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机制下的指类句及其范畴化探究

2012-03-31李淑苹

关键词:范畴原型类别

李淑苹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认知机制下的指类句及其范畴化探究

李淑苹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50)

指类句是针对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特征、规律、现象做出描述性刻画的陈述句。目前的指类句研究集中在逻辑和语义方面,有关指类句认知方面的论述不多。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结合范畴化理论对指类句与经典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存在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

指类句;范畴化;经典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

一、前言

指类句(generic sentence),又称概称句 (周北海,2004),[1]是人们日常语言生活及思维过程中频繁使用的一类句子。关于该类句式的研究,语义学家、哲学家以及逻辑学家均做出了相关论述,并逐步成为逻辑学、认知语言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指类句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Krifka(1987)[2]在逻辑和哲学领域对指类句进行了区分,出现了I-generic sentences与D-generic sentences;Mc Cathy(1980)在该领域引入了划界说;Declerck(1991)推出了相关限制理论;而Raymond Reiter(1980)提出了缺省推理。在认知语言学领域,Carlson (1980)[3]和 Cohen (1999)[4]对指类句的形式语义给予了有益论述,前者不仅提出了光杆名词的两种解读,而且总结出规则说与归纳说;后者通过概率的方法对指类句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概率大于50%的相关解读。在认知心理学领域,Susan Gelman & Paul Bloom (2007)[2](P24-25)、Andrei Cimpian &Ellen Markman(2008)以及Leslie(2007)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儿童可以凭借语境和语义上的相关线索识别指类句,从而证明指类句的固有特征性。

国内的相关研究稍晚于国外的同行学者,在跨界领域——哲学与逻辑学研究范畴内,周北海(2004,2008)以及张立英 (2005,2006,2007,2009)对指类句(即,概称句)进行了逻辑推理方面的探讨。周北海于2004年通过条件句逻辑与模态逻辑的研究,将概称句的概念及内涵加以诠释[1](P20-29);并在2008年,结合概称句推理、亚里斯多德三段论以及涵义语义进行词项逻辑推理,提出了概称句三段论推理系统GAG和Gaa;[5]张立英在2005年的研究中表示概称句需要通过引入前提集的排序才能真正得以刻画。关于前提集的排序,作者引入了具体概称句优先和概称句优先原则;[6]于2006年,从逻辑学视角出发,将概称句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得出概称句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容忍例外、真值、内涵性、真值判断主要限制于主项以及真值判断参照主体和语境的特点;[7]在2007年,通过比较分析亚里尔·科恩及双正常语义,对概称句推理指明一个新的研究方向;[8]并于2009年表示若要对概称句进行深入刻画,需要引入前提集排序,并进行演绎方式和归纳方式的推理。[9]

在语言学界,吴亚军、王晓霞 (2003)[2](P32-33)对指类句做出了简单的说明;徐盛桓(2010)[10]对指类句的内涵、指类句与反例以及指类句的语用功能做出了详实的论述;与此同时,徐盛桓(2010)[11]针对指类句及其反例进行了深入探讨;吴炳章(2010)[12]从指类句的指称特征入手,讨论了指类功能的实现机制,同时强调容忍例外这一特殊现象;廖巧云(2010)[13]通过对指类句与悖论的研究,提出指类句与悖论是异质同构现象,并说明悖论的矛盾与指类句中存在反例、容忍反例是人类自身思维和矛盾性的体现;何婧、雷卿(2011)[14]从认知语言学出发,结合范畴化理论对指类句及其反例进行分析,对指类句所蕴含的思维机制进行了探讨。

鉴于上述所能接触到的文献资料来看,针对指类句的研究比较广泛,涉及多门学科,国外研究从逻辑与哲学领域出发,进而引入到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范畴当中;而国内的研究亦从逻辑推理出发,进而步入语言界。由此可见,指类句的起步探源与思维机制、分类、范畴等话题密不可分,所有的关注均围绕一个“类”字展开,本文试图通过指类句与范畴化的比较,以认知结构为理论框架,探讨范畴化理论中的经典理论、原型理论与指类句之间的殊与同。

二、指类句及范畴化概述

应该指出的是,指类句与范畴化分属两种不同的概念范畴,其表现形式也各有特点。这里将指类句与范畴化进行比较研究在于,两者的划界焦点都在于“类”,而且在某些日常语言表现中又产生一定的交集。换言之,指类句的研究可以从范畴化的原型理论与经典理论中得到一些启示,是对指类句进行深层次解读的另一契入点。

(一)指类句的界定

指类句是一种体现常规现象的句子,它通过精炼、简洁、有力的内容,刻画人们对主客观世界事物分类及分层情况的大致认识,而这种认识已经成为人们对某一类事物认知的结果。Carlson(1989)[15]对指类句进行了三个维度的解读:其一,指类句能够表达一种常规现象;其二,指类句具有真值性;其三,指类句没有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Carson的解释分别从概念、认识以及语言角度对该类句子做出了有效的说明。

从中不难看出,仅从语言学角度去研究指类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指类句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典型的标记语为读者、听者或者研究者提供切入点。例如:

a.鸡会生蛋。

b.所有的人都走了,只有小王还在学习。

这两句话,从语言结构形式上分析,并无惯常关系,a为四字短句,b为两个简单句的串联;再从语言的语义形式上分析,a有个隐含的“都”,而b有个显性“都”字之外,再无其他关联,如果指类句的语言特点仅从“都”字上进行判断,势必会出现“以偏概全”,难以解释之嫌。

再从真值性上进行判断,这个真值是相对于一定的语用需要,为指明一类事物的某一特征而做出的特设判断。[10](P83-85)例如:

a.人会死。

b.Dogs bark.

a表述的是一个常规惯例,无论这个个体是中国人、外国人、老人、年轻人、古人、现代人还是处于襁褓之中的婴儿都会出现句中描述的结果。这里面的人不是具体单个的人,而是适合于属性“死”这个特殊事件谓项的一类“人”的集合体。而谓项中的“死”也是针对特定的事件范畴所给出的典型性。而b中所呈现的事件可以理解为主项(狗)在特定的语用需要中(即,正常的日常生活中),因为具有bark这一典型属性,所以就出现了b中所给出的S(主项)P(谓项)条件判断,即,主项S(S1…Sn)中的任意对象是满足谓项性质P的集合体。当然,P中也包含了P1…Pn多类情况,不排除会有例外情况的出现,即,指类句中的反例现象,该话题不在本次讨论范围之内。

由此看来,指类句[2]∶63是建立在“类”的划分基础之上的句子,并概括一类对象的全体或者某一部分所具有的某种特定规律、属性、特征和事件。鉴于指类句是相对于一定的特设语用需要而产生的特殊句型,因此在其家族中诞生了“规律性指类句”、“临时性指类句”以及“隐性指类句”三类;从语言特点上理解,具有:S动P、S有P、S会P以及S是P的普适性特征。

(二)范畴化的分类

徐盛桓(2010)[11]∶48-49表示指类句的分类基础是分类。同时说明,自然界本无分类,只是人类根据自己的思维机制,在长期认识在于使自身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形成系统化、条理化与类属化,旨在对事物进行有机的归类和分类处理。根据王演(2007)[16]的定义:范畴化是以体验为基础,以主客观互动为出发点,从而对外界事物进行主观概括以及类别划分的思维活动过程,该过程的认识结果是将芜杂的主客观世界给予一定的结构,并使之从无序转为有序的理性活动。在上述定义中均揭示出范畴化的一个特点,即主体(人)对客体(世界)的思维辨析及归类的认知过程。由此看出,范畴化是人类高层次的认知活动,通过大脑运用符号系统将混杂一片的主客观世界存在的数亿种符号进行整合——分化——亚整合——亚分化……的信息过程。鉴于范畴化的独特性,在人类认知活动中产生了两个主要的范畴化分类方式,即,经典范畴化理论与原型范畴化理论。

经典范畴化理论是由亚里斯多德理论发展起来的以充分必要条件为分类基础的范畴化观念。[2](P92)该理论指出某个认识对象是否属于某个范畴,关键在于这个对象是否满足这个范畴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若满足充要条件,概念就成立,而概念映射的主体就属于这个范畴。换言之,经典范畴理论的特征只有两种情况:一,属于该范畴;二,不属于该范畴。由此可见,经典范畴化的前提条件是通过一定的充要条件共同界定后,使某个范畴的边界具有清晰及明确的特征,与此同时,范畴内的成员具有相等的低位。例如:

牛和马。

根据汉典的解释:牛[17]属于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马[18]属于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按照属性来划分,牛和马均属于一个范畴,即,哺乳动物;如果对这两种哺乳动物进行经典划分,必须找到一个充要条件,即,这个条件具有唯一性,仅能且只能满足这两类中的一个。试比较牛和马,发现两类动物具有太多的相似属性,例如:四肢、力量大、有毛、尾巴等等。在汉典的解释中有一项是非常独特的,即,牛的头上长一对角。据此,两个个体之间就产生了互异性,从而通过“角”将牛和马分属为不同的类别。当然马这个范畴概念亦可根据若干个充要条件划分出由若干小类组成的下位级类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典范畴化的划分必须根据适度的二分原则进行,否则过多的亚属类会给人们的认知世界造成困扰。

针对经典范畴理论的细腻,Rosch根据 Wittgenstein研究中的“家族相似性理论”,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18]Rosch认为范畴是通过概念上显现的原型进行定位,范畴以原型为中心进行建构。当人们谈论一个范畴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该范畴中的原型成员,即,具有典型显现特征的成员。比如:谈及自然界的“飞”,人们想到的范畴是“鸟”;谈及“打鸣”,人们会联想到“鸡”。由此可见,原型范畴理论中的范畴并非对事物进行随意划分,而是根据事物认知范畴中突显的原型为基点进行参照,由此会给该类划分带来重叠或者相互渗透的结果。换言之,某个对象A出现在范畴(ψ)中的同时也会出现在范畴(Φ)中。这与经典范畴理论中的唯一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通过对指类句内涵、范畴化分类及下属的经典范畴理论以及原型范畴理论的解读后,可以看出,指类句的“类”强调一类对象的全体或者一部分在一定的语用条件下具有的某种规律或者特点;经典范畴化理论强调类别中的唯一性和排他性;而原型范畴理论则侧重通过典型成员的属性来定义一个大致的类别。那么,这三种概念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具有相似性还是差异性。接下来,第三小节将对两种范畴理论下的指类句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一些启示。

三、从范畴化论述指类句

鉴于指类句与经典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都是建构在人们对外界事物认知的分层分级上进行的思维活动。本部分将通过指类句与经典范畴理论,以及指类句与原型范畴理论的分析研究,探讨两种范畴理论在指类思维下的分歧与归一。

(一)经典范畴化研究

经典范畴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类别的同一性以及对外的排他性,即,对某个对象A而言,如果A属于(ψ),就不可能在隶属于(Φ),(ψ)≠ (Φ)。这种范畴的分类强调出类别的划分具有客观性,且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例如:

a.恐龙灭亡。

b.鱼在水里游。

c.地球绕着太阳转。

之前讨论过经典范畴理论的特征是由客观的充分必要条件来共同界定的。那么a中的谓项属于“灭亡”这个客观属性。这个指类句中的大前提是“恐龙灭亡”(属于人们普遍接受的说法),小前提可以假设为恐龙类的细分,包括:剑龙、双冠龙、盘足龙、巨齿龙、鱼龙等等(这些恐龙分类也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结论为:剑龙、双冠龙、盘足龙、巨齿龙、鱼龙等等灭亡(通常是无矛盾,同大前提也无矛盾)。众所周知,在划分恐龙的类别时,灭亡本已成为其最为独特的类别特征。在此例中,经典范畴与指类句形成了相似性。

同理,b中的大前提是“鱼在水里游”(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说法),小前提中的鱼可以被理解为鲤鱼、鲢鱼、鳝鱼、龙鱼等等(也是人们普遍接受的知识),结论为:鲤鱼、鲢鱼、鳝鱼、龙鱼以及其它鱼均在水里游(该结论通常是无矛盾,同大前提也不会产生悖论);那么c中的情况不会因为地球是从太空中看,还是从某个星球上观测而改变了这一典型的自然规律。显然在这类指类句中无例外或者其它情况的出现,即经典范畴所强调的排他性的兑现。

那么经典范畴理论与此类指类句之间可以暂时性的等同为一,然而,这类指类句在人们的日常语言生活中仅出现在一些科普文献当中,不能涵盖一切。在这类特殊“说法”的句式中均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方式,从而保证了类别中的同一性。

(二)原型范畴化研究

接下来,我们将对原型理论下的指类句进行探讨。由于人们对事物的划分不能过于细腻,人类在思维机制上形成了原型思维,人们在界定某种类别时,是从属性的综合性去划分,并非从客观特征的充要条件入手。这种自下而上的分类过程中会产生范畴边界不明晰,范畴划分的差异性等现象。换言之,这样的划分会出现类别中的反例,即,指类句中的“以偏概全”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原型范畴理论进行自下而上的“向心分类”或者“离心分类”时是为了便于人们的认知过程,避免分类过多造成的生活或者认知困扰。而指类句出现“以偏概全”这种特例的划分过程是根据具体的语用需要,对某个类进行某一特征的刻画。例如:

a.人会走路。

b.鸡司晨。

c.南方人爱吃米饭。

上述三例中,如果不进行具体推理,大部分人都已经接受了这样的说法,因为这些表述的存在是以常见的惯例这一语用需求为前提的。如a所表述的“人会走路”,按照人们的常规思维模式,人都具有这一特征。也就是说主项中的人对于走路这个谓项而言是满足这种属性的,然而细细推敲下不难发现,这个大前提是没有任何异议,可是小前提中的人可分为正常的会走路的人、有残障的人、1周岁前的婴儿等等(关于这样的划分也属于正常现象),结论为:有残障的人以及1周岁前的婴儿会走路(同常识有矛盾,同大前提也有悖);再如b中的大前提为“鸡司晨”(从古至今人们普遍接受的说法),小前提中的鸡分为成年鸡、雏鸡、公鸡、母鸡(常见的划分),结论为:母鸡会打鸣(显然这样的结论与常识不符)。

原型范畴理论在进行认知划分时所产生的属性特征并非抽象的,与物质世界有直接联系,这些被划定好的类别可以是实体的、有形的、互动的。而这些属性都是基于后天进行建构的。换个角度来理解就是原型范畴划分下的类别具有可再分性。比如在最后的三个例子中,人们可以根据范畴之间成员的某种相似性再进行归类。在这中划分中范畴内的成员之间共享的属性较多,但不能等同于属性一样。这种“以偏概全”的指类句多出现在人文著述和百家启蒙教材当中,这些是人们根据原型样本,成员相似性对主客观世界进行的划界。亦可见,原型范畴理论与兼容“反例”的指类句有着相似性。

四、结语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出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进行主观认知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知识和规约,这些知识、规约通过人们思维机制的推理与归纳形成了分类。在分类分层的基础上,人们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模糊的各种符号形成了明确的界定和归类。无论是经典范畴理论还是原型范畴理论分别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方法对特征相同或者特征相似的样本进行归类或者排除。人们在运用这两种相互补益的范畴理论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过程进行不断地系统化、条理化、类别化等。而这些在一个个较大符号集下的子符号集通过一次次的分类在人们思维机制中得以刻画和模式化,并反映在人们业已形成的常规表述当中,继而成为人们进行日常交流与交际的媒介。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范畴化中的经典范畴还是原型范畴,或者指类句的包容反例类别还是唯一性类别在对事物的准确度划分与把握上均无法实现概率的100%。每种分类方式都在体现某一特定类别的最重要特征。从这个角度上看,指类句、经典范畴理论以及原型范畴理论均存在各自的利弊,但与此同时相互间又在进行必要的、有效地分类补充,从而为人们的认知模式提供了更多的策略,为我们世界的分类呈现出五彩缤纷。

[1]周北海.概称句本质与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20.

[2]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开封:河南大学,2011.

[3]Carlson,N.Reference to Kinds in English[M].New York∶Garland.1980

[4]Cohen,A.Think Generic!The Meaning and Use of Generic Sentences[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5]周北海.涵义语义与关于概称句推理的词项逻辑[J].逻辑学研究,2008(1):38-49.

[6]张立英.一种类型的概称与推理[J].哲学动态,2005(S):6-11.

[7]张立英.概称句的语义解释及形式化比较研究[J].哲学动态,2006(8):21-26.

[8]张立英.用概率方法解释概称句——亚里尔·科恩的概称句语义研究[J].哲学动态,2007(12):61-64.

[9]张立英.概称句推理与排序[J].逻辑学研究,2009(2):53-64.

[10]徐盛桓.指类句研究的认知——语用意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2):83-91.

[11]徐盛桓.似是而非和习非成是——谈指类句及其反例[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1):47-51.

[12]吴炳章.指类句的指类功能实现机制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2)∶92-96.

[13]廖巧云.指类句与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424-430。

[14]何婧,雷卿.指类句范畴化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11(2):110-113.

[15]Carlson,G.On the Semantic Composition of English Generic Sentences[A].G.Chierchia,B.Partee &R.Turner(eds).Properties,Types and Meaning[C].Dordrecht∶ Kluwer,1989(2):167-92.

[16]http∶//www.zdic.net/zd/zi/ZdicE7Zdic89Zdic9B.htm

[17]http∶//www.zdic.net/zd/zi/ZdicE9ZdicA9ZdicAC.htm

[18]Rosch,E.&B.Lloyd.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M].Hillsdale,NJ∶ Erlbaum Associates,1976.

[责任编辑 刘范弟]

On Generic Sentence and Categorization in Terms of Cognitive Structures

LIShu-ping
(GuangdongWomen’sPolytechnic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511450,China)

Generic sentences are the simple statements that generalize or represent certain regularity,feature,or attributes of a kind of things.The current relevant studies focus more on logics and semantics,seldom referring to the field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present research concentrates on the discussion between generic sentences,prototype theory and classical theory in terms of cognitive structures.

generic sentences;categorization;classical theory of catergorization;prototype theory

H030

A

1672-934X(2012)03-0125-05

2012-04-11

李淑苹(1981- ),女,河南孟津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范畴原型类别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包裹的一切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壮字喃字同形字的三种类别及简要分析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服务类别
原型理论分析“门”
多类别复合资源的空间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