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民生问题刍议
2012-03-31刘田甜
刘田甜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民生思想分析
相较于其他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越性正在于其对人的真正关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民生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关心人、关注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个人的真正解放,只有在全人类的解放中才能得以实现。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表明: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性,它是通过社会关系的总和反映出来的。因此,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同时,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存在物,其本质表现为个体本质或现实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要关注人民的生产生活,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并且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民生问题的表现
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渗透在他的许多著作中,贯穿于其理论发展过程的始终。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民生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生命生存。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民生问题,其第一要义就是生命生存。因此,要想谈民生问题,首先就要关注人民的生命生存问题。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明确指出:“如果法律把那种未必能叫作违反林木管理条例的行为称为盗窃林木,那么法律就是撒谎,而穷人就会成为合法谎言的牺牲品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对人民生存生活的关注,对人民利益的维护。
第二,生产生活。人类要想生存,就要进行生产生活,可以说这是民生问题中最为基本的需求。不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极为关心百姓疾苦,他们对工人的生活有着亲身体验,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问世。这些都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们生活真实情况的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剩余价值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全面分析了异化的社会带给人们的苦难。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工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坚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无产阶级而斗争的决心。
第三,自由幸福。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因此,自由幸福是民生问题中较高的需求。对自由幸福的不同诠释,造成了自由与权利矛盾的存在。可是,在实践中,自由是无处不在的,只是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和因素的影响,通过权利表现出来而已。
另外,民生问题还体现在人类的全面发展上。从某种程度上讲,全面发展是民生的终极目标。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而言,其都有自己的最终理想,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只有实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民生权利。因此,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社会制度下,人的天赋、才能以及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要强化民生意识,注重意识的反作用。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既要保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关注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因为,民生问题包括了物质和精神,是二者的双重体现。[2]要从国家的实际出发,重视群众文化事业,广泛开展社会群众文化活动。要加大投入,针对各种类型的文化建设,创造有效的条件,结合不同群众的不同需求,增设文化中心。另外,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工具,如报刊、电视、网络,等等,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党的政策方针的宣传和指导,使广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简单全面的了解;积极传播科学知识,使意识的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3]。
其次,要做好各方面的具体工作,集中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现有的社会形势下,要重新审视社会存在的矛盾,以理性的思维和客观的思考,合理判断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强调增长速度,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在今后的发展中,在拉动经济需求的同时,加强对投资结构的调整,把握好投资的力度和方向。特别是在我国供需关系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一味地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不仅不能持续发展,反而会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国家和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以科学的发展观去看待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4]。
最后,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满足人民需求。在当前的社会体制下,关注民生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从世界观的角度出发,科学地分析了世界总体局势的发展,所以,其本身就蕴含着对民生问题的解决办法。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要关注民生,就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关注百姓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得到民心,顺应民心,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5]。另外,对于不同的人来讲,其情况有所不同,为此,在实际中,要深入基层,了解民生,根据百姓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进而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生”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生产的具体事宜,是国民的生计和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民生思想的分析高瞻远瞩,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剖析,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民生表达,从而更好地解决我国的民生问题,促进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民生视角下的和谐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温家宝.全面深化金融改革 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J].求是,2007(5).
[4]华建敏.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3).
[5]华建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解决民生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