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之道与儒佛之关系

2012-03-31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南怀瑾佛家易经

古 良

(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

被誉为道家宗师的老子,其一生著述不过五千多字,然而几千年来,对他著作进行研究的古今名家著作不计其数,可见老子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地位的举足轻重。当今是一个人人皆可能成为作家的时代,人们可在博客、微博、轻博上不受时空财力限制地著书立说,笔者在此难免有拾人牙慧、道人所道之嫌,正如纪晓岚所说:“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1](P5)

一、道佛本相通

《老子》原文第一章中这样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让我们先来看看佛家观音觉者在《心经》里对形而上和形而下关系的论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2](P45)“色”代表物质存在的现象,是形而下的;“空”则属于非物质的层面,是形而上的。佛家讲究世间的因缘际会,万物轮回,有生有灭,昨日因,今日果。缘可遇不可求,它如云如风又如雨。云聚是缘,云散也是缘,散聚的条件是风。换句话讲,缘聚则物存,缘散则物灭,而这种聚散、存灭又是轮回的。物质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暂时存在,条件消,物质亦消,但生成物质的无限可能性仍在。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用眼耳鼻舌身感触社会,有了观念意识,但我们所谓的观念意识并不能穷尽宇宙的本相,它仍然“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论人们如何用思想意识来图解宇宙天地的实质,它还是它本来的面目,不多一分,不少一分。到此,我们发现,佛家对宇宙本相的认识就是老子的原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翻译过来就是:“凡是可以言说的道,都不是永恒的自然之道;凡是可以命名的名,都不是永恒的名。”[3](P45)

然而,不幸的是,老子著书那时的“道”还没有“说”的意思,“说”往往用“曰”或“云”。如此一来,以上的译文就有了差错。由于秦汉以前还未出现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文字都刻写在竹片上,如今《老子》已经从竹简上走进了书本,几千年来,在编辑整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文字上的遗漏或差错,仅是对“道可道,非常道”的断句方法就存有很大争议。有人把它断成“道可,道非,常道”,有人把它断成“道,可道,非常道”。难怪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只有亲见老子,来问个清楚,不然都是他说老子,或我说老子。[1](P49)笔者比较赞同“道,可道,非常道”的断句方法,意思是“道存在可道—常道与非常道两种理解形式,可道是世人可以认识的道,非常道是世人难以认识,但真人可以认识的道”[4](P2)。但无论怎样解说,老子之道在本质上都与佛家所言有共通之处。

二、世事万物皆有道

佛家反复提醒人们,要特别警惕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等外境反应而成意念的过程。物质的五官是凡胎肉身的,对色声香味触的反应一是受到时空的局限,二是因人而异的。于是佛学要求人们用智慧观照这个有无相生,亦真亦假的无限意念过程,平时思考处理问题,应采取不着两边的弹性方法,即所谓的中观,因为如此才不至于走极端。在面对这个过程人们应采取何种态度时,老子的忠告与佛教异曲同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儌。”对社会现象,莫戴有色眼镜或成见去观察,要无觉无欲地看待客观存在。只有无欲地置身事外,才能看清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最后进入宇宙的众妙之门。生命的无限多样和有限存在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我们以有限生命来理解无限存在就更应该认识到“‘无’和‘有’这两者,同出一源而名称相异,这种同一可谓玄妙”[5](P21)。无穷无尽、无影无形、无边无际谓之玄,而深不可测的虚无中必定隐藏着万物演化之奥妙源泉。遥望如洗的碧空,那里还有什么存在呢?可一旦条件许可,就会电闪雷鸣。原来的碧空并非虚无,它本来就存在着。闪电雷鸣也是真的,只要条件允许,它们也会瞬间存在。所以,只认碧空是实或只认电闪雷鸣为真都是不合适的,这里最重要的是我们面对虚空和电闪雷鸣时采取的态度。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也描述了这个过程,中间的黑白阴阳鱼,而后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以致无穷,无穷返回来呢,还是那个白色原点,往往返返,无始无终。再来看看《易经》名字所蕴含的意义。一个简单的易字,却明白无误地道出了形而上宇宙本相和形而下化为万有的三重含义:第一,不易,天地之间,万物盛衰存亡,可有个东西是永存不易(变)的,它就是老子讲的道、佛家讲的空和八卦图中的原点;第二,变易,世上的人和事,条件成熟则存,否则则衰,所有的分分合合,消消亡亡,无穷无尽的动态平衡,是形而下层面的基本状态;第三,简易,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要化繁就简,鞭辟入里,贴近真理地活着,亦即老子所谓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儌”的人生观。

孔子在他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中写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6](P292)即形而上的道是无思无想,无私无相,自然而然,无始无终地存在那里的,一旦条件允许,它就会“感而遂通”,与天下人事互相发生作用。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宇宙本体思想与道学佛学大同小异。儒道两家在春秋以前本为一家,均渊源于《易经》,因此儒道思想于此汇入《易经》八卦的思想体系也是理所当然的。

发现了道儒佛三家学说宇宙本体论思想的一致性后,我们最后来看看中国的图腾龙。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大而弥天盖地,小而无影无踪,其实也是在图解阴与阳此消彼长的过程。智慧至极的中国人,很久以前就学会用龙的形象向世界透露了宇宙天地的信息,阐发了对宇宙本体的认知,只是他们的认知方法,比老子更简洁生动罢了。

中国的主流文化思想一直深受道、儒、佛三家的影响,它们有时对立,有时统一,共同建构起了华人的哲学思想。著名文学家林语堂认为中国人“都是天生一半道家主义者和一半儒家主义者”[7](P37)。南怀瑾先生分别把道、儒、佛三家比喻成药店、粮店和百货店。这药店最好一辈子都不去,但它能医治心灵的创伤;这粮店人人都要常去,否则就会断了精神食粮;而这百货店可逛可不逛,但里面的东西确实很诱人。

面对多变的世间,重要的是不为诱惑所动,不为名利所困,不为挫折而自怨自艾,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境或心态。即使面对一样的环境,如果有观空的智慧,能彻悟色与空的辩证关系,感受便会大大改善;同时,在暂时存在的生命状态里,面对宇宙天地的无穷无尽,我们会显得非常的短暂和渺小,因此,对生命的敬畏与对事物的虚心是必须的。

[1]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家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M].香港:明珠佛学社,1994.

[3]道德经(英汉双语)[M].刘殿爵,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1.

[4]陈全林.《道德经》真义[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

[5]春牧.周末读《老子》[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6]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林语堂.人生的盛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南怀瑾佛家易经
《易经·序卦》探微
南怀瑾做人的“双重标准”
南怀瑾做人的『双重标准』
“告密”也是慈悲
白色在中华文化信仰中的象征意义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简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
南怀瑾: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易经》里的《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