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才的新要求看高等教育的新使命

2012-03-31刘荣华危煜祥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人才政治大学生

刘荣华 危煜祥

(1.长江大学 学校办公室,湖北 荆州 434023;2.长江大学 党委组织部,湖北 荆州 434023)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进入了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知识和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理应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如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一、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高科技是当代新的科学技术群,是新的知识最有代表性的象征。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快了经济的腾飞。可以说,知识经济以教育为根本,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它要求人才具有以下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一)具有超前的政治敏锐性和预测未来的能力

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不是少数人的政治,而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治。一定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历经挫折、风浪而不可动摇的;一定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超前的政治敏锐性是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一个人如果没有政治敏锐性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就会很容易在庸俗的低级趣味中发生思想上的蜕变。有了政治敏锐性,才能正确地预测未来。有预测能力,才能掌握主动权,预测能力不仅古代需要,现代需要,未来社会更加需要。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未来市场将更加变化莫测,因此,只有具备超前的政治敏锐性,才能摸准时代的脉搏,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找到规律,准确预测将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使自己少走弯路,迈向成功。

(二)具有较强的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语言不但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大学生一旦走入社会,就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善于与人交流和相处。有的不仅仅要在国内交流,还要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交流,这就需要学好语言,尤其要学好英文。有时,还要学会一些地方的语言和文字,如果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工作,能够说地方话,无疑拉近了与当地人民的距离,在工作中就占据很大的主动。[1]在与人交流中引经据典、通晓古今,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还需要人文和科学的融合。除了语言交流能力,在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交场合,经常会碰到新形势、新问题、新困难,大学生还须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要能判断因形势的变化所带来的利弊得失,要把握好机遇,遇事冷静分析,妥善处理。只有适应了社会,才能在社会发展中作出成绩。

(三)具有出色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习是学与习的结合,学是读书,习是动手。对于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书本、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谓动手能力,一是指拿起来能干,二是干得好。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现象,没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也就很难有创新,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工业经济时代的创新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创新知识,还要创造市场。创新能力即能找到问题、提出思路、巧妙实现等等。找到问题即能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思路即逻辑思维要准确;巧妙实现即动手的过程。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多动手实践、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和提问,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四)具有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和法制观念

知识的全球化、竞争的国际化,使得中西方国家在科技、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影响越来越深远。在西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不断地提高我们生活品质的同时,一些腐朽的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也在影响和侵蚀着我们青年一代,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明辨政治方向,站稳阶级立场,能看清社会上黑暗的那一面,自觉抵制腐朽低俗的外来文化,认清社会上一些不正当的,甚至带有欺骗性的行为,不入圈套,明辨是非。在我国法制还不是十分健全的情况下,作为大学生,还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要知法、懂法,在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法律判断是非和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

(五)具有健康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当前,改革开放正在进一步深入,社会已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竞争。作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机制,竞争正无处不在,无所不在,它也正成为国家发展和个人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杠杆。因此,要成为现代新型人才,就必须要有健康的竞争意识,要通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现代科学技能,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要有以优取胜的办法,有敢冒风险的胆识,有勇担责任的勇气。在知识经济时代,除了要有竞争意识,还必须要有良好合作精神,没有合作精神,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就难以与人共享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缩短彼此走向成功的距离。从国内外一些重大的科研成果来看,也无一不是数名科学家、工程师联合攻关、协同合作的结果。所以健康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合作精神是一个优秀人才的必备品质。

二、高等教育的新使命

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并赋予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19世纪,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崛起,使科学知识走进大学殿堂,科学研究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功能;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又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转移,使大学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当前,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才竞争异常激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第四大职能,使我们对当代大学使命功能作用有了更加崭新的视角,也赋予现代高等教育新的重大使命。

(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使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欢乐与生机。”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导致我国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灌输式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十分单一、教学方法过于呆板、评价标准不够系统,应试教育氛围浓厚。在这种服从性、灌输式教育形式之下,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学生成天围着课本和教师转,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等学校,要注重大学生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要把以往“教师、学生双为主体”的思想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上来。要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合理引导学生开展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以便于学生找到更好的学习和科研捷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创造环境。

(二)要增强教育的国际化意识

从发展中国家的观点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实际上是结合本国的国情,吸纳和借鉴国际上优秀和通用的科技文明成果对国内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和优化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综合能力和国防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水平,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影响作用必将更加突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将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知识的共享、经济的全球化、信息技术和手段的进步,必将加速教育的全球化。因此,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要创造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要大力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和优秀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国内的课堂里,吸收到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知识;要努力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选派优秀教师赴世界一流高校深造,学习世界一流高校的教学方式,参与重大项目的研究;要拓宽合作领域,与国外一流高校互派教师、互换学生和互认学分,建立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三)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需求和时代主题。科技创新需要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实验技能,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刻苦认真,大胆实践,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素质,涉及的学科领域多,需要大学生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通过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可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的主动性。因此,高等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更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新人才的重要特质是与众不同的个性,以及见之于行为的独立性。因此,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发展个性,在教育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宽松环境,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鼓励冒尖,同时容忍错误,有适应创造的自由、平等、正义,有足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通过这种宽松的环境,使大学生在追求真理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要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及教育发展的规律,构建21世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随着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高校应努力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是要有利于大学生品格的形成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二是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他们不同价值的选择,克服过于专业化、知识面太窄的倾向。以往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外语教育以及科学文化通识知识的教育等。现在,学校应适应社会形势发展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努力建立系统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如广泛开设文学、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科学史、科学方法论、与科技发展前沿有关的问题介绍等自然科学系列课程;艺术导论、艺术史、艺术鉴赏、艺术实践等艺术教育系列课程。在课程的安排上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学生普遍特点,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要科学搭配,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和学术视野交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认真选好学习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3]。

(五)要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首次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校的四大功能之一提出来,是大学功能的新丰富和新发展。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代的兴盛、近代的衰落、现时的复兴,延续五千年仍经久不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正是鼓舞和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前行的巨大力量。现代高等教育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只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高等教育才能获得丰厚的精神资源,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4]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高校作为巨大的人才和思想宝库,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化传承创新上,高校必须超凡脱俗,追求真理,追求卓越,不仅要走出象牙塔,还要超越象牙塔,超越才能引领,超越才能推动,超越才能实现量的积聚和质的飞跃。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高校要深入研究如何让青年学生在多样文化包围中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为民奉献之志,在关注自身前途和发展中担当社会责任。

[1]张尧学.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哪些挑战[N].中国教育报,2005-9-15(5).

[2]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人民日报,2009-10-12(2).

[3]杨岚.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文化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11-19(6).

[4]田建国.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1-4-30(2).

猜你喜欢

人才政治大学生
人才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