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地图+思维导图”突破教学瓶颈
2012-09-28安徽省界首市第一中学236500
安徽省界首市第一中学(236500)王 玲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区域地理环境两大特征,区域定位和综合分析问题是把握地理环境特征的基础。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区域定位和综合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个人的实践与思考。
一、立足基本地图,培养空间思维
世界轮廓图和中国轮廓图是区域地理的基本地图,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定位和综合思维能力、探究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立足核心地图,加强区域定位
区域定位是一切地理问题研究的起点。地理位置制约着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区域地理研究的核心)及其成因(系统地理研究的核心),是地图思维的基础。循序渐进地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区域定位,掌握重要经纬线穿越的地理事物,是突破区域定位的重要途径。
图1
构建中国心理地图方法是:板图时每隔10°画出经纬线,用曲线快速画中国轮廓图标注我国的岛屿及相邻区域(如图1)。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宏观的经纬网定位,然后根据所学内容填注相关信息。画世界轮廓图时,每隔30°画出经纬线,再画出各大洲轮廓简图。另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要求学生添注经纬线,描画世界轮廓图。经纬网定位要与其它方法(相对位置、地理事物及轮廓等)相结合,把教学难点分散于日常教学。笔者认为,区域定位没有必要过细,宏观区域定位和重要区域相结合,其它区域可在二者基础上来推知,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复合相关地图,培养综合思维
复合相关地图,使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把握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逐渐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复合相关地图,也给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是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时一例生成的教学资源。
案例1: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
图2
提出问题:在墨卡托投影的世界地图(如图2)中,填注气压带和风带、洋流等相关知识,探究气候类型成因及分布规律。有个学生问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巴西东南沿海为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什么处于同样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非洲东南角却是热带草原气候、而不是亚热带湿润气候?
引导探究:笔者鼓励学生探究,你们认为非洲东南角应是什么气候?判断气候类型时,要利用哪些地图和资料?学生思考片刻,利用“世界一月海平面气压、风和气团图”和“世界七月海平面气压、风和气团图”进行讨论、分析。
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判断、归纳,得出结论——非洲东南角应是亚热带湿润气候。由于非洲南部中纬度部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加之地形原因,亚热带湿润气候特征面积很小,因此未标出其分布范围。
教学感悟:教学中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新的观点。学生在核心地图上构建知识系统,会在规律中找变化、在变化中找规律,在地理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几经反复,上升到对地理规律的哲理顿悟,并用它们指导新的学习、解决新的问题。学生能够在自主进行知识迁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享受着学以致用的快乐时,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思维导图,探究知识联系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的“思维导图”,能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搭建多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快速进行知识整合,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重要概念和知识体系,实现左右半脑互动学习。
在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时,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图表、符号、线条、颜色等多种形式,画文结合,把概念、这样内容用分层级的线条连接起来,绘制思维导图,简明、清晰反映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案例2: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材料:湿地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以其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世界上把湿地、森林与海洋并称为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包括沼泽、河湖、沿海滩涂等。
讨论:学生利用材料和所学知识,讨论、归纳湿地的生态效益,充分认识湿地的重要性,理解我国保护湿地的措施、意义。
归纳:小组合作探究三江平原沼泽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探索规律,归纳一般分析模式,构建思维导图(如图3)。提示学生在湿地示意图中添画表示蒸发、下渗、排水的箭头,让思维导图有新的形式,品尝创新学习带来的喜悦。
图3
演绎:为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一般到个别,探究不同区域沼泽的成因。如我国三江平原的沼泽与青藏高原的沼泽成因中都有“气温低,蒸发弱”这一点,形成原因是否相同?(不同。三江平原是纬度较高,气温低;青藏高原是海拔高,气温低。)热带气候条件下的沼泽是否有“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广布,下渗量小”的因素?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与凌汛有关吗?一系列的问题启发,让学生认识到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区域其形成原因有所不同,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养成在宏观背景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教学感悟: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强调具体区域具体分析其成因。构建思维导图时,既要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整体把握,找出共性,又要经常进行知识迁移,根据不同区域具体分析,找出差异性、特殊性,客观认识地理事物的成因。
三、两图有机结合,突破教学瓶颈
在构建思维导图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自己的喜好,画出不拘一格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案例3: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
学习内容导航:展示本节重点知识,以“开发背景与条件——能源基地建设——能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为线索,图文结合,研读教材,分析阅读材料、活动与地理原理、观点之间的关系。
构建思维导图:学生研读、讨论、概括本节内容:资源开发的条件(资源、市场、交通),能源基地建设措施(扩大开采、提高外运、加工转化),能源综合利用的表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附加值),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的措施(清洁生产、产业升级、治理三废),把主干知识有机的整合,画出各自的思维导图。
展示评比成果:通过小组间相互交流,其中一幅思维导图把地图、文字与思维导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获得了师生的好评(如图4)。
图4 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
领悟基本观点:概括山西能源基地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的措施,具体措施与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的对应关系,总结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的学习模式。
教学感悟:构建思维导图,能把内化心理地图与外化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让知识系统化、可视化。通过小组合作和成果评比,激励学生不断完善思维导图,让思维导图的构建成为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把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我们借鉴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时,不要照抄照搬其形式,要领会其实质,要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处理好“继承、拿来、创新”三者的关系。教师的创新精神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觉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实践中,既要创造性地使用核心地图与思维导图,也要注重引导学生用规范、完整的语言表达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课程下高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