽车(Smart INSFCT),这款车可以通过丰田智能中心云技术进行多种声控智能操作。日本是世界上机器人制造大国,除了产业机器人应用广泛之外,日本开发的智能机器人本事越来越大,比如NEC公司开发出一种名叫PAPERO的机器人,高38厘米,重五公斤,内置可以会话的软件程序,可向老人打招呼,明白老人说话的内容,可以辨认人的面孔,其目光跟着老人移动。今年夏天,PAPERO被接到一座老人公寓,开始与五名老人一起生活。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次工业革命都会出现“重新排队”的机会,都会导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日不落的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则给了美国“反超”的机会。历史上,中国与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面对日益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拥有了最好的机会,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但仍然存在高度中央集权与威权主义盛行的国家体制,这与走向“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扁平式社会结构具有极大的不适应性。
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中文序言中写道:“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反映出了权力关系本质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均采用垂直结构,倾向于中央集权、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大权掌握在少数工业巨头手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组织模式却截然不同,其采取的是扁平化结构,由遍布全国、各大洲乃至全世界的数千个中小型企业组成的网络与国际商业巨头一道共同发挥着作用。”这种社会组织结构的转型,对欧美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但对具有东方传统的亚洲国家更是一种挑战。
第二,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导致政府与企业关系扭曲,中小企业发展空间遭挤压。未来数字化制造的模式下,传统的巨无霸企业将会消失,代之而起的企业将构筑生产、销售、研发的网状式平台,而中小企业、甚至迷你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与生力军。目前中国的现状是,国有垄断企业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市场准入、资金占有与政策扶持等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惠条件,对中小民营企业造成了非国民待遇。特别是政府的公权力对微观企业的干扰无处不在,以致于企业家要花大量时间与资源去应对,否则,企业将面临市场以外的种种困难。据最近中财网报道,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在哈佛商学院演讲时曾经说,“当年创业的时候,我觉得可以在中国实现J·P·摩根、卡内基式的梦想,现在我已经完全把这个梦想收回来了,”因为“中国没有这个文化。”
第三,由于新经济模式会导致巨大商业利益的改变,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会影响中国走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在现今的中国,打破利益集团所形成的垄断局面的阻力很大,尤其在能源行业更是如此。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其火力发电也是世界上最大国家,煤炭在其能源比重中约占70%;中国的页岩气资源潜力高达134万亿立方米,约是美国的两倍。在资源丰富与成本低廉的基础上所形成垄断利益集团,要想轻易改变能源结构与生产模式是困难的。比如说,中国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要在国内市场广泛应用太阳能、风能等,除了克服技术上的难题,更难的是如何解决好国内利益集团之间博弈的阻力。
第四,中国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所形成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由于新的产业革命是以信息技术和制造数字化为特征,企业正在走出大批量制造和流水线式的规模生产,生产成本不再是决定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因而制造业在国际间的比较优势就将发生改变。据媒体报道,一台价格为499美元的第一代苹果iPad平板电脑只包含大约33美元的劳动制造成本,而其中在中国最终组装完成的成本仅占8美元。在今年3月苹果的代工厂富士康展示的iphone4S生产线上,电路板都是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的,而工人的工作主要是装料。装料同样也可以由机器完成,在这样情况下,苹果的代工厂回到本土也是必然的。最近的一些调查显示,把“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又“内包”回发达国家的企业已成趋势,在未来新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将给中国带来极大的冲击。
第五,“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创新型人才是加速新工业革命进程的推动力,也是抢占先机的关键因素,与欧美日等国相比,中国在此方面显示出的差距尤为突出。在美国,文化中的开放性思想、冒险精神、刻苦工作的伦理、游戏精神、健康的反主流思维方式,都是导致乔布斯式的人物诞生的关键因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应试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以及风险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们只善于模仿,善于竞次规则下的竞争,而罕有原创性方面的突破。我们看到,当苹果手机出来一个月之后,中国的厂商已经能生产出同等技术、同样设计方式、同样模式的手机;当触摸平板电脑出来之后,中国公司更是在一周之内就生产出了触摸电脑。这说明中国缺的不是学习能力,而缺乏的是致命的创新能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无疑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会产生极大的冲击,中国人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将会面临新的挑战。
总之,面对正在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如何应对挑战?是中国选择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条道路必须要理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