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正脊手法适应证的临床研究

2012-03-31范丽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正脊脊椎病症

张 春,范丽艳

(海口龙华一手堂张春中医内科诊所,海南 海口 571000)

传统手法治疗多应用于筋骨的治疗,尤以损伤类为主,故中医骨伤是中医的一大特色,而过去传统骨伤的治疗中正骨手法的应用更显现出了其先决性。而随着现代电子科技时代的迅猛发展应运而生了另一类多发病种,这种手法有着明显优势的病种,就是慢性劳损为主的以颈腰椎病为代表的脊椎系疾病。脊椎系疾病涉及了全身的各大系统病症。此病多发的态势和所涉范围之广均不容我们所轻视。通过被动体征的检查可对此类病症进行简单的筛查,从而找出适合于手法的病种。

理论上“骨错缝,筋出槽,筋入槽,骨合缝”是对该类病病因治法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当然类似骨关节的脱臼,人们容易想到复位,也只有复位是首选。然而当面临人体结构位置上发生细小微弱的变化类似错缝出槽问题时(尤其是脊椎小关节错缝)而感到迷茫困惑,难以辨别。而且此类问题对医生手感的要求也比较高,有没有简单易行的办法来区别此类病症?如何加以区分?哪类病症更适合手法?是值得每个临床医生所思考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10余年临床,对于因脊椎问题引发的内科病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认为从体征和患者症状入手再参考一些影像学检查加以甄别,不难区分手法治疗的适应证。但凡颈腰椎被动(包括活动受限,转动幅度不等或转到某位时的牵扯感)主动活动发生异常而出现运动不平衡现象,加之有一些颈肩臂腰腿痛之类症状或有相关的内科病症时,结合触诊及坐卧姿不良病史就可以确定必有错位(对位置结构异常的统称),均可使用手法治疗。对一些疑难的顽固性疾病,手法也彰显了独特的疗效,通过对脊椎被动主动的活动来作为检测手法疗效的手段之一,从而帮助修正调整手法的方向角度。

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如下查体方式,且简单易行,具体如下:颈椎具体可通过头颈部被动屈伸,用低头至极限,仰头至极限,低头至极限之左,右旋头,仰头至极限之左、右旋头,及平视时左,右旋头,和平视头部左右侧屈等10个被动运动和1个主动受限的体位的特征计数变化和比较疗效,再结合触诊进行综合分析。腰椎也可采取类似的方式区分对比。腰部可采取前屈手指触地高度,后伸幅度,左右侧弯,以及左右旋转的角度来区别划分。此法比较容易掌握,患者也可自行让家人帮助完成以排查此类病症。不需要太深医学基础也可作到初步的筛查。

当然最重要的是触诊的环节,则需要医生有超强的手感,这种手感只有长时间反复的临床摸索,训练才会形成。相对较难掌握,临床时间越久相对准确性越高。相对容易的是身体会不同程度的显现劳损迹象,这将有助于了解有无错缝出槽。当然触诊需要和体征症状结合起来考虑,综合分析,再结合治疗后的反馈信息不断强化,才能形成比较客观相对准确的真实的感受。

除查体外,还有不良的姿势体位病史也很重要,不能光停留在过去的跌扑闪错为主的病史上,而应关注以具有时代特点的慢性劳损史,如身上的劳损结块的轻重亦能反应病程的久暂,应当结合考虑。现实生活中尤其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电脑等现代化电器的普及和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脑力活动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人们诸多繁重的劳动逐渐被机械设备、电子科技产品所取代,致使人们的体力劳作日益减少,随着肢体活动的减少,出入有车,上下楼有电梯,坐卧有软椅沙发、席梦思,久坐的办公室,娱乐的麻将和电脑游戏、电视节目,让人们觉得日益舒适,环境也越来越安逸。孰不知这种不良的现代生活方式正是颈腰椎病等脊椎系疾病酿生的温床,势必形成以颈腰椎病为首的脊椎系疾病。所以了解以往有无久坐少动的职业习惯,如司机,裁缝,刺绣,财务,电脑办公人员等职业,也很关键,或长时间一个姿势体位,例如夹着打电话,斜靠软椅沙发等不良坐卧习惯史都会直接影响该病的发生,这也是我们往往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临床中我们只将影像学检查作为一种参考,当然也不容忽视,尤其在排除一些严重禁忌证诸如肿瘤、骨折、骨质疏松、严重的椎管内病变增生或钙化,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当然也可作为佐证之一,临床中有患者除眩晕外,颈肩背等无任何不适,很容易让人误诊,然影像证实内有颈椎间盘突出,方来治疗,后经手法疗效证实,方确信是颈椎所引起,除此之外不可过分依赖。临床中尚有许多影像的盲区,影像检查正常(包括MRI),然患者体征症状均有明显异常。当然这也正体现了中医防治未病的一个优势。如笔者2004年8月12日收治的曹先生,48岁,颈部MRI检查正常,因眩晕颈肩酸痛,1年余,无名中指麻木近2 d晨起即晕,自觉墙面直晃,时有快速转动的感继而呕恶浑身虚汗,患者补述五六年前曾出现过1次,天旋地转呕恶手麻伴有右唇麻木感,曾在西安救治半月余,症状缓解,近1年来2次均系在沙发上看书后睡着次日起眩晕,以至无法起床,天旋地转不敢睁眼,闭目稍轻,发作时持续数小时,有踩棉花感后经海南省某医院点滴扩血管药后稍势缓解,然余留不舒感持续至今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查体可见仰头极限位右旋左颈根部扯痛,余查体未见异常,触诊左C4~5明显碍手,后经卧位右旋头部指切定左C4~5进行轻手法复位,经7次手法后症状消除,后经保健巩固数次,时隔8年未发,直至2012年元月因出差内地疲劳导致前症复现,后经3次同部位调整明显缓解,以上均以手法取效,未采用其他任何辅助手段治疗。

再者应打破以往所沿用的疾病的分类观念,建立以症状症候群为特征的分析方法,从而查找症状和人体(尤其脊椎)错位的内在关系,通过外在的症候和对错位椎体的手感建立一个完整的脊椎象,建立对此类病症的全新完整的认识。

当患者体征症状有明显异常时,通过中医手法正脊可获意想不到的疗效,与先期的西医静脉点滴及其他物理治疗包括针灸比对,有着明显的优势。2002年至2012年间粗略抽取了均曾在医院治疗过后在我处治疗的47例病例中(均有影像学证实),小到4岁,大到70岁,男30例,女17例,在医院综合治疗超月余的有29例,平均约15 d,我处的中医正脊手法平均仅用了约7 d,患者普遍反应疗效明显优于前者。当中以在医院急诊就医者近11例,医院治疗中经多科室转诊就治,后经影像学检查方才查出椎间盘突出伴退行性变等影像学诊断(经CT,MRI确诊的共42例,以环枢关节失紊的3例,单报告退行性变2例(仅有X线片确诊)所涉及的症状达到52个,其中有4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征表现,占95.7%,仅2例查体未见异常(仅占4.3%),但有明显的症状和病史。而且触诊明显,在医院理疗针灸的占40例,静脉点滴的占37例,小针刀治疗的3例,封闭注射的3例,注射纤维环溶解针的2例,手术治疗的2例,后在我处治疗,远期疗效观察(以临床症状消失为主):最长未复发至今有10年的占1例;6年以上未复发者27例;3年以上未复发34例;1年以上未复发的45例;仅曾在医院手术后在我处治疗的1例恢复较差,其中有7例是刚出院前来就诊治疗的,仅调整1次后即有反应,患者明显感觉轻松,病痛减轻快。此种疗法无毒副作用,无损伤,无痛苦,疗效明显优于其他疗法。

综上所述,所用手法的适应证不应仅限于颈肩臂腰腿痛,而应将视野放宽,临床中的各科各系统的病症不防都可先做个脊椎方面的筛查,甚至试验性治疗加以排查验证,这样可以将医疗损失减少到最小。

在黄国松老师主编的《脊椎手疗法》一书中,当头上仰到极限再加左右屈位5~7 s,如若产生眼球震颤,头晕呕吐等不适合症状时为行使手法的禁忌证。我们临床中发现很多眩晕症状,均有强迫体位,依然可以使用较轻的手法来调正,而且产生了很好的疗效。中医正脊手法治疗的机制:人体要对抗地球引力,力学上筋骨要保持相对平衡,失衡(包括骨错缝筋出槽),导致气血瘀滞,不通则痛,不通则百病丛生。对错位肢体进行手法调正,纠正人体筋骨对抗地球引力所引起的失衡(其中尤其以骨盆脊柱的平衡为中心),使得骨正筋柔从而使人体的气机通畅,正所谓骨正筋柔气才顺。

针对现今颈腰椎病为代表的脊椎系疾病高发这一趋势,形成以:一手法,二针灸,三用药,这种治疗新格局,会大大提高疗效,减少患者痛苦,缩短疗程。有助于加强全民对此类病症的认识,会给患者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就医弯路,为国家节省很多医疗资源,也能为其它医疗手段分担很多就诊压力。当然此类疾病的研究还任重道远,尤其是如何借助现代仪器设备揭示和诊治还是一个难题,如何规范治疗,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猜你喜欢

正脊脊椎病症
人字形屋顶上的艺术
正脊治疗脊源性内科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青春期病症
杠杆定位与正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基于机器学习和几何变换的实时2D/3D脊椎配准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正脊调曲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脊椎结核病灶清除内固定术后不愈原因分析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