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县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2012-03-31方秋平张小平周亦寄
方秋平 张小平 周亦寄
(1.江西省修水县蚕桑局 332400;2.修水县漫江乡蚕桑站 332433)
修水县蚕桑产业风风雨雨三十年,历经坎坷,在市场大潮中起伏发展,艰难前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茧丝绸市场的变化,修水县蚕桑产业逐渐出现劳动力紧张,桑园弃管弃养,蚕种任务难落实,蚕茧收购价格不稳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养蚕积极性下降,产业发展出现下滑局面。为此,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产业发展问题,成立综合调研组,到浙江、江苏和安徽省及江西省的乐安、抚州等地考察调研,深入乡镇、村、养蚕户和缫丝企业,对当前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笔者根据调研的情况即存在的弊端和可持续发展对策作以下整理。
1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1.1 蚕桑产业市场波动大,比较效益明显下降
丝绸是我国传统的外贸换汇商品,80%以上的生丝靠出口,蚕桑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际市场,历史上每一次国际市场的较大波动,都对蚕桑产业造成剧烈冲击。加之目前随着工业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养蚕比较效益下降。这是影响蚕桑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
1.2 机制体制不完善,短期行为普遍存在
一直以来,蚕桑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推动,虽然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但与现时代的市场经济无法接轨,特别是引导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市场这一“无形的手”的作用。茧丝企业由于未参与到基地培育工作中来,没有长远发展规划和全局观念,与蚕农是两张皮,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有赚就收,无赚就丢,不愿意去收购蚕茧。大部分蚕农对栽桑养蚕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小农思想,产业意识不强,赚钱就栽,赔钱就挖,茧贵就管,茧贱就荒。
1.3 基地分散,单位产出率较低
全县36个乡镇有31个乡镇栽桑养蚕,有的乡镇只有几十亩桑园也要配备主管领导和蚕桑技术人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相当部分农户养蚕规模小,养蚕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的比例低,还没有真正把蚕桑产业当成一项主导产业来抓,致使桑园管理比较粗放,比较效益低下。
1.4 技术服务体系薄弱,人才队伍管理不到位
全县养蚕农户达到3.8万户,点多面广,乡镇技术人员严重青黄不接,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偏低,技术水平缺乏,致使蚕桑技术培训、指导、管理、服务跟不上,加上村组、共育户、养蚕大户一整套科技服务体系没有建立健全,导致科技含量低,粗放经营现象突出。全县现有国干技术员22人,聘干技术员25人,集体技术员4人,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只有25人有专业技术职称,大部分都与乡镇捆在一起,大部分时间都在参与乡镇中心工作上,导致技术推广指导工作很难到位,影响养蚕效益的提高。
1.5 管理体制不顺,监管难以到位
目前的蚕桑管理体系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即产业分割,部门分段,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严重脱节。县蚕桑局与乡镇政府管栽桑、发种、养蚕,企业与合作社管收烘,工商、物价、技监部门管茧丝流通市场秩序,各部门之间难以协调一致,致使对产业的调控管理,特别是对收烘企业与合作社的日常监管不到位,蚕茧收购伤农的事件时有发生。据调查,全县现有收烘企业2家,收茧的蚕桑专业合作社10多个,但都很不规范,不按质论价,不搞仪评,致使蚕茧质量明显下降,一定程度挫伤了蚕农兴桑养蚕的积极性。
2 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2.1 坚持蚕桑产业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由于受制于国际市场,蚕桑产业呈波浪式发展。从修水县蚕桑产业发展过程来看,虽经历波折,但蚕桑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始终没有动摇,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全县上下应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始终把蚕桑产业作为修水县农村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来抓,坚持“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发展方针。依靠科技,依托项目,创新机制和充分发挥修水县蚕桑生产优势,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要效益,提升蚕桑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使蚕桑真正成为修水县的特色优势产业。
2.2 因地制宜,调整规划与布局
依据县内各乡镇人口、劳力、土地资源及蚕桑生产基础等情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调整规划布局,突出重点区域,在全县推选出12~15个重点乡镇作为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根据各乡镇情况制定好目标规划,大的乡镇桑园面积要达到5 000亩以上,一般的在3 000亩以上,全县要达到5万亩优质高产桑园。在布局规划上本着先易后难,在发展蚕桑基础比较好的乡镇先行实施,按照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的原则,重点发展基地乡、专业村和专业大户。专业村桑园面积要到500亩以上,专业大户桑园面积要达到30亩以上,全县计划培育100个专业村、1 000户示范大户。
2.3 大力实施强村大户战略
大力推进传统蚕桑向现代蚕桑转变,把实施强村大户作为今后一个时期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桑园围绕大户建,政策围绕大户扶,科技围绕大户推,协会围绕大户办,不断提高大户养种量在全县养种总量中的比重。采取典型示范抓样板,强村大户促全面的方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倾斜扶持。实行县抓大乡(镇)大村,乡(镇)抓大组大户的方式,倾斜扶持一批专业村、专业大户,抛荒弃管桑园要向大户流转,退耕还林、小额信贷、水利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建设资金等各类奖补资金向专业大村和专业大户集中。
2.4 逐步规范完善蚕桑专业合作社建设
从调查来看,蚕农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应依托小蚕专育公司、共育户和养蚕大户,加快蚕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与完善,提高蚕农的组织化程度,增加蚕农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达到供种、供药、管理、消毒、治病、售茧“六统一”,使合作社真正成为广大蚕农利益的代言人。合作社可与乡镇蚕桑站结合,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及理事长经民主推选产生,每个乡镇的蚕农户必须保证60%以上入社。“一村一品”、扶贫专项资金等应重点向专业合作社倾斜,主要用于科技推广和蚕桑合作社的建设。引导加工企业与蚕桑合作社签订蚕茧购销合同,对达到一定规模的蚕桑专业合作社符合条件的可赋予鲜茧收购权。
2.5 积极推广新设备、新技术、降本增效
把推广应用现代兴桑养蚕新设备、新技术作为当前蚕桑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下功夫提高科技兴桑养蚕水平。积极适应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幼妇居家的实际,大力推行多批次养蚕模式,大幅度降低劳动集中度和劳动强度。大力推广家庭烘茧箱、小蚕共育、大棚养蚕、省力化蚕台和方格蔟具等先进实用的设备和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养蚕的比较效益。当前应突出抓好家庭烘茧箱的推广与应用,促进蚕农由单纯喂养向初加工转变,由卖鲜茧向出售干茧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6 加大蚕桑产业的资金投入
建立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相结合的投入机制,一是政府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对蚕桑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资金,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农业综合开发、交通、电力等部门的项目应优先安排蚕桑基地项目区;二是设立蚕桑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各收烘茧站可按全年鲜茧收购量0.2元/kg标准提取,茧丝加工企业可按干茧接收价1%的比列提取;三是恢复提取蚕桑技术改进费,按每50kg鲜茧15元的标准提取,作为蚕桑技术推广经费;四是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应增加直接用于蚕农和龙头企业的贷款规模。
2.7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只有下大力气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保障蚕桑发展的技术力量。首先,各乡镇蚕桑技术人员要逐步参加农业大中专院校蚕桑专业或农学专业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其次是多深入实践,进村入户指导或参与技术承包;第三是参与蚕茧收烘,创新服务意识,逐步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
2.8 建立蚕桑一体化经营管理体制
产业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对蚕业的要求。只有实行农工贸一体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合作社+蚕农”模式运作,倡导“谁发展谁受益,谁扶持谁得利”原则,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以市场引导蚕桑生产和茧丝绸加工,通过产业化经营与蚕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相对紧密型共同体,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强、做大修水县蚕桑产业,创出省级乃至国家级茧丝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