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郑县发展生态茶业的实践和思考

2012-03-31王琦胡强

蚕桑茶叶通讯 2012年2期
关键词:茶业龙头企业茶园

王琦 胡强

(陕西省南郑县蚕茶果技术指导站 723100)

南郑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西南部,由于北依秦岭,南靠巴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封闭性盆地,工业化程度相对落后,没有大的污染源,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在汉江与嘉陵江的上游,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2001年,南郑县作为汉中市西南的一个生态大县,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试点。十年来,全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兴县”的发展思路,大力培育以农业、工业、旅游为主的生态产业。全县生态环境已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Ⅱ类建设标准,生态示范建设26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标准,2010年通过了省级验收和国家预命名。在全国生态示范县项目建设中,南郑的生态茶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县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

1 生态茶业发展成效

1.1 茶叶基地规模扩大,良种茶园比例增长2

2011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6 534hm,投产园4 068hm2,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 066hm2,总产量3 653t,总产值达4.31亿元。茶园总面积、投产园面积、总产量同2001年底相比分别增长82.6%、48.6%、94.1%,总产值增长 11 倍,无性系良种化比例由2001年的3.6%提高到23.8%。茶叶产值占农业种植业产值的百分比由2001年的15%提高到28%。茶农来自茶叶的纯收入由2001年的600元增加到现在的2 350元。茶园总面积、茶叶产量、产值均稳居汉中市前三位。

1.2 茶叶企业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全县有产茶镇17个,其中重点镇10个,产茶行政村175个,其中省级“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8个,种茶农户4.43万户,初步形成南海、红庙、碑坝、新集四个茶叶基地。拥有茶叶生产经营企业212个,其中加工企业156个,经营企业56个,注册资金超过500万元的4个,年加工能力3 500t以上。全县已通过无公害基地及产品认定认证240hm2,有机茶认定认证734hm2,有16家茶叶生产企业通过QS认证,年生产无公害、有机茶450t。

1.3 品牌效应显著提高,促进了茶业升级

自从“汉水银梭”茶产品1989年首次获得全国名茶称号以来,南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推介这一品牌,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进全县茶产业的升级发展。2007年、2008年筹备举办了两届茶叶节,组建成立了“茶艺表演队”,进行南郑茶文化、茶品牌的宣传与交流。2001年“汉水银梭”获得“中国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7年再次喜获第七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2008~2011年“汉水银梭”牌汉中仙毫连续4年参加北京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获得金奖。2010年、2011年组团参加了陕西第一、二届茶叶节。通过开展参加这些茶事活动,南郑茶叶的品牌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1.4 茶叶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提高

全县有县级茶业协会1个、县级茶叶技术推广机构1个,从事茶叶专业的技术人员20余人,取得市县级科技成果10余项,茶叶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引进国家级茶树优良品种平阳特早、龙井长叶等20多个,建立良种母本园50hm2,年繁育出圃良种茶苗6 000万株,成为西北较大的良种繁育基地;先后开发出“汉水银梭”、“黄云翠竹”、“汉水毛峰”、“南湖炒青”等高中档名优茶。密植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无性系良种栽培、繁育技术,无公害、绿色、有机茶栽培技术,现代茶园管理技术,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机械化修剪、采摘、耕作技术,名优茶加工技术,茶叶冷藏保鲜技术在全县推广应用,青茶(乌龙茶、铁观音)、红茶的研制开发已经起步。

1.5 茶叶标准化生产迈出坚实步伐

2006年成立了南郑县茶业协会,2008~2010年相继组建1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按照“协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制定了南郑县《汉水银梭茶加工技术规范》、对《汉水银梭茶标准》进行了修订,贯彻执行陕西省《汉中仙毫茶加工技术规程》、《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推广标准化建园,实现规范化生产。茶叶标准化生产在产茶乡镇、茶叶生产企业、种植大户普遍推广应用。茶叶的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 主要做法

2.1 加快生态茶叶基地建设,扩大基地规模

根据发展生态绿色茶业的要求,从茶树新品种引进、母本园基地建设、良种繁育、良种选育、良种基地开发等环节入手,建立了茶树良种苗圃基地34hm2,大力推进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统一建园标准,做到高起点、高标准建园,集约化生产,全部采用适宜县域环境的龙井长叶、平阳特早、翠峰、乌牛早等无性系良种茶苗,使茶树良种普及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生产生态有机茶叶建立高质量原料基地打下了基础。在发展良种基地的过程中做到三个坚持、二个重视,即坚持统一规划、坚持全面推行双条密植、坚持山地开发和大田开发相结合;重视改造老茶园,结合改植换种,增加良种比例;重视良种合理搭配,根据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良种。近四年来全县无性系良种化建设进展迅速,平均每年以334hm2的速度递增,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绝对数位居全市第一。

2.2 切实抓好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茶业

按照县政府的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坚持以“有标贯标,无标制标”和“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加大对茶叶综合标准的宣传、培训和达标工作力度,推动了全县绿色、有机茶园建设进程。在生产中,严格遵照国家行业标准无公害茶叶及有机茶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推行《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标准化生产技术。根据茶事管理活动,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对茶农进行集中培训,指导茶农进行无公害、有机茶园科学管理,建立茶园农事管理记录档案,完善质量可追溯体系,推行责任追究制,保障无公害、有机茶叶生产各环节的有序衔接。累计举办茶园管理、鲜叶采摘、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培训1 200多场次,培训茶农达到12万余人次,通过印发技术资料、办黑板报、开展咨询服务等形式,向大家传授无公害、有机茶生产管理技术,尤其是在茶园病虫害防治方面,严禁使用一切农药。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保证了无公害、有机茶生产管理技术的深入普及。

2.3 壮大龙头企业,规范茶厂建设

自2006年开始,南郑县每年安排财政扶持资金支持县内茶叶龙头企业进行标准化茶厂建设。结合全县实际出台了《南郑县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目标,出台了扶持政策,落实了推进措施,现已完成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15家,有16家茶厂获得QS认证。这些企业不仅改善了生产硬件设备,并建立与完善了茶叶加工技术规程,健全了质量管理制度和加工档案,实现了茶叶产品质量的全程控制。其中汉中绿娇子茶业有限公司、汉中市云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南郑县汉山茶业有限公司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汉中市政府认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开展标准化示范茶厂建设及优化改造,实施茶叶加工企业准入制度,淘汰了一批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企业,坚决取缔无证加工行为;通过扶持壮大重点龙头企业,促进企业走规模化发展之路,提高茶叶加工水平,茶叶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了大幅提高,有效地保证了全县茶叶安全生产和质量要求。

2.4 打造茶叶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南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叶品牌的打造、宣传工作,积极提升南郑茶叶的知名度,为抢占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多次组织全县重点茶叶企业参加省、市茶叶节和赛茶大会,海峡两岸特色农产品展览会、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等各种茶事活动,名优茶产品共获得各项奖项122个。从新茶上市起,各茶叶经营门店门头实行统一标志。在省内外开设直销、代销窗口16家,申请安排茶叶产品品牌在中央电视2套购物栏目播出,扩大了茶叶在全国的知名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5年),南郑县生态茶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目标,以质量安全为中心,强化标准化技术推广,大力实施绿色、有机战略,全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整合茶叶品牌,逐步实现种植规模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全面提升茶叶产业整体档次,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8 000hm2,全部建成高产密植生态茶园,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4 000hm2,茶叶总产量达到9 000t,实现茶叶综合产值36亿元。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5个,建成茶叶清洁化生产线4条,茶厂优化改造65个,在现有4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6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个,使市级龙头企业达到10个,省级龙头企业达到2个。同时,加快推进以茶园观光、度假休闲、茶文化展示、茶叶采制等为主的茶旅游开发使茶产业从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促进茶企增效、茶农增收、茶业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茶业龙头企业茶园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湄潭茶园
贵州茶业大事记
茶园观色
2016年湖南省新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