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夏回族砖雕艺术
2012-04-02许林byXuLin
■ 许林 by Xu Lin
战国时期饰面砖就已存在。现今已经发现的陕西省凤翔县先秦宫殿遗址中的饕餮纹饰面砖和燕下都发掘出来的曲尺形的饰面砖,以及大量的秦汉饰面砖等,都保存着饰面材料的珍贵史料。东汉和魏晋时出现了砖构墓室,由于砖墓一开始就是模仿石墓的,所以砖雕内的一些砖雕饰也是以模仿石雕的形式出现的,如甘肃嘉峪关晋墓砖券门门楣上的嵌饰既是如此。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宗教建筑中的砖塔促进了砖构工程技术的发展。如河南省登封北魏时代建造的嵩山寺塔,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以后,砖不仅被用于墓穴而且还用于建筑物的基座部分。至此“砖雕工艺”不仅用于墓室、佛塔,还出现在建筑物上。宋代及辽金时期,大量建造寺庙,砖塔使砖构技术和砖雕工艺得以发展到成熟阶段。元代建筑物改进了瓦做屋脊,而是采用了尺寸较瓦大得多的砖做屋脊,这使砖雕饰物从基座升到屋顶。明代以后建筑物采用砖做维护材料,这就为砖雕工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用途。这时期已产生了砖装山花和砖券门等。明清时期,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日趋垂危的统治地位,则更加强调封建礼制和等级观念。明史舆服志记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许用拱饰彩色”。在建筑装饰上也有明确的规定,琉璃装饰制品仅能用于帝王的殿宇坛庙之上,而一般地主阶级和平民要装饰府第宅院只能用“砖”作为装饰材料。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砖雕工艺的发展。
临夏位于甘肃省大夏河畔,群山环抱,风景秀丽。临夏春秋战国时代属西羌,秦时属陇西郡,汉武帝时改称桴罕属金城郡,东晋时改名河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安乡郡,元朝改名为河州路,故今人也称临夏为河州。
临夏自古以来就地处东西交通要道,又与甘南藏区(现甘南藏族自治州)接壤,因而成为一个商业集散地。早在几百年前这里的手工业已有所发展。由于经济的繁荣,为当地大兴土木营建住宅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特别是临夏的金属制品,建筑材料和木器加工行业对于砖雕工艺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准备。
自元代蒙古军西征,把中亚各族人民(主要是伊斯兰教信徒)编入探马赤军迁发东来。探马赤军规定:“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临夏的回族聚居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据甘宁青史记:“元世祖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是岁,以甘肃疆土赐回回俾资耕种”。多年来临夏成为甘肃省回民聚居的地区,素有中国麦加之誉。由于这里除回族外还居住着汉、东乡、保安、藏等民族,所以在建筑装饰方面,特别是在砖雕艺术风格上,也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体又融合了其他民族传统的独特风格。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临夏砖雕”艺术形式。
临夏砖雕属于甘肃临夏的传统民间艺术,其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在吸收了绘画、木雕的艺术特色,又与建筑紧密结合,使得这种艺术形式显得更加完善精美。临夏砖雕是临夏县一种传统的建筑装饰雕刻。甘肃临夏境内出土的金代大定十五年进义校尉王吉砖室墓中的砖雕饰物,是以土窑青砖为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临夏砖雕年代实源于秦汉,是当时民间木雕技艺的延伸。在宋代,临夏砖雕艺术已相当成熟。元明时代,砖雕技术已广泛使用于各种建筑之中。明、清两代是临夏砖雕的兴盛时期,建于明末清初的八坊清真北寺门前的《龙凤呈祥》影壁,堪称河州现有砖雕的精品。临夏砖雕近代又吸收了绘画、木刻诸长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临夏砖雕吸收了木雕、石雕、玉雕等雕刻艺术的手法,同时注意将传统国画、书法、印章、诗文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砖雕手法融会贯通,既保留着特有材料所呈现的质朴和简约,又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特征。
“临夏砖雕”多用于清真寺,拱北和居住建筑中。过去,这里因地外边陲,早年的砖雕大多毁于战火或人为破坏,现仅存的只是近代的砖雕了。主要用于影壁、障壁、门楼、券门、墀头和脊饰,山花之上。
临夏砖雕制作工艺过程并不复杂,但从烧制、打磨、格方、落样、雕刻、安装,每一道工序都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往往在一块门楼墀头砖花饰不过一两平方尺的面积上要花费一、二百个工日雕缕琢磨。临夏粘土砖的制作技术也是很高的,砖雕所用砖要经过严格的选土,过筛、和泥、制坯,烧制时要注意掌握火候和烧制时间,以保证砖制细腻以满足雕刻工艺的需要。
临夏人民酷爱花木,每家每户几乎都种植果树、花卉。甘肃省河州牡丹是享有盛名的。临夏的很多砖雕艺人自己就是育花的能手,这些艺人用画家观察事物的锐敏感觉来体察花木,不但能够掌握这些花木的形体特征,更重要的是能够领悟花木的“精神”。因此,在这里有着艺术修养很高的工匠;有多民族文化的渗透和陶冶,有处处皆花,山河秀丽的生活环境,有如脂似玉的优质粘土砖,这些构成了产生“临夏砖雕”的基础。临夏砖雕的题材,一方面受封建宗教法制的束缚,另一方面也受着封建统治思想的制约。因而在创作主题上多为“福山寿海”“吉祥如意”“五福临门”等富贵、祥瑞、如意、延年、长寿等乞福求祥的命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艺人的创造性,但仍旧出现了很多动人的画幅,使普通的粘土砖焕发出绮丽的光彩。
影壁 障壁
影壁也称照壁或照样,古代谓之“萧墙”。障壁多位于室内或廓夏的开端。
临夏常见的影壁、障壁,一般由檐部、壁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从总体来看它们的比例关系都是十分严谨的。许多影壁都是按黄金分割比的关系进行整体布局的。有的用其他几何形体关系作为构图规律。为了使影壁求得依附于墙的统一效果,又能起到必要的装饰作用,使檐部这个主要落影区有丰富的光影变化。在基座上处理几条横向线脚,形成几条平行的落影以增加影壁的稳定感。其他部分的雕饰都服从于这一总体布局,相对于檐下的斗拱,雀替或挂落,或是须弥座上的横向线脚,这些雕饰的突起都不能过大,藉以形成影壁平整统一的效果。壁身的墙心是影壁或障壁的主题所在之处。其中有的将这部分只作四角的装饰点缀,配以大面积磨砖对缝的清水墙面,显得素雅,端庄,如临夏大拱北经堂院依两侧厢房山墙的影壁。更多见的是在壁身墙心部位嵌以有主题的独幅“砖雕画”。
影壁墙嵌心画的题材广泛,有壮丽山川、松岩秀色、有累累硕果、争艳百花、还有博古陈设、瑞气祥云等。每一块都极为生动。从风格来看有的采用程式化、图案化手法,如云气和松柏的枝叶;有的则着意于写实,如一幅在清风中满枝果实的桃树和垂柳,被风吹动的枝叶雕刻得十分逼真。由此可见砖雕艺人的技艺是非常高超的。
临夏砖雕中常以石榴、葡萄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这不只是借用“多子多孙”的谐意,另一层涵义,石榴、葡萄原产于西域,石榴又称安石榴,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所以,石榴、葡萄成为常见的回族装饰纹样。
在雕刻技法上,采用把主体处理为似圆雕或半圆雕,使其跃出画面,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次要部分和衬景,则以浮雕形式来处理。在雕刻技法上,注意用不同的刀法,造成光影上下不同的效果,创造出不同对象的不同质感来,如山石的厚重、树干的粗壮、枝叶的茂密,花瓣的丰盈。此外在刀法上还吸收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如雕石山则效法绘画中“披麻皴”“折带皴”“云头皴”等皴法的刀法。
“临夏砖雕”以精巧细腻见长,所以它不只用于室外作为建筑物的外部装修,而且还引入室内,成为室内装修内容。
临夏现存的砖雕影壁尚数百计,这些影壁、障壁大小各异,大的宽达七、八米,小的仅1m左右,但在其中都凝聚了砖雕艺人的大量心血。创造了既有统一风格又有各自特点,丰富多彩为数众多的影壁、障壁。
墀头
墀头,当地称为垂(锤)头,多置于门楼檐下或房屋两端的檐下部位。一般高度为墙身高度的六、七分之一。在这个位置上设置一个雕琢精致,富于起伏变化的墀头装饰,既可起到檐下强烈阴影与光洁墙体的过渡阶梯,又能像题头画一样在整个建筑物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尽管墀头的体量不大,但却成了临夏砖雕的一个百花园,丰富多彩的墀头花饰竞相争艳。墀头的外形呈盾形,也有圆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的。
墀头花饰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较为有规律性的以图案纹饰为主体的墀头,如云形、卷草、饕餮纹、蝙蝠、博古等,在这一类型中常以纹饰为底烘托出一个主体福字、寿字或是一个重点花饰,突出主题。如一个莲花心墀头,它是以相互穿插的饕餮纹和卷草花饰为底托出中心的莲花,柔中寓刚,相得益彰。另一类则是以花木纹样为主体,其题材更为广泛,梧桐、山石、菊花(谐“五世同居”意)、玉兰、牡丹(谐“金玉满堂”意)、松树、万年青(谐“松柏常青”意)、其他梅、竹、藤萝等。在雕刻技法上,由于画面较小,一般采用透雕、圆雕或高浮雕,使之造型更为生动,光影变化更为丰富。
单独纹样、适合纹样、几何纹样
在细部处理中,如檐下及基座上的线脚和束腰部分,常见有以单独几何纹样出现的花饰,如在圆形中处理卷草与莲花或牡丹的组合。在三角形或菱形中处理为莲花卷草的图案,都有其独到之处。构图稳重,造型薄厚,装饰味浓。制作上有的借鉴了玉雕的手法,使整块砖雕宛如玉佩,由此可见艺人之良苦匠心。
临夏砖雕制作过程的第一道工序是制砖。制砖的步骤主要有:一、取土。烧砖所用土壤取自地表下二尺深的土,这层土的颜色略深于地表土,它形成于大约八万至十二万年前。当时,地球气候温暖湿润,丰富的生物作用使这个时期形成的土壤柔软而富含粘性,是烧制砖瓦的上佳材料。二、挖掘出来的粘土,在经过长达半年左右的露天堆积过程中,阳光照射、雪雨冻蚀使其内部分解松化,再经过手工粉碎、过筛,只留下细密的纯土。三、将纯土加水滋润,然后反复和炼,或使牛力踩踏令其变成稠泥,人力翻泥和炼大概要过5至6遍,这一工序对成品砖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四、将泥土翻填进木制的制坯模中,压实后,用铁线弓刮去多余的泥而制成坯形。制坯之前,要在下木模的地上洒一层细沙,以防泥与地面的粘连。五、脱模后的砖坯要放置背阳处阴干,以防曝晒使砖坯出现裂纹和变形。六、待砖坯完全干燥后(大约一至二个月),便入窑烧制,这个过程是整个制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一般砖质使用煤炭作燃料,而密实度更高的滤浆砖则用麦草、松枝等慢慢缓烧。七、经十数天的烧制,坯体基本已被烧结,此时如慢慢熄火,外界空气进入窑内,坯体冷却后则显现红色,这就是我们常见的红砖;青砖则要在窑内转锈,方法是在高温烧结砖坯时,用泥土封住窑顶透气孔,减少空气进入,使窑内温度转入还原气氛,这样,坯体的红色高阶铁氧化物被还原为青灰色的低价铁氧化物,为了防止坯体内的低价铁重新被氧化,在用土密封的窑顶上铁饮水,使水遇高温变成蒸汽,吸收窑内热量,窑内坯体在这一冷却的过程中继续保持着还原气氛,直到完全冷却后出窑。由黄土变成的青砖的过程就完成了。第二道工序是打磨成形。将砖在平整的石板上研磨平整,再按所需之尺寸划线,堑去多余部分,再研磨成形。第三道工序是将设计好的图样按砖尺寸划分成格,描绘成准备落在砖上的图样的局部,然后贴在砖上。第四道工序即雕琢,其工具仅有三种,一是镩,类似于木工的凿,主要用于砍堑;二是平刀(有宽窄两种),将要雕饰的纹样雕出大的轮廓来;三是斜刀,用以刻缕细部。其过程中间或用小块沙石将一些面磨光。这样雕琢成砖雕的配件。下一道工序是安装。在安装砖雕的基座墙身可预留出木筋、铅丝头,在砖雕配件上有的还开有榫卯,使配件与基座很好地结合。配件之间做以石灰浆或石灰糯米浆,以保证砖雕成为浑然一体。
“临夏砖雕”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它凝聚了回族艺人的智慧和心血,这支生长于建筑装饰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至今仍焕发着异彩。让人们流连其间,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