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骶管阻滞结合牵引分压法治疗腰痛症126例临床观察

2012-03-31周世民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压法骶椎腰骶部

周世民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腰骶部疼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治疗手法见效慢,规范性差。本方法采用X线、体征、症状评价指标,我院以规范的骶管阻滞结合牵引分压法,自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腰骶部疼痛患者12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6例均为2011年3月-2012年3月,本院门诊收治的腰痛患者,男52例,女74例,年龄 25~60岁,平均(39±10)岁,病程 1周~24个月以上。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腰肌劳损寒湿型诊断标准,本病属现代医学下腰痛椎管外病变范畴,尚无诊断金标准,故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下腰痛的诊断治疗原则》中下腰痛椎管外病变临床诊断要点[2]。1)症状:腰骶部疼痛。体位改变加重疼痛,晨起加重,静息体位加重,寒凉加重,疼痛区局限或广泛不清。可伴有臀部或大腿后外侧疼痛,但向下不超过膝关节。2)体征:L5~S1棘突间、两侧髂后上棘处压痛,腰骶部成角凹陷,L3~4棘突后凸;腰部活动无明显受限,直腿抬高试验(-),胸腹垫枕试验(-)、脊柱侧弯试验(-),双下肢感觉、反射和肌力无异常。3)腰部X线显示:腰骶角大于42.5°(骶骨点头移位)。CT、MIR检查未见异常或轻度突出。

2 治疗

2.1 骶管阻滞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下腹部骨盆前垫一薄枕,准确扪及骶裂孔间隙确定穿刺点,骶尾部常规皮肤消毒,铺盖洞巾,用注射器连接五号注射针头与皮肤成70°~80°角穿刺,当穿透骶尾韧带时可有典型的落空感(再稍进针常抵骶管前壁),确定刺入骶管,进行抽吸并作阻力试验,推注无阻力,回吸无脑脊液和血液后注入试验剂量的局麻药2%利多卡因3~5 mL,15 min后如无蛛网膜下隙阻滞现象和入血现象,即可将准备的1%利多卡因注射液30 mL全部注入[3]。

2.2 牵引分压法 阻滞20 min后进行手法正牵引分压法治疗。病人俯卧位,将40 cm×15 cm×10 cm软枕置于腹部髂前上棘连线处,双上肢伸直,双手握持诊察床上缘;术者立于患者右侧,前臂交叉,右手掌根置于L3~4棘突最高处,左手置于S3~4处,两助手坐于患者足侧,分别握持患者左右踝部并施以较轻的牵拉力,完成准备动作;术者口令“1、2、3”时,术者和助手同时完成牵引分压法。术者向头足两侧前下方分压。助手施以快速牵引力,使点头移位的骶椎得以复位[4]。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watts[5]标准分为4级。优:完全无症状;良:仅有轻微或偶有症状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可:因腰痛或下肢症状使工作生活受限;差:因症状不缓解不能工作或需其他治疗。

3.2 结果 12例中,优98例,良22例,可4例,差2例,总有效率98.4%,优良率95.2%。

4 讨论

人体骨髂的正常结构由躯干重力,双侧下肢的支撑力和骨盆的内聚力的静态均衡和动态协调维护。骨盆是脊柱和下肢联系的枢纽,是重力传递环节,在直立姿势,当体质量加于楔形的骶骨时,有使骶骨往前下移,髂骨向外侧分开的趋势。在正常情况下,骶骨的这种移动,可牵张其周围韧带,造成骶髂关节更紧密的对合。但由于骨盆受较重的撞击伤,慢性劳损;或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状态下,长时间的姿势不良或轻度外伤而发生本病,除上述原因外,女性在更年期、妊娠、分娩后,骨盆韧带松弛,因轻度扭挫伤(例如踝关节扭伤)使骶椎点头式移位而诱发本病[6]。

骶椎点头式移位是骨盆旋移的一种形式,是临床较常见引起腰骶部疼痛的致病因素。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采用骶管阻滞结合牵引分压法治疗。本组病例中所采用骶管阻滞,其目的是利多卡因能抑制神经末梢兴奋性,减少局部酸性物质堆积,阻断传导性疼痛的恶性循环,缓解腰骶部肌肉张力为后期手法正脊奠定基础;结合牵引分压复位法,使点头式错位的骶椎在水平牵引力和向前下、向头足两侧复合力的作用下得到复位,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综上所述,采用骶管阻滞结合牵引分压法治疗腰痛症126例临床疗效分析,骶管阻滞结合牵引分压法是一种行之有效治疗腰骶部疼痛(骶椎点头式错位)的方法。在操作上比较简单,安全性高,疗效显著,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刘延青.下腰痛的诊断治疗原则[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2):66-67.

[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21.

[4]龙层花,钟士元,王廷臣.骨盆旋移综合征[J].颈腰痛杂志,2004,25(3):198-202.

[5]Watts C.Knighton R,Roulhac G.Chymopapain treatment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isease[J].J Neurosurgery,1975,42(4):347-383.

[6]魏征.脊柱病因治疗学[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12

猜你喜欢

压法骶椎腰骶部
剪压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研究
CT 图像和重组技术在骶椎临床影像解剖学研究中的应用
老年女性腰骶部多发毛母质瘤及文献回顾1例
浅析南宁市乡村小学生腰椎(骶椎)隐裂比例过高对体育运动选材训练的影响
SPECT/CT 骨显像骶椎“H”征及其变异对衰竭骨折的诊断价值
腰骶部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
骶椎神经鞘瘤MRI征象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混凝土强度的新型剪压法检测技术研究
耳按摩法可有效改善产后妇女失眠现象
量压法和酶法测定血清二氧化碳的方法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