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专题课设计
2012-04-02江苏省灌云县实验中学222200武凌云
江苏省灌云县实验中学(222200) 武凌云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专题课设计
江苏省灌云县实验中学(222200) 武凌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材料和案例分析,了解当代我国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的措施。
2.了解全球的环境变化趋势,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着眼当前思虑未来,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尊重和善待自然,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二、教学方法
图文资料的直观呈现,分组讨论问题的形成原因,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归纳法,问答法等。
三、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
播放动画电影片“森林被毁、小松鼠无家可归”的片段,引出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Forests: Nature at Your Service(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强调森林所提供给人类生命维系的价值,以及人类生活质量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固有联系。
结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西半球的国家巴西 热带雨林的危机》的教材内容,让学生说一说森林有哪些的巨大的环境效益?
在学生答出——“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全球气候,提供良好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后,承转“五大环境效益不及一大经济效益——提供木材”,提出森林利用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行为?引发了哪些环境问题?
学生很容易答出——“滥砍乱伐,森林面积减半等”,“水土流失,沙尘暴,全球变暖,野生动物遭劫等。”
2.分组讨论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后果
接着让学生列举当今世界除了“森林被毁,生物多样性遭破坏”,还面临哪些环境问题?(可以提供一些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一般会回答——“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水污染,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旱涝灾害,大气污染,赤潮,湖水富营养化,沙尘暴,核泄漏,电磁辐射等等。”
各小组分别选择一个环境问题,查找、分析、探讨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和形成的原因。
学生交流展示时,教师及时点评、或纠正、或补充、或提示教材相关内容。
比如“全球变暖”问题,因为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教材的一则材料,学生一般会说出——“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原因是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但是对于增加的二氧化碳来自燃烧媒、石油等矿物燃料以及森林的被砍伐等具体原因不甚了了,教师可就“温室效应”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稍加点拨,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而“酸雨”,则可以联系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长江沿江地带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的内容,学生应该可以说出——“酸雨的概念,危害和影响范围,即我国主要的酸雨区。”教师可以简单解释PH值,并补充世界其他遭受酸雨影响的国家、地区和典型事例。
举例——森林被酸雨破坏而闻名的德国、波兰和捷克交界的黑三角地区,当地一位家庭主妇说:“我们这个地区只有几口井的井水可供饮用,而且用井水就能够做出很好的泡菜来。”德国科隆大教堂的天使和玛丽亚石像剥蚀得已经难以恢复。印度泰姬陵的大理石失去光泽,乳白色逐渐泛黄。南极也观测到了酸雨。美国纽约港自由女神像的外包的薄铜片变得疏松,不得不进行大修。
“土地荒漠化”结合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中国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教材内容,学生很容易答出——“因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后果是风沙蔓延处掩埋农田、村庄和牧场。”
补充数据——“我国的沙漠化土地面积由原来的13.7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7.6万平方公里,在湿润地带的风沙化土地有1.9万平方公里。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500余万人,有近400万公顷的旱农田和500万顷的草场受其影响。”并提醒学生注意不仅是干旱地区、沙漠边缘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湿润地区也会由于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沙漠化,比如我国的南方部分地区。
“核泄漏”“臭氧层破环”和“电磁波辐射”等因为教材没有提及,但可以提醒学生结合日本“福岛事件”和“中国的经济发展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教材内容,联系生活中从MP3、手机,到各类家用电器,人们被越来越多的电磁辐射包围。补充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引发疾病等资料。指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表明人类的进步,有时也带来灾难,给学生以辨证法的教育。
“水污染、赤潮、富营养化等”则可以结合“长江水污染状况”的教材材料,说出各类污染源和严重后果。
“旱涝灾害、沙尘暴”则可以结合印度和我国的季风气候,“天气与气候”中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等教材内容。
3.案例分析,探究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教师提出当代人类面临诸多的环境问题,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警钟已敲响。如何解决或者缓解环境问题,有哪些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案例1
我国土地沙漠化原因:森林过度采伐占32.4%,过度放牧占29.4%,土地过分使用占23.3%,水资源利用不当占6%,沙丘移动占5.5%,城市、工矿建设占0.8%。
引导学生针对土地沙漠化的原因,说出解决的办法——“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种草,减少牲畜的放牧数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节约用水和用地等。”同时指出我国绝大部分的土地沙漠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案例2
新华网北京5月27日电 今年(2011年)以来,尤其是4月份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严重偏少,江河来水不足,水位持续偏低,致使部分省份遭受不同程度旱灾,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此次旱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二是农作物、养殖业损失严重。三是人畜饮水受到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生活供水形势十分严峻。
引导学生针对灾情说出抗灾办法有“水库调水、滴喷灌节水、人工增雨等。”并指出干旱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
案例3
从埃塞俄比亚狼,到克罗斯河的猩猩,乃至南美洲的黑海雀,一个又一个珍稀的物种已经或即将永远离开人类。世界物种保护联盟公布的“2000濒临灭绝物种红色名单”称:地球上大约有11046种动植物面临永久性从地球上消失的危险,每一小时就有一个物种永远从地球上灭绝。“中国濒危物种高于世界5至10个百分点!”比如白鳍豚、麋鹿、东北虎、柏山族冷杉等。
引导学生答出“设立保护区,保护森林、草原、河流等野生动物的家园。”应指出因为全球的大气和水体是相通连的,联系福岛核泄漏事件,无论物种保护还是治理环境问题,都需要各国通力合作。
教师或由学生总结——解决环境问题需从原因入手,有的环境问题是自然原因形成的,有些是人类活动造成。自然变化人类很难插手,而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环境问题,则可以纠正和改进,而且解决办法具有普遍性,比如森林的保护;或者有针对性,比如小区域湖泊的治理。
4.归纳总结
以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作结尾,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公众参与,让学生自由发言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从哪些小事做起?实现地理为生活所用。
四、教学反思
通过案例分析和分组问题讨论,学生能够了解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深刻认识环境形势的严峻,培养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思维引导行动,希望唤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落实在生活习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