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2012-04-01余祖英
余祖英
(苏州科技学院大学英语部,江苏苏州215000)
1.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与研究性教学
教育部早在2005年1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呼吁“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对研究性教学的界定却有不同的说法:(1)有的专家说研究性教学就是要加重教学研究的份量;(2)有的说研究性教学就是教会学生45分钟之外的自主探索式学习;(3)有的说研究性教学就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学生;(4)有的说研究性教学就是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将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引入教学内容。也有不少人将研究性教学狭窄地理解为“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因而认为研究性教学只适用于自然科学学科,部分实践性教强的课程和一些小范围的小班教学课程。其实研究性教学的实质是指借助科学研究的方式、思维来组织教学,促进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具有本质的区别。从这个角度理解,研究性教学应该适用所有学科以及任何课程,只不过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余远福2008)。朱桂琴(2003)认为“研究性教学就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阅读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发展其主体性的教学观。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既是现代社会对大学教学自身内在完善的需要,也是传统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罗正祥2006)。学生的主体性是研究性教学的首要特征。通过加入、联合和批判性的考察别人的观点来学习,通过互动可以产生新见解([美]莱斯大利.P.斯特弗等编,高文等译2002)。教育中的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形态的不确定性也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特点。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而是一种立足于课堂又超越于课堂的多种形式的教学。它要求我们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7)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以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改进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各自不同的发展需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拓宽知识、提高素养,成为大学英语教改的又一个新的课题。根据这个要求,许多大学开设了大学英语拓展课程,适应了社会的更高需求,同时也满足了更高层次学生的自身需要。 苏州科技学院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为10级已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的同学开设三门文化类拓展课程:《英语国家概况》、《欧洲文化入门》、《中西文化对比》,一门技能类拓展课程《中级口译》,并将研究性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研究性教学实践
2.1 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习兴趣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教育从满足学生的最根本的需求出发,通过尊重、理解、关爱来调动他们的激情和活力,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实现自我价值。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衍达(2008)认为要促进研究性教学的实施,除了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师水平等方面继续深入改革以外,根本的两条是:一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二是创造高校竞争的内外环境,也就是说从根本上加强高校改革的内在动力与外部压力。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苏州科技学院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采用了学生选课、选老师的方式,根据学生的选课要求,打乱全校范围的原课程模块,确立主要课程板块,经过多轮组合、编排,开设了16个欧洲文化入门班(共906名学生);13个中西文化对比班 (共636名学生);7个英语国家概况班 (共384名学生);8个中级口译班 (共294名学生)。学生走进了自己感兴趣的课堂,面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学习兴趣高涨。而老师经过学生的挑选,竞争意思更加强烈。师生共同迈出了研究性教学第一步。
2.2 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媒体技术的出现与迅猛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以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多种形式呈现,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用形象化的、动态的方式加以表达,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2010级所有拓展课程的老师都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现代教育技术制作课件,丰富生动、形象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以《欧洲文化入门》第一章Greek Culture课件为例,任课老师将古希腊文化在宗教、神话、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等方面的成就分专题制作成PPT课件。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充分利用PPT的超级链接命令,根据教学需要插入视频、声音、图像等。如在讲授古希腊神话的PPT课件中就链接了2011年最新3D动作片《古希腊神话》中的部分画面和情节,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不仅了解了文化,也吸收了传递文化的语言载体英语知识,符合了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人文性兼工具性的要求。
2.3 采用任务式导学案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与以往的接受性英语教学不同,研究性教学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学生自主学习并不代表学生就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了,而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更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 (史曼莉2007)。拓展课程的任课教师采用了任务式导学案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与“教”之间的关系,是自主课堂建构的一种尝试(吴永军2011)。就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而言,我们实施的导学是任务式导学,即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激发和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加的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制作的教案中也包含了给学生设计的任务、布置任务的时间以及验收方式三项内容。例如在任课老师《欧洲文化入门》第三章The Middle Ages备课教案中,除了老师的精讲内容,还有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的题目:1)What positive influence does the Crusade exert on the European Culture?2)How did learning and Science develop in the Middle Ages?3)Why is the Middle Ages called the Age of Faith?4)How did Feudalism develop in Europe in Middle ages?验收的方式也写在教案中,即完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英语小论文。领到任务以后,学生除了上课专心听讲,还必须查阅资料,才能完成任务。他们必须主动学习,对他们自己学习任务的有责任感,并全身心投入于问题中。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得以提高成为不言而喻的事实。
2.4 学生走上讲台,进一步促进学生自发性、自主性学习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主动构建的重要性,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等思想,这些都可以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研究性教学重视并倡导让学生参与并投身于教学中,师生共同研究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理论依据。“学以致用”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原则。2010级拓展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改“学中用”为“用中学”。各门课程的设定总课时为64学时,32课时甚至更多时间必须为学生自主展示时间。由于课程内容涉及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建筑、政治、价值观、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口头翻译技能等等,为学生走上讲台提供了丰富的可选内容。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一个与该课程相关的一个话题,查阅相关的文字、视频资料,并将该话题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展示。例如选学《中西文化对比》的某个学生的选题是“中西方服饰的共性和差异”。为了制作课件,她查阅了很多有关服饰文化的资料,如服饰的民俗含义、性别差异等,她的课件中不仅有结论性的文字,如中国人追求天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反映了儒道思想;西方人追求实证、追求科学理性,一切都是为了适用,也有一些精美的服饰图片。虽然课件只含有25个幻灯片,但是该学生所掌握的内容远远超过这25个幻灯片,因为PPT只是演讲内容的一个简单的精干的框架,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有大量课外的学习研究。 由于课件文字部分必须是英语,学生通过制作、展示课件,其英语口语能力、书面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学生搜寻资料、查询信息、使用现代媒体利用英语资源库的能力也得到锻炼。
2.5 重学习过程,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考核有机地结合
重学习过程是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符合“研究性教学具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特点(杨健康,李立清 2007)。”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注重形成性评估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2010级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制订了五五制的学生成绩评定标准,即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由出勤、笔头作业课堂表现三部分构成。第一项全勤得满分10分,3次无故缺课得0分,其他情况由任课老师酌情给分;第二项课后笔头作业满分为10分,作业共5次,做了并交给老师可得5分,作业优秀得10分,缺一次作业扣2分;第三项课堂表现满分15分,参与一次课堂互动如PPT展示等得10分,高质量完成得15分。平时成绩所占比重相对较高,旨在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督促和监控,增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改变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模式。通过考核方式的变化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促进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偏移,注重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是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
3.拓展课程研究性教学实践成果
3.1 良好的人文性兼工具性的教学效果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人文性兼工具性的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中,也成为该课程期中、期末考试出题的指导思想。期中、期末考试分别由两大部分构成,测试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拓展课程知识掌握情况。基础英语有听力、阅读理解,难易程度相当于英语四级的水平,拓展课程有填空、简答题、简述题,涵盖了一个学期所学的内容,其中简述题有一定难度。2010级参加拓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共2222人,其中1516人成绩达到优秀,优秀率为68.23%;504人的成绩在70-79分之间,良好率为22.66%;只有56人在60分以下,不及格率仅为2.52%。2012年5月23号,在石湖校区举行了全校性的“2010级PPT大赛—拓展课程学习成果展示”,这也是本学期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效果的一次展示。来自不同院系的16支代表队,参加了本次大赛。参赛代表均基于所学拓展课程的某一个视角,搜寻相关资料,集视频、音频、动漫等为一体,集体通力合作制作出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并以课件为载体,以娴熟的英语表达、严密的逻辑思维、形象的肢体语言把一学期以来所学到、做过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整合展示给观众。比赛结果表明,通过一学期的拓展课程学习,学生不仅学到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同时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拓展课程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在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中,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没有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专业上的成长,教师的历史使命便无法完成。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将研究性教学方法应用到拓展课程的教学中对教师的知识储备、研究性学习都是不小的挑战。面对挑战多数任课教师积极应对。由于研究性教学特点之一是环境的开放性,教学内容不限于教材,所以教师的备课讲课不可能局限于教材,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调整(李福华2004),教师所能储备的或能提供的知识必须满足新课程、新教法的要求。为了《欧洲文化入门》第二章Bible的导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的老师上网查阅了大量文字、视频等资料,甚至阅读了相当一部分圣经原文。除了注重知识的储备更新,教师也更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为了方便备课资源共享,教研室建立了公共邮箱和QQ群,不少老师将自己的课件发到公共邮箱,及时将一些宝贵的资料传给大家。教师之间的合作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拓展课程的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情景也锻炼了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例如既定的课堂讨论题目和时间安排因为学生的兴趣或其它因素不能如期进行,这时老师较强的灵活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成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不课缺少的条件。通过一个学期的磨练,所有的老师都有所成长有所发展。
4.结束语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在我们学校还是第一次,遇到阻力和困难不言而喻。阻力有来自老师的,亦有来自学生的。对老师来说,实施研究性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朝通才的方向努力,而不能仅仅懂英语。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题的随机性要求老师不仅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平等的教学心态。这些要求无疑给老师增添了很大压力。对学生来说,长期的被动的学习思维习惯导致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不适应,甚至反感。而我们的困难主要来自教务部门在教学管理上的不及时配合。然而现代高等教育提倡创新教育,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研究性教学作为教学方法之一,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推进研究性教学将是高校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美]莱斯大利.P.斯特弗等编,高文等译(2002).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福华(2004).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6)。
李衍达(2008).对推行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10)。
罗正祥(2006).对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3)。
史曼莉(2007).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审视[MA].湖南大学。
吴永军(2011).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
杨健康,李立清(2007).研究性教学刍议[J].湖南社会科学(3)。
余远福(2008).地方高校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实践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1)。
朱桂琴(2003).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