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半喻造词形成的形状喻指语素义的思考*
2012-04-01吴汉江
吴汉江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江苏 215009)
半喻造词是指参与构词的两个直接成分中一个是喻指成分,一个是直指成分:喻指成分位置在前的,称为前喻式复合词(以下简称“前喻式词”),如冰糖、雪白等;喻指成分位置在后的,称为后喻式复合词(以下简称“后喻式词”),如碑林、虾米等。近年来,由半喻造词形成的语素义已引起学界的关注(杨润陆2004)。为什么半喻造词能够形成新的语素义呢?这是因为半喻造词形成的复合词中喻指成分是语素,其通常从形状、色彩、位置、功能、性质等角度对直指成分进行比拟,并能在一定条件下由比喻用法形成新的语素义,如:“柿霜”的“霜”——像霜的东西、“霜鬓”的“霜”——比喻白色,等等。
据考察,《现代汉语词典》(2005,以下简称《现汉》)半喻造词中,由形状喻指语素(亦称物象语素)[1]形成的新的语素义有109个,占喻指语素义总数(171个)的63.7%强,数量远远超过色彩、位置、功能、性质等类喻指语素义。个中缘由,目前学界还少有人做深入探讨。鉴于此,本文拟对半喻造词形成的形状喻指语素义的形成进行思考,并就现代语文辞书中形状喻指语素义的立项及释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由于半喻造词分前喻式词与后喻式词,其形成形状喻指语素义的条件不尽相同,故须分别进行探讨。
一、前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义的形成
前喻式词中,“比拟形状的喻指语素所具有的专指义较弱,其能否形成新的语素义,主要取决于参与构词的频率”(杨润陆2004)。为什么比拟形状的喻指语素具有的专指义较弱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辨别两类不同性质的语素意义——语素结构义与语素义,然后讨论语素结构义向语素义转化的条件问题。
(一)语素结构义与语素义
1.语素结构义与语素义的界定。语素结构义是语素在特定的复合词结构中所显示的临时意义,即语素在一定语法结构中所表现出来的临时性语法意义,如“蚕豆”的“蚕”——形状像蚕的。而语素义是语素在词义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意义,即语素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不依赖具体语法结构的稳定的词汇意义,如“月饼”的“月”——形状像月亮的;圆的。[2](谭景春 2000,苏宝荣 2010)
2.语素结构义和语素义的区别与联系。语素结构义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语法结构才能显现出来,辞书中一般不予立项;而语素义是语素本身所固有的意义,对具体语法结构无依赖性,辞书中一般予以立项。这是语素结构义和语素义的区别。当然,语素结构义与语素义之间也有联系,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语素结构义有可能转化为语素义。
3.前喻式词中的语素结构义。前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记作“甲”)与其后直指语素(记作“乙”)构成“名素(甲)+名素(乙)”的偏正关系的名词,主要有两种语义关系,并由此产生了两种结构义:
A类:甲、乙语素形成了“形状像甲的乙”的语义关系,甲语素也由此产生了“形状像甲的”结构义,如“线香”的“线”——形状像线的。
B类:甲、乙语素形成了“带(有)甲(~子、~儿等)的乙”的语义关系,甲语素也由此产生了“带(有)甲(~子、~儿等)的”的结构义,如“叶轮”的“叶”——带(有)叶子(片)的,“齿轮”的“齿”——带齿儿的。
以上A、B两类中的甲语素均可形成一定的结构义,但只有A类中的结构义才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语素义,这是因为甲语素改变了基本义并形成了专指义(下文“一(二)”将重点讨论);而B类中的结构义无法转化为语素义,这是因为甲语素对所处结构的依赖性强,简单表述格式的类推性强,改变不了语素的基本义并形成专指义。不过,尽管B类中的甲语素产生的结构义不能转化为语素义,但甲语素本身可经转喻直接形成新的语素义,并不需要“由结构义转化”这一环节,如“牙轮”的“牙”:“③形状像牙齿的东西”,其生成机制与A类的迥异,而与后喻式的相同(下文“二(一)”将一并论述)。
(二)前喻式词中A类的形状喻指语素结构义向语素义转化的条件
据考察,《现汉》前喻式词中A类的形状喻指语素有109个,而由结构义转化而来的语素义仅5例(以立项为依据),即“月”(饼)、“臼”(齿)、“鳞”(茎)、“梯”(田)、“虬”(枝),占总数的4.6%弱。为什么能转化成功的数量如此之少呢?这是因为前喻式词中A类的形状喻指语素结构义向语素义转化需有一定的条件,即要形成稳定的专指义。(吴汉江2008)
怎样才算形成了稳定的专指义呢?我们认为,只有当语素结构义反作用于语素,造成语素基本义发生变化,以至于形成的语素新义可脱离该结构还能被语言使用者所认知,才算形成稳定的专指义。[3](苏宝荣2010)这便是前喻式词中A类的形状喻指语素义的生成机制。而稳定的专指义形成标志又是什么呢?那就是语素新义中要能提取出特定的几何形状语义特征(详见下文“二(二)”),辞书释义表述中大多含有对此类特征做抽象、概括的描写性词语(一般为形容词性的)。请看:
显然,义项②是由结构义转化而来的,“中间凹下(的)”是对“臼”的几何形状特征的抽象、概括,也是据以认定专指义形成的形式标志。
当然,前喻式词中A类的形状喻指语素结构义向语素义转化程度不一,可分为三级:a.转化彻底的,即释义语言中基本不反映造词理据(结构义),如“虬”:②〈书〉拳曲:~须︱~枝(拳曲的枝条)。[4]b.转化较彻底的,即释义语言中仍有造词理据(结构义)的痕迹,如“月”:④形状像月亮的;圆的:~琴︱~饼。“臼”:②形状像臼,中间凹下的:~齿。c.转化不彻底的,即简单地以结构义的表述来释语素义,如“鳞”:②像鱼鳞的:~茎︱~波︱遍体~伤;“梯”:③形状像阶梯的:~田。其中,a、b级的形状喻指语素形成的语素义,几部主要辞书均予以立项,如《现汉》、《新华字典》(2004,以下简称《新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以下简称《规范》)、《汉语大词典》(1997,以下简称《大词典》)、《汉语大字典》(1995,以下简称《大字典》)、《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1997,以下简称《国语》)等;而c级中以结构义来释语素义的,几部主要辞书也基本予以立项(“鳞茎”的“鳞”,《大字典》未予立项),这是因为读者完全可凭常识获知语素所代表事物的几何形状特征。[5]
(三)关于前喻式词中A类的形状喻指语素的构词频率
前喻式词中A类的形状喻指语素之所以能够形成新的语素义,除了需形成较强的专指义这一条件外,还要具有较高的构词频率。事实上,语素的专指义与构词频率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构词频率的提高有助于加强语素的专指义,而专指义的加强反过来又会促使构词频率的提高。据考察,《现汉》为前喻式词中A类的形状喻指语素义立项的5例中,其语素参与构词的频率高低不一(词频统计以《现汉》词目为依据):其中,“鳞”3次(鳞茎、鳞波、鳞片)、“虬”2次(虬髯、虬须)、“月”2次(月琴、月饼)、“梯”2次(梯田、梯形)、“臼”1次(臼齿)。由此可见,语素义的形成与语素参与构词的频率有着直接关系。
上述所列词频仅是现代汉语共时平面统计的结果。其实,词频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有共时与历时之分。我们以历史语言词典《大词典》做历时考察,结果词频则是另一番景象。例如,“虬”8 次(虬髯、虬须、虬文、虬枝、虬柯、虬梭、虬髭、虬栏),“梯”6次(梯田、梯形、梯土、梯河、梯道、梯轿),“臼”3次(臼齿、臼科、臼头深目)。上述5例前喻式词中A类的形状喻指语素,乃典型的传承语素,其语素义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的,并非是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新近产生的。对于此类由历史积淀下来的语素义,《现汉》等辞书基本采取保留立项的态度。
二、后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义的形成问题
与前喻式词中A类相比,后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更易形成新的语素义,其生成机制及形成条件等方面,均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一)后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义的生成机制
前面说过,前喻式词中A类的形状喻指语素形成的语素义,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结构义转化而来的,转化成功率极低,专指义也相对较弱。而后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义的生成机制则完全不同,它以隐喻方式对具有同样形状的不同事物比拟并形成稳固的词汇意义:与转喻前的语素基本义相比,新的语素义对特定的语法结构无依赖性,语素的专指义也较强。例如,“铁饼”的“饼”基本义是“烤熟或蒸熟的面食,形状大多扁而圆”,其转喻义是“形状像饼的东西”,因为形成了稳固的专指义,故由“饼”构成的后喻式词呈现出系列性,如:铁~、豆~、煤~、棉~、柿~,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前喻式词中B类的形状喻指语素义的生成机制与后喻式词相同,形成新的语素义也具有同一性,只是语素所处位置不同。例如,“牙”(③形状像牙齿的东西):前喻式词中B类的有“牙轮”、“牙石2”等,后喻式词有“道牙”;又如,“米”(③小粒像米的东西):前喻式词中B类的有“米猪”,后喻式词有“虾米”、“海米”、“薏米”等。
(二)后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义的形成条件
据考察,《现汉》后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共199个,而语素义立项的有104个,占总数的52.3%。可见,后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并不一定都会形成新的语素义。
后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义的形成条件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与前喻式词中A类一样,后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也需形成稳定的专指义。具体表现为两点:
一是专指义要有易于提取的几何形状语义特征。即可选取某些描写性词语(多为形容词性的)对原型事物(喻指语素所代表事物)的几何形状特征进行抽象、概括,如“线”有“细长”特征,“饼”有“扁圆”特征。[6]
二是专指义要有泛指性。即喻指语素具有的特定几何形状特征并不是固定地映射于某一事物,而是同时映射那些具有相同几何形状特征的多个事物,其表现为喻指语素参与构词的频率较高。
上述两点中,第一点对于形成新的语素义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据考察,新的语素义的形成与语素所代表原型事物的几何形状特征有极大的关系:在相似联想的作用下,人们头脑中有待认知的某些事物,会与有着特定几何形状的原型事物建立稳固的映射关系,并常以该原型事物来命名。也就是说,原型事物的直观易感而又易于提取的显著几何形状特征,是形状喻指语素能够形成新的语素义的根本条件。
哪些形状喻指语素更易形成新的语素义呢?通过对《现汉》后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语义特征的提取与分析,我们发现,如果原型事物呈现的几何形状特征是圆形、长条形、线形、圆柱形、圆(棱)锥形、长(立)方体、球体等,那么该形状喻指语素往往会形成新的语素义。请看:
(1)圆形(8个):饼、盘、轮、钱、耳(椭圆)、锅(圆形中凹)、盆(多为圆形,口大底小)、弓(弧形)
(2)长条形(7个):茎、带、鞭、龙、脊、梁(中间隆起)、垄(高起)
(3)线形(4 个):线(细长)、丝(纤细)、缆(粗)、须(丝状)
(4)圆柱形(10个):杯(多为圆柱或下部略细)、筒(中空较粗)、管(中空细长)、轴(横)、柱(直立细长)、井(中空)、杆(细长)、筋(圆长)、颈(细长)、帽(多为圆柱,也有棱柱)
(5)圆(棱)锥形(6个):锥(圆锥)、塔(棱锥或圆锥)、针(细长而末端尖锐)、角(圆锥)、山(高耸)、峰(高而尖)
(6)长(立)方体(5个):箱(长方或立方)、砖(长方)、亭(立方)、斗(多为方形)、锁(多为长方)
(7)球体(16个):铃、蛋、珠(小)、桃(顶端有尖)、包(半球)、泡(球体或半球体)、锤(圆球形)、豆(多呈球形)、芋(球体或椭圆体)、米(粒状椭圆体)、胆(球体或椭圆体)、囊(球体或椭圆体)、盔(半球形)、伞(球面)、霜(白色微小颗粒)、沙(颗粒)
(8)片状(6个):叶、扇、刀、皮(薄)、舌(前伸)、板(薄或扁平)
(9)网状(2个):纱(稀疏小孔)、网(大孔)
(10)凹形(4个):窝(凹陷)、槽(中间凹)、池(低浅而平的凹地)、腋(窝状)
带有上述10类几何形状特征的喻指语素,均产生了新的语素义。其中,呈球体的原型事物数量最多(16个),其次是圆柱形(10个)、圆形(8个)等,而网状的数量最少(2个)。这充分表明:原型事物的几何形状特征是决定喻指语素能否产生语素新义的关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我们联系儿童对事物几何形状特征感知的情况,可说明这一点。儿童在小班阶段认识的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中班阶段认识的是长方形、椭圆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大班阶段认识的是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而在每个不同发展阶段,儿童总会积极地从周围环境中寻找与配对具有相似几何形状的物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通过对事物几何形状特征的把握,并进而命名客体事物的举措,与儿童的认知表现可谓如出一辙。(刘希平等1996)
当然,如果某个原型事物难以抽象、概括出上述所列10类几何形状特征,那么该形状喻指语素一般就难以形成新的语素义。据考察,大部分动物类(含人体)形状喻指语素一般很少能形成新的语素义,如:虎、狮、熊、猫、鹿、鼠、蛇、猪(豚)、牛、羊、马、蜗、鹅、狸、鹰、雀、象、豹、狗、鳖、燕、鸡、鳝、蚁,等等。这是因为动物身体的整体形状难以与日常普通几何形状特征进行简单的一一配对,加之形状喻指语素的构词频率较低,故辞书基本不为之立项。[7]此外,某些植物类的形状喻指语素,由于不能抽象、概括出特定的几何形状特征,抑或因语素参与构词的频率低,也很难形成语素新义。例如,“瓜”可构成“地瓜、金瓜、脑瓜儿、糖瓜”等复合词,尽管构词频率不低,但由于语素指代的原型事物形状多样,如长条形、球形、椭圆形、圆柱形等,具有不确定性,故不能形成新的语素义。又如,“茄”(番茄)、“蕾”(味蕾)、“蕊”(石蕊)、“葱”(水葱)等形状喻指语素,由于构词的频率很低,也不能形成新的语素义。
至于某些器物类的形状喻指语素,一般也难以形成新的语素义:除了原型事物难以抽象、概括出特定的几何形状特征这一原因外,构词频率低也是主要原因,如“结”(喉结)、“壶”(冰壶)、“篮”(摇篮)、“袋”(眼袋)、“镰”(火镰)、“箭”(令箭)、“车”(风车)等。
三、现代语文辞书中形状喻指语素义的立项及释义问题
对形状喻指语素形成的意义是否立项,现代语文辞书的处理不尽相同,释义表述也多有差异。通过几部主要辞书的比较,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现代语文辞书中形状喻指语素义的立项问题
1.前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义的立项问题
(1)前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结构义误作语素义的立项问题。前喻式词中A类的形状喻指语素义是由结构义转化而来的,而那些未经转化的语素结构义是否能立项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例如,《现汉》之前几个版本中,“尜尜”条一直立有义项:“②像尜尜的:~枣︱~汤(用玉米等做成的食品)。”修订后予以删除,就因为其是典型的结构义。[8]
至于前喻式词中B类的形状喻指语素结构义,因为无法转化为语素义,故现代辞书一般不予立项。当然,误将语素结构义视为语素义而立项的问题,在某些辞书中仍然存在。例如,《现汉》为“齿”条立有义项“③带齿儿的:~轮”,就属于典型的结构义。若以此类推,岂不是也要为“牙”条增添“带牙子的:~轮”的义项,给“叶”条增添“带叶片的:~轮”的义项?如此类结构义都入典,辞书将收不胜收。
(2)前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结构义转化不彻底的立项问题。对此,不同辞书的处理不尽相同。例如,“鳞茎”的“鳞”的比喻用法,除了《大字典》外,其余几部主要辞书均予以立项。又如,“臼齿”的“臼”的比喻用法,除了《新华》外,其余几部主要辞书均予以立项。再如,“云鬓”的“云”的比喻用法,仅有《大字典》为其立项:②形状像云的(例词是云鬟、云旗——笔者注)。为何“云”在其他几部主要辞书中都不予立项呢?因为“云”所形成的语素义还不稳定,“出于‘云’所具有的多种形态,无法形成固定的概念,当然也就不可能形成新的语素义”(杨润陆2004)。事实上,在“云卷云舒”的诸多形态中,“卷曲”是“云”常见的几何形状特征,这也许是《大字典》为其增立义项的初衷。我们无意于对几部主要辞书的不同做法进行评说,只是想提出问题:语素义的立项如何尽可能地做到客观、避免随意性?这个问题值得辞书编纂者思考。
2.后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义的立项问题
对于后喻式词中绝大多数形状喻指语素义而言,几部主要辞书在立项上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当然,就个别语素义的立项来说,不同辞书的处理也不尽相同。
(1)个别后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义未能得到大多数辞书认可。请看:
笋 ④形状似笋的东西。如:“石笋”。(《国语》)
几部主要辞书中,仅有《国语》为“笋”语素新义立项。其实,“笋”的“圆锥形”几何特征显著,在现代汉语平面上词频也不低,如:芦笋、石笋、莴笋等(据《现汉》词目),故为“笋”立项也是适宜的。
(2)个别后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义在某些辞书中未能单立义项。请看:
乳 ③像乳房的物体。(《国语》)
乳 ③像乳头状的东西。(《大词典》)
乳 ③像乳的东西:1.像乳汁的……2.像乳头的:钟~(钟上可敲打的突出物)。(《新华》)
乳 ④乳房。……又指像乳房之物。(例词是钟乳——笔者注)(《大字典》)
“乳”的比喻用法,《国语》、《大词典》是单立义项,《新华》是在一个大义项下再分立小义项,而《大字典》则是在语素基本义后附带说明。其实,在历史语言词典中,“乳”语素新义完全可单立义项。不过,在现代汉语平面上,作为形状喻指语素“乳”的构词频率较低(仅“钟乳”1例),现代汉语共时词典可不予立项。
综上所述,现代语文辞书中形状喻指语素义的立项问题较为复杂:既要考察语素是否形成了较强的专指义,又要考虑其是否具有较高的构词频率。因此,辞书编纂者须根据辞书的性质:是大型历史语言词典,还是中小型现代汉语词典,来决定语素义立项与否。例如,某些形状喻指语素参与构词的频率存在历时与共时之分,有其不平衡性:它们在古代汉语平面上构词频率较高,如前喻式词中A类“卵石、卵塔、卵砚、卵蒜、卵盐”的“卵”,故《大字典》、《大词典》等历时辞书为其新义立项:卵形的或椭圆形、圆形的;而在现代汉语平面上,作为形状喻指语素“卵”的构词频率直降,仅有“卵石”1词,故《现汉》、《规范》等现代汉语词典并没有保留该语素义。又如,某些形状喻指语素在现代汉语平面上构词频率有上升势头,如“干冰、可燃冰”等的“冰”,故《现汉》等辞书适时地为之增设义项。
(二)现代语文辞书中形状喻指语素的释义问题
1.前喻式词中A类的形状喻指语素义的表述问题
(1)误用名词性表述。前喻式词中A类的形状喻指语素充当描写性定语,属形容词性的(结构义影响功能转变),语素义通常表述为“形状像××的”,如“月饼”的“月”:形状像月亮的;圆的(《现汉》)。此举不仅有释义功能,而且有提示语素词类功能。(李志江1997)但某些辞书在个别语素释义时并未严格贯彻这一体例,误用了名词性的表述。请看:
臼 ②臼状物。如:臼齿。(《大字典》)
臼 ②形状像臼的东西:~齿︱脱~。(《规范》)
除《大字典》、《规范》等释义使用的是名词性表述外,其他几部主要辞书均采用形容词性表述。《大字典》选用例词“臼齿”乃前喻式的,故“臼”语素新义表述似宜改成:“形状像臼的”。《规范》选用的例词是“臼齿”、“脱臼”,但从语素义表述来看,似是针对后喻式例词“脱臼”而言的。不过,“脱臼”的“臼”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是否已形成了专指义,是值得探讨的:因“脱臼”词义整体性较强,加之“臼”参与构成后喻式词仅此1例,难以认定其形成了新的语素义,故《规范》似宜采用形容词性表述,并删除例词“脱臼”。
(2)缺漏比拟形状之类的提示语。前喻式词中A类的形状喻指语素释义表述中,一般有“形状”、“形”或“状”之类的提示语,以示是从形状上比拟的。当然,对于那些转化程度很高的语素义,似可不必出现提示语,如“虬枝”的“虬”(拳曲);而对于转化程度较一般的,则另当别论。请看:
鳞 ②像鱼鳞的:~茎︱~波︱遍体~伤。(《现汉》)
鳞 ②像鱼鳞的:~茎.芽~.遍体~伤(伤痕密得像鱼鳞似的).(《新华》)
“鳞”的释义表述中,缺少“形状”之类的提示语,不利于读者深入理解词义。
2.后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义的表述问题
(1)误用形容词性的表述。后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充当语义中心,具有指称性,属名词性的,语素义常表述为“形状像××的东西(事物等)”,如“波峰”的“峰”:②形状像山峰的事物(《现汉》)。此举既有释义功能,又有提示语素词类功能。(程荣1999)不过,某些辞书也会出现释义不当的问题。请看:
峰 ②成峰形的。如洪峰;驼峰;眉峰。(《大字典》)
池 ⑧像水池的。如:乐池,舞池。(《大字典》)
龙 ⑤长形像龙的,如:水龙;火龙;一条龙;车水马龙。(《大字典》)
“峰”、“池”、“龙”等语素义表述,《大字典》皆采用形容词性的,与后喻式例词不相一致,似宜改成名词性的,即:峰 ②成峰形的事物……;池 ⑧像水池状的事物……;龙 ⑤长形像龙的事物。
随着现代辞书理论研究的深入,编纂者也逐渐意识到上述问题,并在修订时加以改正。试比较《现汉》对“门”的释义:
门 ④形状或作用像门的:电~︱水~︱气~︱闸~︱球~。(《现汉》2002)门 ④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闸~︱球进~了。(《现汉》2005)
《现汉》对“门”语素义修订后,加上了中心语“东西”,变成了名词性的,以与后喻式例词相一致。当然,《现汉》的修订还不够彻底,仍有疏漏之处。请看:
叶 ②形状像叶子的:百~窗︱千~莲。(《现汉》)
“叶”的释义表述,《规范》、《国语》、《大字典》等辞书均为名词性的:“像叶子(或叶片)的东西”,而《现汉》却是形容词性的,与后喻式例词不相匹配,似宜改成名词性表述:形状像叶子(叶片)的东西。
(2)例词与释义表述不匹配。某些辞书中,后喻式词中形状喻指语素义的表述为名词性的,而例词却误用了前喻式的。请看:
线 ③细长像线的东西:~香。(《现汉》)
《现汉》中,形状喻指语素“线”处于前喻式的仅“线香”1例,而处于后喻式的有“米线”、“汀线”、“光线”、“天线”等。若从参与构词的频率来看,释义表述宜针对后喻式例词,似可考虑以“米线”等来替换“线香”。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某些辞书对个别形状喻指语素义的表述是名词性的,而所举例词是前、后喻式的皆有。我们认为,这种释义方式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针对后喻式例词来释义的名词性表述,不利于读者对前喻式例词语素义及词义的准确把握;二是有可能误导读者,使其将前喻式词中A类的形状喻指语素结构义当成语素义。请看:
盆 ②形状略像盆的东西:骨~︱~地。(《现汉》)
几部主要辞书中,仅有《现汉》(1996年第3版起)为“盆”的形状语素义立项,体现了编纂者与时俱进的精神,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据考察,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作为形状喻指语素的“盆”,为前喻式的仅“盆地”1例,若考虑到语素参与构词的频率因素,为“盆地”的“盆”立项是不太适宜的;而“盆”处于后喻式时,参与构词的频率较高,有“骨盆”、“海盆”、“洋盆”等,加之专指义较强,可以认定“骨盆”的“盆”形成了新的语素义,故《现汉》为之立项并做名词性表述是适宜的。不过,为了使名词性释义表述与后喻式例词相一致,同时避免读者误将语素结构义视为语素义,似宜将前喻式例词“盆地”删除,或替换为“海盆”或“洋盆”。
附 注
[1]物象语素是我们研究物象词语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物象词语,是指命名时抓住不同事物形状上的“相似点”,并借用甲事物的名称来指称乙事物而生成的词语,如:臼齿、雪花等。而物象语素是指物象词语中从形状相似的角度来喻指其他事物的那个语素,如“臼齿”的“臼”、“雪花”的“花”等。(吴汉江2008)
[2]下文中出现的语素义及词义,若无特别说明,均出自《现汉》(2005)。
[3]较强的专指义与较高的构词频率是形状喻指语素形成的两大“推手”,缺一不可:较强的专指义会促使语素构词的频率提高,而较高的构词频率又会强化业已产生的专指义。
[4]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虬”是不成词语素,本义(虬龙)退居为非常见义,而派生义(拳曲)晋升为常见义,故派生义中不必出现含结构义的表述。
[5]其实,c级的形状喻指语素所指事物的几何形状特征还是易于为人们所认知的,如“鳞”具有“片状”(一片片)特征,“梯”具有“梯形”(一级级)特征,只是表述时颇费周折而在释义中常略去罢了。
[6]辞书释义中一般不必出现此类描述几何形状特征的词语,这是因为这些抽象、概括的几何形状特征,在语素基本义的表述中已涉及,加之读者可根据认知经验唤起对原型事物几何形状特征的记忆。当然,不同辞书编纂者的处理也会有差异。例如,线:③细长像线的东西(《现汉》);饼:②扁圆形如饼的东西(《国语》)。
[7]形状喻指语素“龙”属例外,因为人们一般只抓住其主要形状特征——身长(长条形),而舍弃了其角、须、鳞、爪等次要形状特征,故“龙”在表示长条物上形成了新的语素义。
[8]关于“尜尜”条,《大字典》、《新华》2004年版、《规范》2004年版都设立了义项②。
1.程荣.汉语辞书中词性标注引发的相关问题.中国语文,1999(3).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1990.
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4.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5.李志江.试论语文辞书义项内部的一致性.∥中国辞书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刘希平等.幼儿对几何形体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6(2).
7.苏宝荣.词(语素)义与结构义及其在语文辞书编纂中的处理原则.辞书研究,2010(4).
8.谭景春.词的意义、结构的意义与词典释义.中国语文,2000(1).
9.吴汉江.汉语物象词语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0.杨润陆.由比喻造词形成的语素义.中国语文,2004(6).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新华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