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面面观——基于长江大学学生乡村文化现状调查报告的综述

2012-04-01罗勋章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1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文化

罗勋章 邓 香

(长江大学 文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深化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硬件外观的改善,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善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发掘既有的古代村社文化中的积极要素,传承中国的村社文化,并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创造新的文化形式,是中国发展与繁荣的历史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长江大学文学院学子于2012年7~8月,对我国东部(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代表)、中部(以湖北为代表)、西部(以新疆、云南为代表)地区的乡镇居民社区和行政村的文化现状进行了考察。调查团队通过抽样调查、重点走访、人物专访、区域普查等调研方式,调查农民的文化身份构成、文化行为及生活方式,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调查表明,我国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建设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充分意识到乡村文化发展与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缺憾,以便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在农村的构建。

一、乡村文化的总体现状和态势

(一)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亦处在前沿位置。

调查表明,我国东部地区乡村文化亮点很多,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一,各级政府加大社区文化建设的预算,财政支出力度颇为突出。如上海郊区的村社文化建设,凸显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浙江台州地区以名山文化、集镇文化、渔海文化而博得“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的美誉,辖区内有9县(市、区)。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搬迁改造,台州出现了文化空白。该区为加强和繁荣文化生态,实施了“883”行动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其二,基层文化娱乐设施已得到根本改善。如温州开办了3266家民营剧团,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城镇居民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群众的文化消费。其三,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如上海市普陀区暨南村已实现“一家一社团,一人一站点”的文化繁荣局面,确保人人可参与,人人需参与,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中部地区

中部乡村文化的健康发展不仅可以促进自身文明的提高,更有利于完善东、西部文化的过渡和缩小东西部地区的文化差异。

调查团队主要在赣、湘、豫、鄂等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以湖北为重点。因湖北处于中、西部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集中了中、西部地区的地理与文化状貌。本次调查各小组共撰写调研报告58份,其中有46份为中部地区的调查案例,占总调查对象的79%。有关湖北的调查案例有36份,占总调查对象的62%,主要调查了十堰、恩施、孝感、荆门等地的乡村。

调查显示,农村人口收入的基本来源是传统的农耕即庄稼收成,产业发展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闲时期,80%的劳动力外流到武汉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通过务工来增加家庭收入。乡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低,适合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乡村户籍人口严重外流,且外流人口的文化大大优于常住人口,致使农村文化建设基本上是空白,大部分乡村的文化形式基本上集中在婚嫁与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由于这些地区属于文化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对乡村的文化建设没能提上议事日程,而农村的民间文化组织只是少量存在的以承办红白喜事为主的民俗乐队组织。调查中,30%的人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文化建设自然就上去了”,61%的人认为“我们现在只是食可饱腹、衣可裹体的保障生存的阶段,文化建设好不好是生活保障的后话,并不重要”。因此,湖北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由于主体的缺失,基本上是支离破碎的。

从以湖北为代表的中部农村文化调查来看,我国中部地区乡村文化现状堪忧。改革开放后,我国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乡村文化的发展和建设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因而要取得乡村文化建设战略性的成功,任重道远。

(三)西部地区

伴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落后的乡村文化与先进的科技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地域偏僻、交通闭塞的西部山区,居民受教育程度及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使得负面文化相当肆虐,已经严重阻碍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中国西部乡村的文化现状较差,最突出的是文化平台缺失,这使打牌、赌博成为最普遍的娱乐方式。农村信息的传播载体大多数为农民院墙,以及为数不多的电线杆。2010年,“西新工程”、“东风工程”、“万村书库工程”等活动广泛开展,西部的扫盲运动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在调查小组撰写的有关西部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8份调研报告中,有6份表明乡村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只有2份认为西部地区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素质已经普遍具备。由于乡村文化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素养不高这一客观事实,西部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的道路将是艰难而曲折的。

调查可见,西部农村的文化荒漠化,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中部部分地区的文化发展现状。东部地区的乡村文化发展受整体经济指数的影响明显,但是西部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却不必完全遵循东部的发展模式,等待经济发展后再发展文化是一种片面的观念。应该在文化建设中寻找可以同步进行的路子,推进中、西部乡村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差异悬殊,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协调和统筹我国东、中、西部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伟大工程:既要支持、引导东部地区的乡村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又要加强中部地区的文化发展与建设,还要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实现东、中、西部乡村文化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协调与统筹当下我国的乡村文化发展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调查表明,国家在主体引导、丰富载体、文明创建上推陈出新、因势利导,这些对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及“一刀切,一风吹”的现象依然普遍。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是现实,而如何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尚需提高文化组织者、规划者的能力。

国家是主体,民众更是主体。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本文化设施(基层文化站、馆)、体育设施、教育(群众受教育的程度)、文化娱乐(传统节日)的投入,但是,区域的不同、民风的差异、受教育程度的差别,这些都对管理者与规划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文化建设的路径要求更多,文化形式更丰富。各级官员不仅要懂文化,更要善于经营文化,尤其是调动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的农民的积极性。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文化需求并不是全凭领导的意志来实现的。农民群众作为乡村文化发展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其参与度严重影响甚至决定了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只有充分发动农民,调动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创造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政府的职能是引导、服务,而不是越俎代庖。从宣传角度来看,文化下乡、文明下放,都要符合百姓的口味,真正做到政策平民化、思想普遍化、观念百姓化。

(二)树立系统的文化发展体系观

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子系统。人的成长和发展所历经的童年、青少年、成人三个阶段,也是三个子系统。要使整个系统的功能得到正常的发挥,各子系统必须按照系统的要求和指令去运行。

首先,政府要采取教育补位的方式,使断裂的农村人口生态得到弥补。调查所呈现的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是,农村现实人口的构成,使得人的成长的三个阶段成为一个破碎的系统。青壮年外出务工固然推进了经济的增长,但却对下一代的成长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断层,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在下一代人成长及社会化的过程中,增加巨大的社会教育成本。因而政府对于中、西部区域农村的空巢现象,必须采取教育补位,而不是简单的文化下乡的方式。对于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可以以社会的形式填补家长教育的空白,帮助他们了解健康的文化。同时加强农村“普九”教育,加大对农村学生高中甚至是大学教育的扶持力度。对成人、老人则实施农民诸禁(如禁赌等)。

其次,家庭、学校、社会几个子系统,从人的成长规律看,它们在乡村文明发展与建设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强化家庭、学校的社会职能与教育义务是首要任务。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最关键的老师。对于乡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应通过经济的发展促成父母的返乡,进而降低农村孩子社会教育的成本。

(三)发掘传统的村社文化,丰富文化内容与形式

20世纪的革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思潮的介入,对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的打击是毁灭性的。面对今天中国国民基本价值的失范,拯救、发掘传统的村社文化,是一件造福后人的大事。中国的耕读文化以及农村村社自治的传统有着其特殊的价值。传统的村社文化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魅力,如何深入研究、发掘传统的村社文化,引领农民自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上海地区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很好的尝试。

与此同时,乡村文化又与现代的科技文化息息相关。乡村文化建设需要我们了解现代文明与文化,正确理解并运用现代的科技文化来实现其全面发展。调查表明,各地“一刀切,一风吹”的现象非常严重。为此,在发展和建设具体的文化形式方面,我们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与地域特色,以“提质量、彰特色、新思维”来实现乡村文化的科学发展。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