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音曲音乐形态研究

2012-03-31白志艺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南音声调闽南

白志艺

(泉州师范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南音源于汉代,形成于唐代,是闽南地方音乐与古汉语方言的完美结合,主要以洞管、弦管为音乐表现形式,是基于闽南文化发展起来的,结合了闽南方言、宗教、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因素,是一种艺术综合体。南音分为指、曲、谱三种类别,其中,曲是南音中最具分量的艺术形式,在南音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拥有上千首之多。南音的曲在演奏中分为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形式,其中上四管可分作洞管与品管,洞管主要指琵琶、三弦、洞箫、二弦、拍板等五种,品管主要指琵琶、三弦、笛、二弦、拍板等五种;下四管称作十音,主要是指木鱼、四宝、铜铃、扁鼓、三弦、二弦、响盏、狗叫、中音唢呐、琵琶等。曲是南音的核心,是南音中最具有戏剧性的音乐形式,又被称为散曲。它时而抒情,时而绘景,时而言志,种类繁多,委婉缠绵,又不乏刚劲之力量,流行最为广泛。通常情况下,南音的曲是用泉州方言演唱。首先,南音的曲吸收了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华,具有时代的继承性。南音曲很好地继承了我国唐代大曲中的遍和破的手法,例如《甘州歌》、《梁州歌》等。其次,南音曲与闽南本土的宗教、文化密切结合,例如《南海观音赞》、《普庵咒》[1]等。第三,南音的曲还广泛引进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吸收楚歌、潮调、吴歌及闽南地方音乐,并融合了弋阳腔、青阳腔、昆腔等唱法,是一个艺术的大荟萃,例如《告大人》、《士九弄》等作品。

一、南音曲腔韵的音乐形态

腔韵是在南音艺术构建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种音乐形态。南音曲的腔韵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和谐之美,在手法上体现出既波澜叠嶂又平静如水,不偏不倚的艺术之美,使音乐更加婉转、悠扬、深邃,通过腔韵的应用,展现出南音曲的不同曲风、曲体、曲韵。南音曲中灵活的腔韵应用,使得许多作品更加突显出特色。例如作品《三千两金》中的边歌边舞,《春光明媚》通过腔韵的变奏的运用,体现出春天的万物复苏的美感与生机勃勃。南音曲的腔韵是与乐器紧密结合的,南琶、二弦、三弦、洞箫及曲笛、小唢呐等主要乐器本身就具有灵活多变的特色,为腔韵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前提条件。南音曲的腔韵形态有不同的种类以及显著的特征。

(一)南音曲腔韵的对比

对比是南音曲腔韵最明显的特点,即通过腔韵的调式、调性、音调、旋律对比来表现表演者的喜怒哀乐情感,体现出了南音曲特有的音乐形态。例如在《去秦邦》中,通过腔韵的强弱、快慢的对比,使得作品更加打动人心,引人入胜,通过对比产生的大韵、中韵、小韵、短韵表现出更突出的视听张力。

(二)南音曲腔韵的变奏

腔韵的变奏是在原有腔韵的基础上,通过修饰的手法,使曲的腔韵更加具有丰富多样的表达力。南音曲腔韵的变奏通常有许多种方式,比较常见的有装饰性变奏、高低音变奏、压缩变奏三种类型。装饰性变奏,指通过音符的装饰性的延伸或加花进行变奏。高低间变奏,指由高音区移向低音区或由低音区移向高音区。通常情况下,此变奏在句头或句尾用得比较多,音域的间隔为四度至八度之间。南音曲腔韵的压缩式变奏,表现为节拍的压缩,即由4/2拍变为4/4拍,或在句尾进行拉腔变奏压缩等。南音曲腔韵通过变奏,使得曲子更加富于变化,灵活运用,而不失整体性,更好地表现了音乐的主题。[2]

(三)南音曲腔韵的重复

重复的手法是流行音乐或民歌常用的一种形式,南音曲腔韵中也经常用到这种手段。相对于民歌和流行音乐而言,南音曲的歌词不如单纯式民歌或流行音乐那般整齐押韵,不能够灵活地分节或分段,但是南音曲腔韵的重复手法,使得南音曲能够像民歌或流行音乐那样,表现出曲子的重点,更好地体现出曲子的核心主题和内在情感,例如南音名曲《鱼沉雁杳》就采用了这种重复的手法。

(四)南音曲腔韵的交融综合型

通过多管门、多滚门、多曲牌腔韵的交融整合,能突显出南音曲中的不同管门、滚门、调门、曲牌,使曲子更具有创造力。例如南音曲中的《梅花操》应用不同的管门进行巧妙的整合,又通过丰富的滚门交错其中,使之更加具有艺术内涵。通常情况下,南音曲的腔韵交融综合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滚门贯穿于乐曲的开始与结尾,达到一种遥相呼应的效果,即通常情况下,头韵由 mi、re、do、si、la等下行的骨干音组成,而在尾韵,则在这些骨干音的后边增加低间so、mi然后回归到la。二是滚门的差异。南音曲的腔韵由上下二个分句的骨干音相间,同是fa、mi、re、mi与si、la、sol、la的巧妙融合。三是通过由c(五空管)向f(四空管)的转调,来实现腔韵的交融与综合。在这种形式下,两种腔韵的骨干音组是相同的。四是大调与小调的融合,即通常由do、mi、re、do、do与do、re、do、si、la的尾腔的小甩腔进行融合。五是腔韵的一腔多用,是指通过一种唱腔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一腔多用在借鉴许多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南音曲与民歌的互通性,促进了一腔多用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例如在南音曲《元宵十五》中,通过滚门、大调与小调以及腔韵的前后呼应,更完美地体现了元宵十五晚上灯会的情景,起到了对主题思想的烘托和渲染的作用,使元宵十五晚上灯会更加绘声绘色,生动逼真。[3]

二、南音曲旋律的音乐形态

南音曲的旋律是构成南音的基本要素,在运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曲与直、长与短、高与低等不同的手法,形成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它是在南音特有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时值和音高、音量组成。南音曲的旋律时而深沉厚重,时而飘逸轻妙。

(一)南音曲旋律的曲与直

南音曲旋律充分体现了哲学思想在音乐中的应用,时而婉转悠扬,时而生动直接,体现出刚与柔的完美结合,可谓由直生曲,曲中生直,直中有曲,曲中有直。例如作品《拜告将军》,通过曲与直的灵活运用,表达了作品的情感主题,更完美地对人物进行了刻画。旋律的曲主要用于体现孟姜女寻夫的婉转凄凉,曲式的旋律更加增添了作品的忧伤之感,同时,旋律的直则用于表现将军戍守边关的坚毅刚劲,通过曲与直的结合,同时表现出孟姜女与边关将军的人格特征,使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

(二)南音曲旋律的长与短

长与短在南音曲的旋律中的搭配也是南音曲的一大特色。由于长与短的配合是福建民歌的一个特征,而南音曲的旋律又源自于福建民歌,因此在长音与短音的变化过程中来体现南音曲旋律的表现力,也就成为南音曲旋律搭配的特点。曲旋律的长短在南音中极尽变化之至,在南音曲中,最长的拖腔为九雁十一枝,最短的仅为一个或两个音符。

(三)南音曲旋律的有序与无序

南音曲旋律存在一种有序与无序的现象。细细品味,南音曲旋律的这一特点似乎与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同为形散而神不散。当然,南音中的无序也不是所说的杂乱无章,而是在有序基础上的无序。在南音所有曲的旋律中,有相似之处,但是绝不存在雷同。其每个曲子的曲牌是各异的,结构上显得毫无规律可寻,但是仔细推敲,南音曲旋律中的句中韵、句头韵、句尾韵的结构手法,都是相辅相承的,虽然形式各异,但是它们之间却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既注重统一,又注重局部。

(四)南音曲旋律的疏与密

如果按南音曲旋律的平均密集程度来划分,每首曲子的密集度也不相同,或疏在前密在后,或密在前疏在后,疏与密相互映衬,相互对比,体现出两者间的完美结合。例如《八骏马》中,在演奏开始使用的是较密的旋律,而在中间则是较疏的节奏,两者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对比,很好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特征。

(五)南音曲旋律的高与低

高音与低音是所有音乐艺术形式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旋律特征,即通过曲旋律高低的变换,以体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南音曲旋律通常是由中低音区逐步向高低音区演进,使两者间出现一个对比和反差,以达到增强音乐感染力的效果。例如南音曲中的《望明月》,描写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是采用了旋律的高与低搭配的手法。曲子的开始一直在中音旋律徘徊,直至唱到最末段时,才将中音旋律演变为低音旋律,在第二遍重复唱末段的过程中,引用了高音的旋律,从而将末段的感情推到了一个高潮,更完整地体现出了作品心如止水而又波澜起伏的爱情故事色彩。

(六)南音曲旋律的级进与跳进

级进与跳进是指南音曲旋律跳跃的特征。南音曲旋律在级进的过程中,不是通过简单幅度的增减达到的,而是借助跨越式的大跳以达到,且通常为二度、三度级进与四度跳进相配合,甚至偶尔也有六、九、十一度不等级的跳进。在级进与跳进中,南音曲旋律之美极尽摇曳多姿。

三、南音曲声调的音乐形态

(一)南音曲声调的装饰

声调是由声音振动的频率来决定对唱词的限定作用。在南音的曲中,其声调对字义具有完全的限制作用。南音曲主要使用的是闽南方言。从闽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来看,闽南方言的声调要比普通话多,普通话的方言声调为四个,而闽南南音一般为七个,即在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基础上又增加了阳上、阴入与阳入。正是因为闽南方言声调的多样化,使得以闽南方言为基调的南音的曲声调极富表现力,南音装饰音的繁复多变以及灵活运用,正是这一特点的具体体现。得益于这一点,在南音曲的演奏和演唱过程中,要把细腻的声调表现得更加到位,通常的做法便是用在字音的前方或后方加入装饰音来解决的。

(二)南音曲的鼻化韵

鼻音是所有闽南歌曲最明显的特征。就南音曲的发源地泉州方言来说,其鼻化韵就有19个。相比漳州有15个鼻化韵,闽西方言有12个鼻化韵而言,泉州的鼻化韵是最多的。鼻化韵在发音过程中,气流由口腔与鼻腔同时涌出,产生一种共振和共鸣,使得声音更加具有表现力,甚至可以达到闭口也可以出声的效果。鼻音的共鸣为南音曲的演唱带来了难度,使其声音通常显得较为低沉,不能像其他歌曲那样明亮,但是鼻化音也构成了南音曲的另一种风格,那就是宏大而意味深长,婉转而又一曲飘香,展现出闽南南音曲的魅力精华之所在。

(三)南音曲的调值搭配

南音曲的调值的音乐形态特征是低音较多,很少有单纯的高音。通常语音的调值分为低、中低、中、半高、高五个等级,声调可分为升、降、先升后降、先降后升等种类。泉州方言通常为半高平调,这就使得南音在发声时除部分声调较普通话高外,其他调值均比普通话的声调要低,平调和中低降调较为常见,因此南音曲体现出温柔绵软的特点。这使得南音能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民族歌曲的唱法,即于平淡之处略显曲子的韵味,在声调与曲调高低调值的搭配中,展现出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变化。

总之,南音曲腔韵的对比、变奏、重复、交融综合,南音曲旋律的曲与直、长与短、有序与无序、疏与密、高与低、级进与跳进,南音曲声调的装饰、鼻化韵、调值搭配,共同构成了南音独特的音乐形态。南音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闽南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从汉代产生至今,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璀璨的艺术光芒。在音乐艺术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南音曲以其独特的魅力在音乐领域长久不衰,是与其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音乐形态密切相关的。

[1]张兆颖.析南音曲牌的曲牌性[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4).

[2]李寄萍.南音综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4).

[3]张盈盈.福建南音泉州派、厦门派“曲”之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南音声调闽南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闽南文化传承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李进杰的南音情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闽南,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