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象草引种研究

2012-12-24滕少花赖志强李冬郁易显凤韦锦益梁永良蔡小艳

草业科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产草量干草区域试验

滕少花,赖志强,李冬郁,易显凤,韦锦益,梁永良,蔡小艳,姚 娜

(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广西 南宁530001)

象草(Pennisetumpurpureum)是禾本科狼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由于其产量高、品质好,耐高温、易种植,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高产牧草[1]。目前,我国热带、亚热带种植的象草品种主要有桂牧1号杂交象草[(P.purpureumcv.Mott)×(P.americanum×P.purureum)cv.Guimu No.1]、华南象草(P.purpureumcv.Huanan)、王草(P.purpwreum×P.typhoideum)、矮象草(P.purpnreumcv.Mott)等,其中桂牧1号杂交象草产量高,叶量大,但耐寒性稍差[2];华南象草再生性好,但叶量少、茎秆多,适口性相对较差[2-5];王草产量高,但营养较低,蛋白质含量为5.36%[6];矮象草蛋白质含量高,但产量较低[2-7]。因此,为了丰富优质牧草种质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从台湾引进了一种新型象草——台湾象草(P.purpureumcv.Guiminying)。台湾象草植株高大,株高一般为2~3m,最高可超过5m;根系发达,具有强大的伸展须根,能深入土层,吸收营养和水分,耐旱能力强;茎丛生、直立、圆形,分蘖多,产草量也高[3-4],而且含糖高达8.3%,具有甜味,动物十分喜食[5-7]。自200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对台湾象草进行单株筛选,选育出适应当地气候特点和牧草生产实际需求的新品种,并以桂牧1号杂交象草、华南象草作为对照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在广西南宁、百色和湖南长沙进行了连续3年的区域试验,2007-2009年在广西南宁、容县、百色以及湖南长沙等地进行大田生产试验,并推广种植到贵州、四川、广东等邻省。2009年5月通过广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登记为广西农作物品种。

1 引种过程

台湾象草2003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从台湾引进,通过小区品种试种,进行适应性和生产性能观察,根据评估结果,台湾象草适合广西的气候土壤条件,比较耐寒、耐霜冻,产草量高,叶量大,再生性强,并可无性繁殖。

2003-2004年,在扩繁群体中选择单株产量高、分蘖多、叶量大、种茎粗壮、无病虫危害的种茎,淘汰不良植株。经过引种试验,台湾象草在广西种植表现出高产、耐寒,在牧草丰产性能、种茎丰产性能等方面趋向稳定。

2005-2007年,与桂牧1号杂交象草、华南象草等进行品种比较试验。

2006-2008年,在广西部分具有代表性气候条件的县市,以及广西周边相似地区进行品种区域试验。

2007-2009年,在广西各县市、贵州、广东、四川等地进行推广种植和生产利用,均表现出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长迅速、增产潜力大的特征。

2 材料与方法

通过6年时间,在多个区域对台湾象草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以及大田生产试验,对台湾象草进行物候期、适应性、生产性能、营养价值等研究分析。对试验数据采用DP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有台湾象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华南象草,均由广西畜牧研究所牧草试验基地提供。其中,桂牧1号杂交象草、华南象草作为对照品种。

2.2 品种比较试验 试验地设在广西南宁广西畜牧研究所院内,随机排列,每小区面积为2m×5 m,3次重复,采用无性繁殖,将成熟种茎砍成2~3节的小段,开行插植,种茎与地面呈45℃斜放于行壁上,覆薄土,露顶1~2cm,行距50cm。苗期及时补苗和除杂草。每次刈割后中耕除草,并追施尿素1 500kg·hm-2,以利再生。

试验观察测定象草品种的生长情况和适应性,包括株高、分蘖数、单位产量、风干率、茎叶比和营养成分等;生长速度测定,每小区随机抽取10株定期测量株高,取其平均值;产草量测定,每年刈割5次,刈割留茬高度为2~3cm,测定鲜草产量,取1kg风干,折算干草产量;茎叶比测定,将茎、叶分开,待风干后称量,计算各部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营养成分分析,取相同物候期的鲜草进行粗蛋白质[8]、粗纤维[9]、粗脂肪[10]、粗灰分[11]以及氨基酸[12]含量的测定。

2.3 品种区域试验

2.3.1 区域设计及地理概况 区域试验分别在广西畜牧研究所牧草试验基地、百色试验基地以及湖南省长沙市试验基地3个不同海拔、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气候特点的地区进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试验基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广西西南部,海拔100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6℃,年均降水量1 341mm。土壤类型为少量有机质砖红壤。

广西百色试验基地位于广西西北部,试验地地理位置23°33′N,106°23′E,海拔650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日照1 443.7h,无霜期343d,年平均气温19.0℃,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气温-2.4℃,年均降水量1 700mm。土壤类型主要为黄红壤,土壤湿润、疏松、肥力高。

湖南省长沙市试验基地位于湖南省东部,试验地地理位置27°51′N、111°53′E,海拔1 310m,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年日照时数1 336.7h,无霜期275d,年平均温度16.8℃,极端最高气温40.6℃,极端最低气温-12℃,年降水量1 422.4mm。土壤类型为红壤土,pH值为6.5,含水量为3.42%。

2.3.2 试验方法 各个试验区均采取统一设计,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2m×5m,4次重复,重复间隔50cm,小区间隔50cm,试验区周边设保护行1m。试验地平整后,采用种茎扦插方式种植,用量为1 500kg·hm-2,株距40cm,行距50cm,每小区种植50株。

观察播种期、出苗期(返青期)、分蘖期、成熟期,各时期均以50%的植株进入该时期为准;在植株每次刈割前固定调查10株株高,以测定其再生速度;产草量测定与品种比较试验相同。

2.4 品种生产试验

2.4.1 生产试验分布概况 品种生产试验分别在广西南宁市、容县、百色以及湖南长沙进行。3年共推广种植台湾象草73.58hm2,其中,2007-2009年广西南宁试点种植8.7hm2;2008-2009年容县境内推广种植10hm2;2008-2009年凌云县试点种植7.3hm2;2008-2009年湖南长沙试点种植6.7 hm2,此外,还在广西天等、凌云、灵山、马山等地区推广种植了40.88hm2。

试验地概况同区域试验。

2.4.2 栽培管理措施及试验方法 本试验以台湾象草和桂牧1号杂交象草为材料,均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种植,种植前将土壤用犁翻后的地块耙碎、整平、起畦、开沟,施有机肥(厩肥)作基肥,每公顷15 000~22 500kg,或用复合肥作基肥,每公顷112.5~225kg[13],采用种茎扦插方式种植,用量为1 500kg·hm-2,选成熟种茎砍成2节的小段扦插或分蔸种植,覆薄土,种茎顶端处露2~4cm,株距40cm,行距50cm。种后中耕除草1次,每次刈割后追施少量磷钾肥。

观测生长适应性及大田产草量。每公顷选取15m2进行产草量测定,每年刈割5次,刈割留茬高度为2~3cm,每公顷45~75个重复,测定鲜草产量,取1kg风干,折算干草产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品种比较试验

3.1.1 生长速度 经测量统计,台湾象草再生性能好,生长速度快,刈割后全年平均再生高度为273.2 cm,比对照品种桂牧1号杂交象草和华南象草分别提高了11.2%和7.3%。桂牧1号杂交象草与华南象草再生速度比较相近。

3.1.2 产草量 经过3年品种比较试验,在相同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水平下,台湾象草产草量最高,鲜草产量达165.08t·hm-2,比对照桂牧1号杂交象草(135.62t·hm-2)提高了21.73%;比华南象草产量(112.96t·hm-2)提高了46.14%。台湾象草干物质产量达35.75t·hm-2,分别比桂牧1号杂交象草(28.68t·hm-2)、华南象草(24.24t·hm-2)提高了24.65%和47.48%(表1)。

表1 供试品种产草量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yield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t·hm-2

3.1.3 分蘖性、茎叶比及风干率分析 通过测定,3个供试品种中桂牧1号杂交象草的分蘖性较强,达112个;其次是台湾象草,达87个。茎叶比测定结果显示,叶量最丰富的为桂牧1号杂交象草,茎叶比为0.65;其次为台湾象草,茎叶比为0.96;最差的华南象草为1.12。3个供试品种风干率比较接近,均在21%左右。

3.1.4 营养成分分析 经广西分析测析研究中心分析测定,台湾象草粗蛋白质含量达10.50%,分别比桂牧1号杂交象草(9.40%)和华南象草(7.60%)提高了11.70%、38.16%;粗纤维含量稍低于对照品种(表2)。除此之外,台湾象草氨基酸总量达7.89%,比桂牧1号杂交象草高18.29%,比华南象草高62.01%(表3)。

3.2 品种区域试验

3.2.1 物候期观察 供试材料在广西南宁试验地、广西凌云试验地以及湖南长沙试验地分别于春季3、4月间播种。试验通过3年对台湾象草和桂牧1号杂交象草的各个物候期进行比较观察,发现两者的生长发育规律基本相同,长势良好,在各试验区的各物候期没有明显差异。

台湾象草在各区域试验地均能正常生长,越夏率均达100%,越冬率比桂牧1号杂交象草高出30%。台湾象草于12月中旬抽穗开花,但不结实,利用期可达300d以上。

表2 供试品种营养成分分析Table 2 Nutrition values of different varieties %

表3 氨基酸成分分析Table 3 Analysis of amino acid constents %

3.2.2 再生速度测定 定期测定表明,2个供试品种的生长速度都比较接近,台湾象草的生长速度及高度略高于桂牧1号杂交象草。在没有刈割的情况下,台湾象草植株成熟期自然高度达475cm,桂牧1号杂交象草植株成熟期自然高度达430cm;台湾象草每年可刈割5~6次,刈割后平均再生高度为273.2cm,桂牧1号杂交象草刈割后的平均再生高度为234.3cm,差异显著(P<0.05)(图1)。

3.2.3 生产性能分析 2006-2008年在广西南宁、

百色和湖南长沙3个区域试验点进行区域试验,每年刈割5次,刈割留茬高度为2~3cm,测定各小区鲜草及干草产量(表4)。结果表明,在广西南宁区域试验点3年间台湾象草平均年产干草53.9 t·hm-2,比桂牧1号杂交象草(43.56t·hm-2)增产23.73%,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百色区域试验点,台湾象草平均年产干草48.56t·hm-2,比桂牧1号杂交象草(44.14t·hm-2)增产10.02%,差异显著(P<0.05);在湖南长沙区域试验点台湾象草年产干草46.35t·hm-2,比桂牧1号杂交象草(41.92t·hm-2)增产10.57%,差异显著(P<0.05)。3个区域试验的产草量表明,台湾象草在广西南宁、百色和湖南长沙等地都具有较高的丰产性,与桂牧1号杂交象草相比干草产量分别高出10.02%~23.73%,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前景。

图1 供试材料5次刈割时的植株高度Fig.1 Plant height of different varieties at different cut time

表4 供试材料产草量Table 4 Hay of different varieties

3.3 品种生产试验结果与分析 台湾象草在4个大田生产试验点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桂牧1号杂交象草。其中,在广西南宁台湾象草年平均干草产量为57.82 t·hm-2,比桂牧1号杂交象草(49.5t·hm-2)平均增产16.81%;在湖南长沙年平均干草产量为46.96t·hm-2,比桂牧1号杂交象草(40.96 t·hm-2)平均增产14.69%(图2、图3)。

4 小结

图2 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生产试验鲜草产量Fig.2 Fresh yield of different varieties at different sites

图3 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生产试验干草产量Fig.3 Hay yield of different varieties at different sites

经过多年的引种观察,台湾象草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其植株高大,再生性能好。叶片光滑,叶色浓绿,叶鞘基部的白色茸毛少,这是区别于其他象草的主要特征[8]。台湾象草适应性广泛,经多年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在不同的试验地环境气候条件下均表现良好,鲜草、干草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且具有连续高产的特性[14-15]。此外,台湾象草还具有较强的抗寒性[4-7],能在海拔1 310m,平均气温16.8℃的湖南省长沙市种植,越冬率比对照品种高出了30%,且产干草量达46 351.32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0.57%。

台湾象草叶量丰富,营养价值高,其粗蛋白含量为10.5%,氨基酸总量为7.89%。此外,台湾象草含糖8.3%[5],带有甜味,适口性好,牛、羊、兔等草食家畜喜食。有试验表明[4,16],与桂牧1号杂交象草同时投喂,家畜会优先采食台湾象草。

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台湾象草具有很强的生长优势,产草量高,抗寒性强,一年可刈割5~6次,且利用年限长。台湾象草柔软多汁,具有甜味,无毛刺,家畜喜食,利用率高,是一种饲用价值极高的优良牧草,饲喂草食动物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优良青饲料牧草品种。

[1]苏加楷,张文淑.牧草良种引种指导[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14-16,135-248.

[2]白淑娟,赖志强.南方优质牧草——杂交狼尾草、矮象草[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4:75-79.

[3]韩瑞宏,卢欣石,余建斌.我国牧草引种及其适应性鉴定概况[J].四川草原,2005,111(2):19-21.

[4]滕少花,李冬郁.台湾甜象草与桂牧1号杂交象草生产性能比较的观察[J].广西畜牧兽医,2007,23(6):243-244.

[5]蒋爱国.优质高产多年生牧草——台湾甜象草[J].农村百事通,2009,23:42-43.

[6]易显凤,赖志强.南方优质象草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3):313-316.

[7]滕少花.青饲料新品种——台湾甜象草[J].农家科技,2009(4):22.

[8]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6432-1994饲料中粗蛋白质测定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9]农业部饲料产品监测中心.GB/T6434-2006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测定 过滤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10]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6433-2006饲料中粗脂肪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11]农业部饲料质量检验中心GB/T6438-2007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12]国家饲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GB/T18246-2000饲料中氨基酸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13]闫景彩,陈金龙.氮磷钾配施对田周地种植桂牧1号杂交象草产量及效益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9,26(12):98-102.

[14]卓坤水,苏水金,杜仲清,等.闽引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schum MIN-YIN)的选育[J].热带作物学报,2009,30(8):1198-1200.

[15]侯典超,李向林,万里强,等.C4牧草在北亚热带适应性及生产性能研究[J].草业科学,2010,27(4):121-125.

[16]张向前,周峰,解新民.MT-1象草及其近缘品种外稃微形态特征[J].草业学报,2010,19(4):159-165.

猜你喜欢

产草量干草区域试验
露天开采背景下锡林浩特市产草量时空变化及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Around the Farm
黑龙江省大庆地区20个紫花苜蓿引种试验
小小数迷泽西之智解农场报复计划
风铃
2014-2015国家甘薯品种南方区域试验广西试点报告
广西引种台湾桤木区域试验
库塔垦区早中熟陆地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
第四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湖南试验点区试报告
苜蓿新品系内农1号农艺性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