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鲸作品的内容选择、艺术特色及历史地位

2012-04-01刘存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肖像画艺术

刘存有

(华侨大学 建筑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曾鲸,莆田籍移居金陵的名画家,其人物写真生动逼真,如镜取影,妙得神情。作为明清时期中国肖像画极具影响的画家,他所开创的“波臣画派”在中国人物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绘画史上,以画家之名字号命名的画派并不多见[1](P17~18),据“波臣画派”的形成以及影响力,可见曾鲸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然而,这样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画家却未被列入国内美术史高度关注的范围内。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明清美术史、明清绘画史的论文和书籍,却很难发现一本深刻且有规模的关于曾鲸及其作品的论著。作为中国肖像画的改良先驱,曾鲸被忽视的真实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一,中国美术史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山水史,明清时期浙派、明四家、董其昌、清初四王等的光芒掩盖了曾鲸及其门派;其二,在明代提倡文人画的背景下,肖像画往往会让人感到匠气十足,从而对曾鲸的地位做出不是很客观的评价。

一本关于明清中国人物画的书籍,赞美曾鲸的作品“极具魅力,可以帮助读者洞察中国画家的内心世界”[2]。在中国人物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曾鲸,是一个不应该被忽略的画家。诚然,曾鲸并不是一位像董其昌一样引领时代潮流的巨匠,他的艺术风格至今尚有争论,然而,其所开创的画风和画派,能为中国肖像化领域提供重要的借鉴与指导,而这正是我们要重视曾鲸的理由。

一、曾鲸作品的内容选择

肖像画以人物面貌的描写居多,古人也称之为写真画,是中国画各门类中最古老的一个画科,是明清时期文人画和工匠画的交映。[3]明清时期,肖像画的画类很多,有作为礼仪的肖像画、观赏性的肖像画、祭祀性的肖像画、娱乐性的肖像画。曾鲸肖像画的类型较多,几乎涉及肖像画的所有画类,但主要以观赏性的肖像画为多,如《王时敏小像》、《兰亭图》、《东坡像》,等等,曾鲸的这类肖像画在其传世画迹中占据主流。

在这类作品中,曾鲸侧重的是人的面部表情,注意营造画面的主次关系。为了避免喧宾夺主,他所画的衣服一般较为简洁,用简劲的线条勾勒出服饰纹路,简洁、明了地显示像主的身份、神态,使服饰和像主的面目相得益彰。在衬景方面,前人对他有过较为准确的评述,童雁汝南、闻松在《原道与正纬》中这样称赞曾鲸:“也是尽力追求简洁明快,以最能够表现所描绘对象的精神生活和个性特征的小物品入画,甚至于不用任何衬景就可以将人物的性格、身份表现得 恰到好 处。”[4](P25~26)在《葛 一 龙 像》这幅画中,仅用书做陪衬,没有其他的道具,像主斜倚书本,体现了像主与书的关系;人物神情淡定,若有所思,体现像主志高自洁、儒雅淡薄的文人气质。

曾鲸娱乐性的肖像画,大多与他人共同创作。如《徐元亮像》,便是他与沈士鲠合作的。作品中的衬景,如松树、溪流等,是沈氏所画;像主徐元亮为曾鲸所作,这一点从作品中的题识可以得到证实。也有学者认为,曾鲸不擅长画山水树木。我们可以看出,像主的衣纹、帽子与《赵赓像》是雷同的,但是人物的神情则各有千秋,不尽相同,反映出像主不同的性情气质,这表明曾鲸在面部以外的衬景中有程式化倾向,但是他的专长和着眼点是专注人物的“神理”。“神理”是曾鲸作品的灵魂所在,也是曾鲸作品艺术特色的重要体现。

二、曾鲸作品的艺术特色

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这样评论曾鲸的作品:“磅礴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傅色淹润,点睛生动,虽在楮素,盼睐颦笑,咄咄逼真……每图一像,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其独步艺林,倾动遐迩,非偶然也。”[5](P67~68)从这段评论可以看出,曾鲸具有独特的创作技法,即落笔时经过反复烘染,且达到数十层,这种创作技法在肖像画的创作中是不多见的。这一技法也是曾鲸独步艺坛的标志。除此之外,他在题材选择上大胆而独特,突破了普通民间画工专一选材的局限性。在人物刻画方面,细致而生动,特别注重人物的面貌表情,尤其善于将人物的“神”表现得惟妙惟肖,达到“咄咄逼真”的艺术效果。[6](P12)徐沁在《明画录》中称曾鲸 的 此 种技法为“落笔得其神理”,与姜绍书的“妙得神情”之说是一致的。此外,蓝瑛、谢彬在《图绘宝鉴续纂》中评价曾鲸的作品:“善写貌,大小影像,无不俨然如生。兼得笔墨之灵,衣纹配合,各得其当。”[7](P9)

曾鲸在当时是非常著名和有影响力的,他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成就,有显赫的地位,时人(如姜绍书、徐沁、蓝瑛、谢彬)对他的评价很高。当然,这些评价远不足以概括曾鲸艺术的全部。如果要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探究曾鲸肖像画的艺术特色,还需要从他的作品入手。

以《赵赓像》为例,人物斜倚书本,神情清洁高雅,颇具儒雅风范。在结构和比例方面,曾鲸受到西洋画的影响,有着透视的功底。明代中后期,传教士将西洋画带入中国。曾鲸出生在福建沿海,后定居南京,曾游历江浙一带,从曾鲸的生活轨迹可以看出,在其广泛的社会交际中,很有可能接触到西方传教士或者西洋画。曾鲸应该是最早利用西洋画的技法,对传统中国国画中的肖像绘画进行改良的画家。

三、曾鲸作品的历史地位

明清时期,文人画向世俗画转向非常明显,肖像画尤其如此。当时,从事肖像画创作的多为职业画家。明清以来的肖像画逐渐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成为高雅殿堂的一部分。正如美国学者高凤翰所说:“写真画之所以突然而出人意表地在17世纪当中跃升至严肃艺术的层次,有可能是肇始于两股动力的汇合:一方面是由于此一时代的关注所在,越来越注重个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由欧洲传入中国的艺术创作手法,比起中国以前的绘画传统,都更加重视画中形象的个别特质。”笔者赞同这种论点。此外,一部分由文人参与创作或以文人为主题创作的肖像画,跻身于文人画行列,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曾鲸为董其昌画过像,而且与之交往甚密。董其昌、莫是龙、陈继儒等人倡导山水画南北宗学说,凸显南宗风貌,排斥浙派的剑拔弩张作风,以温润、含蓄的笔墨情趣见长。崔子忠和陈洪绶也和曾鲸时有交往。陈洪绶主张“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正好与当时盛行的南北宗学说相互补充。由此可见,曾鲸的绘画超出了一般意义的肖像画,超越了画工画,是具有极强艺术价值的文人画。

和元代后期肖像画家王铎的杰作《杨竹西小像》比较,可以看到中国肖像画技巧所发生的变化。曾鲸每作画,必以墨骨为底,然后反复烘染至数十层之多,并吸收了西洋画法,突出了立体感觉,这让单纯的勾线失去了市场。在这一点上,曾鲸及其传派使明末清初的肖像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明代以后的很多画家,包括吴昌硕、任伯年等,都受到影响。曾鲸的画法还流传至日本,对日本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可以说,曾鲸和他所开创的“波臣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马季戈.曾鲸与波臣画派[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2]李娜.蒋彝与《中国眼光:中国绘画诠解》——一部不该被忽略的中国绘画史著作[J].新美术,2009(5).

[3]朱万章.论明清肖像画的美学价值[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3).

[4]童雁汝南,闻松.原道与正纬[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5]于安澜.画史丛书(第三册)[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6]徐沁.明画录(卷第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于安澜.画史丛书(第二册)[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猜你喜欢

肖像画艺术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英国风俗画和肖像画的崛起
肖像画
糟糕的肖像画
小丑的肖像画
纸的艺术
独特的肖像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