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探索
2012-03-31刘立丰陶成玉
刘立丰 陶成玉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社科部,广东广州510230)
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探索
刘立丰 陶成玉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社科部,广东广州510230)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大众网民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网络的结合,就必须在内容与形式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化,同时构建一支从事网络宣传的专业队伍。
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化
一 大众网民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遇与挑战
在今天,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时代化与中国化。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世情、国情、党情都与战争时期甚至改革开放以前不同,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且不说当今的经济全球一体化、价值普世化,单说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互联网呈现出的爆发式增长,就足以表明要重新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之难。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上升到18.7个小时。[1]人们对正面的宣传说教甚至主流价值不再感兴趣,人们广泛阅读浏览各种适时信息,或者娱乐至上,相互传播自己认为好笑、好看、好玩的内容。
历史证明,每一次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都将带来社会组织生活包括政治理念的深刻变化。但是,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绝非洪水猛兽,网络技术的变革与迅猛发展,也必将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带来新的机遇。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2]
(一)机遇——网络的迅速发展及其自身传播的优势
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目的的传播形式。[3]其传播的终端设备既包括个人电脑,也包括正在兴起的平板电脑、3G手机等。特别是近几年来,3G网络的发展,使得个人与互联网的联系几乎达到了时时“在线”的状态。手机微博、手机QQ等软件的应用,把网民的内涵进一步扩大。根据CNNIC第28次互联网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数量在稳步上升,到2011年6月底,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3.18亿。与此同时,中国的微博用户数呈爆发式增长。至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的数量达到了1.95亿,半年内增长达到了208.9%。[4]通过微博形成了固定的传播链条,国内外的热点事件可在短时期内传播至世界每一个角落。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理论学说,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大众化参与,可以说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理论,而网络技术的进步与网络硬件设备的发展,恰恰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大众的网民化,又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了新的条件。从网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可以看出,一个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新的社会革命时代已经来临。
(二)挑战——受众体的自主性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过程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传受者角色与传统传播方式不同。在更多时候,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一些被钦定的“政治正确”的信息,一旦不为民众认同接受,不但不能够广为流传,甚至成为众矢之的的笑料。原因在于,受众进入或者退出传播的网络是完全自由的,传统的“魔弹”理论在网络世界中效果并不明显。其次,由网民来表达逆反、抗拒的意见,不会如德国学者伊丽莎白·内尔纽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样。而在网络世界里,由于网民具有匿名性、隐蔽性,有时候他们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他们也可以自由地表达,而这正是网络政治最大的优势。第三,网民在网络中是选择性地接收信息,他们长期接受的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义缺乏必要的理解,一旦接受到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比较容易被其“公正”、“客观”的外表所迷惑。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世界大众化首先就会遇到一个挑战:要么因其具有的人权、共同富裕、公正、平等的普世价值意义而进入到广大网民的视野,成为受网民普遍认同的显学;要么,坚持原有的“国家革命”“阶级斗争”学说,成为被网民冷落的学说。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应当如何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络世界生存的第一步。
二 理论网络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首先,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一种无产阶级的救世理论——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但在网络化中的主体理论是什么?怎样表述?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是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探讨如何将网络成为大众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工具,在网民的工具使用中不自觉地支持与拥护马克思主义。
(一)内容网络化
人们以为,马克思主义应当建立自己的网络阵地。但实践证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专业网络平台宣传效果并不好。这一方面应当说尽管网络建设比较成熟,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可以轻易地板块化、网络化,但所起的社会作用仅相当于集中了包括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的著作,中央历次全会的报告内容等等,以及包括一大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的论文、书籍等,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只是完成了网络化的第一步——数据库平台。导致人们感兴趣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而是为了实用(撰写论文寻章摘句)。而怎样结合社会现实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才是接下来的最为重要的一步——如何让其进入大众的视野。
(二)形式的大众化
大众是由不同的分众构成,因此,大众化的形式也不可能是统一的。我们不妨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认知分为三个层次:陌生,认同,信仰。
一是陌生,一般是指文化层次较低(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下),对马克思主义不甚了解,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缺乏必要的认识,在网络活动中,主要以娱乐为主,参与网络政治比较少,但容易受到非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本身难以形成自身的观点,其网络活动的特点表现为:容易盲从,缺乏辨别力,喜欢利用网络宣泄情绪。这部分的群体目前是网络大众的主体(大约占到了78%)。对这一部分群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做的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由陌生走向熟悉。从采取的形式来讲,应当是通俗的、易接受的形式,如手机短信的红段子、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新闻播报里的民生热点等。
二是认同,一般是指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好感、对社会现实相对比较满意的一种思想状态。持认同感的网民比较复杂,一部分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一部分是从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相关的家庭教育,对中国共产党具有好感。对这一部分群众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就是要强化他们的这一认同感。从采取的形式来讲,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还可以加强理论的宣传,以理论的纯粹性与彻底性来说服人,如时事评论、热点分析、网络讨论等等。
三是信仰,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形态。这部分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信任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其文化层次一般较高,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对这一部分群众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主要通过网络为其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同时为这一部分群体的交流创建迅捷的平台,如微博、论坛等。
三 队伍专业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者?自然是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与宣传者。这支队伍对网络的认知、运用的程度直接关系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队伍专业化是指这支队伍具有非常强的网络宣传意识与传播的相关技术。目前,我们这支队伍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
1.从年龄结构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期集中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坚持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同志由于接触网络技术的时间比较短,许多中老年的专家与科研骨干对网络技术的掌握不是非常熟练,获知信息、查阅资料主要通过传统的方式获得,同时,对于新兴的网络技术关注度不高,甚至对一些新近的网络热点敏感度不高,导致这一部分群体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无的放矢,效果大打折扣。
2.从专业构成来看,懂理论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理论。面对着网络上的大量的信息,我们的“把关人”(如网管)缺乏理论素养和必要的历史知识,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对于一些敏感信息,判断不出是非曲直,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简单地一删了之。结果是久而久之,适得其反,网民的意见越积越多,政府的形象也必然受到损害。
3.从职业构成来看,我们缺乏一支专业从事网络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工作队伍。网络宣传只是宣传机构的“副业”。在网络的一些热点论坛上或微博上,群众的一些困惑得不到解决,负面的情绪得不到有效的引导,错误的观点得不到有力的批驳,恶意的谣言得不到及时的澄清,等等。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队伍建设问题,应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构建常态化的网络技术培训机制。网络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由此带来的人们的上网方式、社交方式等等都会发生改变。如何及时地了解这种变化,同时掌握最新最流行的网络传播手段,这是每一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对这支队伍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些新软件、新工具的应用。如英国政府有专门的《Tiwteer使用守则》,它会帮助地方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更好地运作微博。我国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政府开始了政务微博。这其中,首先就是要加强对这项应用的培训,使我们的队伍能够正确有效地使用微博,而不是开个微博敷衍了事。
2.开设相关的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案。可以将传统的专业结合网络技术开设一些新的专业,如网络新闻、网络营销等。同时,也可以在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适度增加关于网络应用、网页设计、技术编程等课程。使培养出来的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研究的人,成为网络技术上的多面手,以适应网络发展的需求。
3.各级的宣传、科研部门可以组建一支学历高、多学科背景扎实的宣传管理队伍,在网络实践中让他们成为拥有众多“粉丝”的明星,活跃于各大热点论坛,帮人们释疑解惑,取信于民(网民),以积极的方式引导网民们去认识一些社会现实问题。
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只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网络空间中去,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得以实现。
[2]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24/content_ 5648188.htm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67588.htm
[1][4]均引自CNNIC发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 201107/t20110719_22132.html.
Probe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Liu Lifeng,Taochengyu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Guangzhou 510230)
With the developing and popularizing of internet,the proportion of netizens is increasing obviously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s exposed to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To realiz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through Internet,the theory should be networked both in context and form.At the same time,a professional team on Internet publicity should be constructed.
A811
A
1004-342(2012)02-10-03
2012-01-10
刘立丰(1977-),男;陶成玉(1966-),男,均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社科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