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苜蓿产业亟待振兴
2012-03-31孙启忠徐春城
孙启忠,玉 柱,徐春城
(1.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183)
我国苜蓿产业亟待振兴
孙启忠1,玉 柱2,徐春城2
(1.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183)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奶牛业的崛起,对优质饲草尤其是苜蓿(Medicagosativa)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苜蓿产量低、品质差、供应量不足,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进口苜蓿呈增加态势,2010年苜蓿的进口量已达22.72万t,对我国的苜蓿产业造成严重威胁。我国苜蓿产业发展受制于许多因素,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状态,急需振兴。应尽快制定苜蓿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完善苜蓿生产补贴政策,鼓励科技创新,积极扶持苜蓿龙头企业,整合苜蓿产业资源,建设现代化苜蓿产业示范基地,推进我国苜蓿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作业机械化、管理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发展,着力打造苜蓿产业带,增强我国苜蓿的综合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推进奶-草一体化。
苜蓿;苜蓿产业;饲草
1 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1我国苜蓿产业受到严重威胁 苜蓿(Medicagospp.)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但其栽培规模和产业化程度远不及其他作物,而苜蓿在美国不足200年的栽培历史,却已成为美国的第四大栽培作物,年经济收入超过100亿美元[1-4]。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尤其是奶业发展迅速,对苜蓿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我国苜蓿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苜蓿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苜蓿单位面积产量低(一般在6 000 kg·hm-2),干草品质差(粗蛋白质一般在15%以下),总量供应不足,优质苜蓿尤为紧缺,与苜蓿产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美国苜蓿产业的特点是品种更新换代快、单位面积产量高(一般在15 000 kg·hm-2以上)、干草品质好(粗蛋白质含量达18%)、草产品的商品率高。除满足本国需要外,美国苜蓿还远销到日本、韩国、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我国每年都从美国进口大量苜蓿干草,目前进口量仍在呈增加趋势,2007年进口苜蓿0.23万t,2008年猛增到2.04万t,2009年进口7.66万t,同比增加290.90% ,2010年已飙升到22.72万t,同比增加196.51%[5],2011年1-11月进口已达23.92万t,同比增加149.21%[6]。伴随着苜蓿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其价格也在不断升高,2009年苜蓿口岸价为266.71美元·t-1,2010年为270.61美元·t-1,2011年1-11月平均为400美元·t-1,同比增加44.4%。进口苜蓿给我国苜蓿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唯有大力发展国内苜蓿,振兴我国苜蓿产业,才是防范进口苜蓿对我国苜蓿产业冲击的有效途径。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防御进口苜蓿对我国苜蓿产业的冲击,避免大豆悲剧在我国苜蓿上重演。
1.2苜蓿产业发展迎来机遇 苜蓿是我国重要的优质饲草和植物性蛋白饲料的主要来源。随着我国规模化、标准化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高品质植物性蛋白饲料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苜蓿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保障饲草[7-11]。苜蓿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化程度,既是一个国家现代草业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奶牛饲养水平的考量。目前,我国苜蓿生产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苜蓿产业发展长期以来徘徊不前。《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8-2020年)》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调整种养结构,逐步扩大优质高效饲料作物种植,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禽。加快农区和半农区节粮型畜牧业发展,积极推行秸秆养畜。”“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温总理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颁布实施2011-202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另外,国家决定从2011年起,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省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最近《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明确要求:“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稳步开展牧区水利建设、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实现禁牧不禁养。”因此,应抓住这一机遇推动苜蓿产业的发展,以振兴我国苜蓿产业。
2 制约我国苜蓿发展的因素
2.1对苜蓿产业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 苜蓿是我国栽培时间最长、种植面积最大、营养价值最高用途最广和很容易形成产业的饲草,不论在饲草生产,还是生态治理,乃至绿肥种植中苜蓿都是首选植物。目前,苜蓿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且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是苜蓿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然而苜蓿的作用和优势在这些地区常常被视而不见或视而不想或想而无行,导致苜蓿在这些地区得不到重视和发展,苜蓿潜在的产业优势在这些地区还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优质饲草特别是苜蓿和青贮饲料是奶牛日粮中的主要成分。发达国家奶牛产量高、乳质优、奶牛健康和利用年限长的主要经验,就在于优质粗饲料如优质苜蓿干草以及优质全株青贮玉米(Zeamays)的常年使用。目前,我国奶牛单产虽已达到4 500 kg,但仍属于较低水平,奶业的发展仍依靠奶牛头数驱动;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奶牛日粮中优良饲草,特别是苜蓿严重不足,80%的奶农养殖中缺少优质牧草。因而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出现,已成为我国奶业发展中挥之不去的阴霾。作为食草的反刍动物,优质饲草的供应才能保证奶牛产出优质高产的乳液。倘若抛开优质饲草的支撑,而一味追求奶业现代化,还会出现诸如三聚氰胺之类的事件,危害我国奶业的持续健康发展[12-17]。因此,发展苜蓿等优质植物蛋白饲料生产是保障原料奶品质安全的有效途径。
2.2对苜蓿产业的政策支持措施不力 苜蓿生产在我国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政策。时至今日,人们还没有将苜蓿与作物、树木、家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享受国家的相关政策补贴。农牧民对此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种苜蓿不能像种小麦(Triticumaestivum)、玉米一样获得种植、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农机具购置补贴?这个疑问所暴露出的一个尖锐问题就是苜蓿在价格形成上不享受最低保护价,完全由农民或公司自己承担市场风险。在得不到国家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农牧民种苜蓿的积极性受挫,导致苜蓿种植面积减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低。目前,我国苜蓿种植规模小、总产量低,如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省区为我国苜蓿主要产区,但近几年的优质苜蓿加工产品年产量不足20万t,而全国每年需要优质苜蓿不少于50万t[18]。2008年9月农业部发布《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提出未来几年重点培育16个优势农产品品种,并在全国划定58个优势区,饲草(或苜蓿)再次无缘优势农产品之列。
2.3苜蓿科技水平低与生产装备落后 多年来,我国苜蓿生产缺少突破性品种和高产技术。品种抗逆能力差,产量与品质潜力较低,品种更新换代缓慢,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丰产型品种严重缺乏,1999-2006年我国审定登记苜蓿品种仅为22个[19],而美国每年公布的新品种多达200个;耕作制度不合理,轮作不规范,土壤有机质长期入不敷出,使得肥力持续下降,而苜蓿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每生产1 t苜蓿干草(含水量12%)需要从土壤中吸收N 25 kg、P2O55 kg、K2O 25 kg、钙15 kg、镁2.5 kg、硫2.5 kg等[20-21];栽培管理粗放。多年来苜蓿栽培技术没有新的突破,耕作技术、培肥技术、种植方式等严重滞后,病虫草害严重等问题长期存在。与苜蓿产业发达国家相比,缺乏苜蓿生产的配套设备,特别是配套的苜蓿收获加工设备。这一方面是苜蓿种植规模小,成方连片的比例低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单一农户的财力,难以购买所需的配套设备。一般种植2 000亩(约合133.3 hm2)的苜蓿,需配套28马力以上的拖拉机4台、压扁割草机1台、搂草机1台和捡拾打捆机2台,这些设备按全价合计,需投入资金60万元左右。没有配套的收获加工设备反过来又制约了苜蓿的大面积种植,影响了种植苜蓿的土地产出和利用效益。
2.4苜蓿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 苜蓿原本是暖温带中生性的牧草植物,但由于重粮不重草的思想,我国苜蓿主要分布在高寒、干旱、瘠薄、边远和弃耕地上,生产条件难以充分满足苜蓿生长对光热、土壤肥力、水分等的需求,生长过程中还经常受干旱、寒冷和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由于资金投入长期不足,苜蓿生产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如苜蓿栽培草地的基本条件差,农田基本水利设施长期缺乏或得不到改善,有些设施由于常年失修利用率较低,使得有限的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苜蓿干草的贮备条件建设滞后,缺乏苜蓿干草存放场,如河北省沧州地区许多苜蓿干草放在田间地头[22],一是缺乏防雨设施,一旦有雨将遭受严重损失,二是缺乏防火设备,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设想。
2.5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苜蓿生产多以千家万户的家庭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既不利于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不利于提高产品品质,更难与大市场接轨;与苜蓿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苜蓿研发、生产、加工相互脱节,科研单位、加工企业和种植农户之间没有建立利益关系,导致同一地区不同农户苜蓿品种各异,栽培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苜蓿的品质不尽一致,优质率较低,难以保证加工企业的原料品质,极大地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23-24]。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服务落后,农民还不能及时掌握新品种与新技术,导致生产管理粗放,单产水平低,苜蓿品质差。
2.6苜蓿竞争力弱 因品质、单产、批量和生产效益等方面原因,我国苜蓿难以与进口苜蓿竞争。我国目前生产区苜蓿品质虽有明显改善,但与进口苜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粗蛋白含量偏低,大多数苜蓿干草的粗蛋白含量不足18%,杂草含量过高,多数高于5%,产品成色与规格及一致性等方面不如进口苜蓿。在同等条件下,我国苜蓿产量比美国苜蓿产量低许多,但生产成本却高很多。此外,批量小,企业资本占用时间长等,也是制约我国苜蓿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 振兴我国苜蓿产业的思考
3.1美国苜蓿产业发展可借鉴 苜蓿在美国种植面积仅次于大豆(Glycinemax)、小麦和玉米,是全球苜蓿产业化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美国草业生产中经济效益最高的饲草。在苜蓿产业发展中美国十分重视科学规划,确立了3个苜蓿种植生产的优势区域,即中西部种植区、东北部种植区和西南部种植区[20]。其中,东北部种植区和西南部种植区是美国主要的乳品产业带;中西部和西南部种植区是生产苜蓿干草饲喂肉牛、马和其他家畜的地区;中西部的苜蓿种植区还是苜蓿种子生产的主要区域,其产量占全美苜蓿种子总产量的80%以上。其次,根据苜蓿的生产用途和利用方式的不同,如刈割青饲、收获打包青贮、直接放牧、加工干草和用于种子生产等需要来确定种植面积。为了实现苜蓿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美国大力推广科学种植技术:1)合理轮作,2)测土施肥技术,3)测土调整酸碱度技术,4)根瘤菌接种技术,5)精细播种技术,6)杂草防除技术,7)大田灌溉技术,8)适时收获技术。强化苜蓿草质量控制管理,主要包括苜蓿种植、苜蓿刈割调制和调制苜蓿草后评估3个控制过程。
3.2制定苜蓿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苜蓿是提高我国饲草竞争力和供应能力最具优势的牧草,应从战略上发挥这一优势,有效抵御外来冲击。为提高苜蓿产业化水平和产品竞争力,除继续巩固和扩大传统主产区苜蓿发展和种植面积外,还应把苜蓿种植作为开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易灾地区和革命老区的重要措施,把加工作为振兴我国苜蓿支柱产业给予优先扶持。从振兴民族产业、维护粮食安全和保障奶牛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的高度出发,尽快研究制定《苜蓿产业振兴规划》、《全国苜蓿优势区域布局规划》、《苜蓿科技创新规划》和《苜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形成系统完整、高效运转的制度保障体系。
3.3完善苜蓿生产补贴政策 苜蓿种植规模小,总量不足,从源头上限制了整个产业的做大做强,也是苜蓿短缺日趋加剧的根本症结。以四川大业公司为例,这个全国较大的苜蓿专业生产企业设计年生产能力45万t,由于原料短缺,实际每年仅生产5万t,产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政府应尽快出台包括良种补贴、种植面积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内容的扶持苜蓿种植的政策措施,对农机具购置给予高额补贴;鼓励大型企业集团选育优良品种进行苜蓿种植,对苜蓿种植企业也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做好种植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及其他配套建设,尽快完善针对草原灾害的饲草应急机制,在苜蓿主产区探索“企业得原料、农民得实惠”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3.4鼓励苜蓿科技创新 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研发条件和手段,迫切需要优质高产的苜蓿新品种、资源利用率高的苜蓿栽培模式、低成本低损耗的苜蓿加工调制技术与设备和小型轻简化的苜蓿收获机械(割草机、翻晒机、打捆机)。从长远看,要建立苜蓿优良品种不断涌现、栽培技术不断改进、收获加工技术不断提高的创新机制。提高我国苜蓿单产水平一方面要精心选育高产、优质、牧草型新品种,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体系建设。根据不同生态区的实际,重点抓好现有主导品种和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还要适当引进、筛选和推广适宜品种,建立适合不同生态条件下主导苜蓿品种高产、优质、抗逆、节本的栽培技术体系和适宜产品的收获、加工调制技术;建设一批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展示苜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强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试验田建设,兼顾配套农机及设备购置等。
3.5建设现代苜蓿产业示范基地 在苜蓿优势产区可选择15~20个县进行优质苜蓿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示范,重点开展苜蓿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田间水利工程、土壤改良、适宜农机具配置、综合服务体系等建设,提升苜蓿综合生产能力,使苜蓿生产总量达到80万~100万t;优势区域苜蓿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重点以东北、华北、西北苜蓿优势区为主,在农牧交错区率先建成苜蓿产业带[25-29]。强化良种良法配套,推进我国苜蓿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作业机械化、管理标准化和经营专业化发展,提高苜蓿单产水平;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重点解决品质与产量的矛盾;加强轻简省工栽培技术和机械化操作技术的示范和应用,提高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同时,在基地建设中要依托生态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抓好栽培草地基本建设,改善蓄水保墒、节水灌溉和草业机械通行等条件;依据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依托易灾地区生态综合治理专项,加快牧区、农牧交错区苜蓿干草贮备条件建设,建立草原灾害饲草应急贮备库。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支持雪灾易灾县(旗、市)建设饲草料储备库,建立饲草料储备制度。
3.6积极扶持苜蓿龙头企业 在苜蓿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具体操盘手,是农民增收的核心带动力量,是整个产业振兴的引擎,必须培育独立自主的苜蓿民族产业,加大对大型企业集团的扶持力度,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性的高素质企业。可以考虑先期扶持10~15个或以育种栽培为主的苜蓿原料生产龙头企业,或以产品加工为主的苜蓿加工龙头企业,或二者兼备的龙头企业进行示范。推进苜蓿产业化经营,发展订单苜蓿业,积极探索苜蓿生产与产业化模式,发展苜蓿精深加工,提高苜蓿产品附加值。
3.7整合苜蓿产业资源 坚持草地农业不动摇,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实行草田轮作制,推动种植业由目前的“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充分利用农区坡地和零星草地,建设高产、稳产苜蓿草地,提高苜蓿产出能力[30],增强农区、农牧交错区苜蓿产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苜蓿以就地消化为主,外销售为辅,继续巩固和扩大传统主产区苜蓿发展成果和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推进苜蓿产业带与奶牛养殖带、肉牛养殖带的结合,扭转目前我国产苜蓿地区不养牛、养牛地区不产苜蓿的不合理局面;继续加强干旱、半干旱区苜蓿发展,积极提升苜蓿的种植水平,以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为重点,推进苜蓿的产业化发展;同时要重视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易灾地区和革命老区等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开发利用中低产田、退耕地、盐碱地和贫瘠地等资源,选择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的苜蓿品种,采用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进行重点突破。把苜蓿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基地建设与奶牛等畜牧养殖小区、标准化养殖场、家庭牧场建设结合起来,作为畜产品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好;为满足畜牧业发展对优质饲草的需要,要把苜蓿生产纳入到优质耕地作物生产的范畴,防止为增粮而翻草地、毁苜蓿田的做法,并在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苜蓿产业发展试点示范,推进奶-草一体化发展。
[1] 韩建国,马春晖.优质牧草的栽培与加工贮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 孙启忠,玉柱,赵淑芬.紫花苜蓿栽培利用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 晁德林,王俊梅.甘肃苜蓿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J].草业科学,2011,28(2):327-330.
[4] 耿慧,徐安凯,刘卓,等.国内外苜蓿品比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2893-2896.
[5] 行业动态.2010年我国进口苜蓿干草22.2万吨[J].吉林畜牧兽医,2011(3):31.
[6] 梅华.我国上半年进口苜蓿干草近10万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1-08-26(第6版).
[7] 洪绂曾.饲草生产是国家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J].草业科学,2009,26(7):2.
[8] 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农业技术开发中心.中国奶业科技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9] 陈自胜,徐安凯.论苜蓿在优化种植业结构中的作用和对策[J].当代生态农业,2000(Z1):117-119.
[10] 杨丽,徐安凯.苜蓿的营养、饲喂方式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科学,2008,33(2):40-42,47.
[11] 李志强,韩建国,李胜利,等.苜蓿干草在高产奶牛日粮中适宜添加量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8):950-954.
[12] 任继周.三鹿奶粉事件是忽略草业的直接后果[J].草业科学,2009,26(7):1.
[13] 刘成果.草畜乳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奶业的必然选择[J].草业科学,2009,26(7):3-5.
[14] 于洪柱,徐安凯,王志锋,等.苜蓿高产栽培技术[J].草业与畜牧,2008(12):60-62.
[15] 王宗礼,赵淑芬,韩建国,等.苜蓿新品种应用技术及经济效益对比分析[J].中国草地,2005,27(3):15-20.
[16] 程序.能源牧草堪当未来生物能源之大任[J].草业学报,2008,17(3):1-5.
[17] 云锦凤,孙启忠.如何发展我国苜蓿产业化[J].中国牧业通讯,2003(21):24-27.
[18] 杨茁萌,李胜利.中国苜蓿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8,44(20):41-45.
[19] 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中国审定登记草品种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0] Hanson A A,Barnes D K,Hill R R.Alfalfa and alfalfa improvement[M].Madison Wis.,USA: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1988.
[21] 孙启忠,桂荣.影响苜蓿草产量和品质诸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草地,2000(1):57-63.
[22] 杨红旗,王金义,孙秀坤,等.沧州苜蓿产业发展现状与应对措施[J].河北农业科学,2006,10(3):84-87.
[23] 戚志强,玉永雄,胡跃高,等.当前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J].草业学报,2008,17(1):107-113.
[24] 赵凤岐,董宽虎,刘文.山西苜蓿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内涵的探讨[J].草业学报,2007,16(3):120-127.
[25] 韩建国,孙启忠,马春晖,等.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6] 胡发成.种植苜蓿改良培肥地力的研究初报[J].草业科学,2005,22(8):47-49.
[27] 徐安凯,王志锋,于洪柱.种植紫花苜蓿治理黑土地水土流失探讨[J].吉林畜牧兽医,2004(8):24-26.
[28] 孙启忠,宁布,李志勇,等.抓住机遇推进苜蓿产业化进程[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1):67-70.
[29] 韩建国.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培训,2002(3):20.
[30] 徐安凯,王志峰.吉林省苜蓿产业发展途径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2004,29(5):35-39.
《草业科学》投稿须知
《草业科学》是中国草学会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期刊。主要刊载国内外草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如畜牧学、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林学、环境工程与科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等领域的创新性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成果示范推广等方面的论文、综述、专论和学科前沿动态等。欢迎国内外作者积极投稿。
文章要求
1. 来稿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炼。投稿请登录http://cykx.lzu.edu.cn,作者在线投稿,可随时上网查询稿件审理进程,投稿时请提供所有作者的联系方式。并请推荐相关的专家2~3名,如有需要可申请回避专家,并注明专家学历、职称、工作单位及详细通讯地址、邮编。本刊不接受E-mail投稿。
2. 来稿应包括中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政编码,中文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8个),正文(包含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英文题名,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并以脚注的形式附第一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务,学位(或在读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电话及E-mail;
基金项目: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通信作者:姓名及E-mail。
3. 图表应有自明性,图、表题应简短确切。表格采用三线表,表的各栏均应标明“量或测试项目、标准规定符号、单位”,表中的缩略词和量的符号必须与正文一致;照片清晰,分辨率≥300 dpi。
4. 请标明文内的拉丁文(本刊不要求命名人)、易混淆的大小写字母、正斜体、上下角等。所有符号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定。
5. 参考文献顺序标注。未公开发表的只能征得原作者同意后,在正文中的引用处加括号注明资料来源。综述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40篇。作者应注意引用最新文献,且负责所引文献的准确性。
其他详细格式请登录本刊网站下载参考示例。
注意事项
1. 本刊坚决反对一稿两投、抄袭和参考文献标注不清等侵犯著作权的学术不端行为。通过本刊“三审”的文稿,刊发前按照本刊所发通知收取版面费,并付作者稿酬(包括本刊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稿酬),寄期刊2份。不采用稿件本刊将在3个月内通知作者。
2. 文稿的著作权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论文发表前编辑部对文稿进行非思想性的文字和图表编辑,修改后的文章在正式出版之前将发送自校稿给作者,作者若不同意本刊的修改,请回复时声明解释。
3. 本刊已被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列为固定刊源,或摘要转载,或全文上网、进入光盘版杂志。稿件接受发表后,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其他出版权(包括纸型出版权、汇编、复制、发行、翻译权以及光盘、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出版权等)属本刊所有。
4. 严格按本刊规范投稿,未达到投稿要求的文章,一律不予送审。本刊收取稿件审理费80元/稿,作者收到通知后将审理费和《著作权转让协议书》按照以下地址寄回编辑部。汇款时务请注明第一作者姓名、论文编号、草业科学。
邮局汇款:甘肃省兰州市嘉峪关西路768号《草业科学》编辑部收邮编:730020
银行汇款:开户行——兰州市工商银行天水路分理处
户 名——兰州大学 账号——2703002409026413243
UrgencyoffurtherdevelopingalfalfaindustryinChina
SUN Qi-zhong1, YU Zhu2, XU Chun-cheng2
(1.Institute of Grassland Research, CAAS, Huhhot 010010, China; 2.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China, especially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dairy farming, greatly increases the need for herbage of high quality, particularly alfalfa. This study pointed out that the alfalfa yield was low, and its quality was poor, and the supply of alfalfa did not meet its market demand in China. Consequently, the total quantity of imported alfalfa showed a increasing trend and came to 227 200 t in 2010, threat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alfalfa industry in China. This study proposed that it is urgent to develop the alfalfa industry because alfalfa industry was regulated by many factors. Finally, this study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developing the alfalfa industry. Firstly, it was urgent to make development plan of alfalfa industry; secondly, the compensation package needed to be improved for alfalfa producer; thirdly, it was effort to innovate the utilization technology and support the leading enterprise of alfalfa industry; fourthly, establishing the demonstration base with modern technology was necessary by integrating the alfalfa resources, which would benefit the establishment of alfalfa industry belt and increased the comprehensively productive ability and supply ability by optimizing regional distribution, planting scale, exercising mechanization and rationally managing with standard.
alfalfa; alfalfa industry; forage
XU Chun-cheng E-mail:xucc@cau.edu.cn
S816;S551+.7
A
1001-0629(2012)02-0314-06
2011-03-28 接受日期:2011-05-25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SR-35)建设专项资金
孙启忠(1959-),男,内蒙古五原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饲草栽培利用研究。E-mail:sunqz@126.com
徐春城 E-mail:xucc@c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