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语与谓语的语篇功能研究
2012-03-31邓正君朱长波
邓正君,朱长波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3)
定语与谓语的语篇功能研究
邓正君,朱长波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3)
从语篇的角度研究定语和谓语的功能,对语言事实的考察和分析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功能对立:定语是个语篇自足的位置,处在这个位置的语义成分不直接推动语篇的发展,而是充当后景,为下文的发展作铺垫或提供暗示;谓语是一个语篇非自足的位置,处在这个位置的语义成分直接推动语篇朝着与自身紧密相关的方向发展,其作用是充当前景。定、谓语语篇功能对立规律是语篇组织的一个重要规律,对人们认识语篇有着重要意义。
定语;谓语;语篇自足;语篇非自足;前景;后景
一、引言
语言因为交际的目的而存在,语言的结构也是在交际使用中磨合成形的,这是功能主义的基本理念。因而弄清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揭示功能如何影响语法结构也就成了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目标。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功能语言学对于指称形式与其内容、语篇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较多(屈承熙2006;Xu Yulong 1995;Chen 1986;Brown & Yule 1983),但对基本句法范畴语篇功能的研究则较少涉及。本文试图打破句子与语篇之间的界限,在语篇的范围内考察定语和谓语这对句法范畴的功能。
二、问题的提出
正如 Thompson(1996:28)所指出的那样,如果要考察某一语言形式的使用情况(即它的功能),必须考虑到“选择”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有些语义成分既可以实现为定语也可以实现为谓语,体现为一种选择关系。
(1)a.冷峰拿着电报回到自己位于三楼的办公室。(波浪线表示定语,直线表示谓语)
a1.冷峰拿着电报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位于三楼。
(2)a.人群中走来一个身穿棕褐色的雨衣的金发青年。
a1.人群中走来一个金发青年,他身穿棕褐色的雨衣。
上面两例均包含两种表达,划线部分在前后两种表达中分别充当定语和谓语。在没有更多语境和上下文的情况下,两种表达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但是一进入语篇,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往往只有其中一种切合语篇的需要。
(3)a.冷峰拿着电报回到自己位于三楼的办公室,一推门,一盆精致的插花赫然摆 在他的办公桌上,这无疑是温柔的杰作。(李李《隐形追踪》)
?a’.①冷峰拿着电报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位于三楼,一推门,一盆精致的插花赫然摆在他的办公桌上,这无疑是温柔的杰作。
(4)a.就在这一刹那,记者群中一个身穿棕褐色雨衣的金发青年,蓦地拔出左轮手枪,对着里根“砰砰”连射两枪。白宫的特工人员和现场警察向枪响的地方扑去。(闰值《美国总统保卫史》)
?a’.就在这一刹那,记者群中一个金发青年,身穿棕褐色雨衣,蓦地拔出左轮手枪,对着里根“砰砰”连射两枪。白宫的特工人员和现场警察向枪响的地方扑去。
比较两例中a和a’可以发现,前者的可接受度更高,是更加自然、地道的表达。那么句法位置的差异何以会造成语篇连贯度的差异呢?这必然与定、谓语的语篇功能差异有关。
三、语篇自足与语篇非自足的对立
事实上,3a’与4a’之所以语感接受度低,是因为划线部分之后的成分与其语义上不匹配。例(3)包含一连串紧密发生的动作“回到办公室”、“推门”和一个没有出现但可推知的动作“发现”,这几个动作构成一个紧密的事件链,共同充当谓语。a’将“位于三楼”实现为谓语,就等于在这个动作链中插入一个没有任何动作意义的语义成分。这样一来,概念之间的疏密关系与语符之间的距离就出现不匹配,而汉语是非常注重关系象似的语言(参见Tai 1985,沈家煊1999)。对一个语符串而言,当语符之间的距离与其概念意义之间的疏密相互匹配时,其语感接受度才是最高的。a’违背了这一原则,自然造成表达的不流畅,而a把这个语义成分实现为定语恰好可以克服这些问题。例(4)可做类似分析。
上面的分析事实上包含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即没有紧密关联的语义成分不能同时出现在谓语的位置,②而关联紧密的语义成分则必须同时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下面5a’语感接受度很低,原因就在于定语“看了看我”与谓语“什么都没说就走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语义关联,是连续发生的动作。“看了看我”的恰当位置是谓语,与“什么都没说就走了”一前一后一起充当谓语(如5a)。6a’的语感接受度低,原因在于充当定语的“脸长得像驴子脸”与后面的两个谓语成分在句法层次上被割开,③而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语义关联,“脸”、“左眼”、“嘴唇”处在同一个语义场,都属于人的外观的一部分。“脸长得像驴子脸”的恰当位置也是在谓语的位置(如6a)。
(5)a.老王看了看我,什么都没说就走了。
?a’.看了看我的老王什么都没说就走了。
(6)a.老陈脸长得像驴子脸,左眼下面有块伤疤,嘴唇上略有几根胡须。
?a’.脸长得像驴子脸的老陈左眼下面有块伤疤,嘴唇上略有几根胡须。
通过对大量语料的观察,我们发现,在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中,定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联是很小的,而谓语成分之间的语义关联必须是紧密的。上面所举的例子对此已有所说明。
由此可以得出另一个更有价值的规律,即定语是一个语篇自足的位置,而谓语是个语篇非自足的位置。之所以说定语是语篇自足的,是因为既然定语与谓语之间语义关联小,那就意味着一个语义成分如果实现为定语,后文可以而且必须没有语义上紧密相关的谓语出现;也就是说,这个语义成分可以没有而且也不能有与之紧密相关的后文。
下面我们来证明谓语是个语篇非自足的位置。观察下面的实例。
(7)?a’.这怪物头像公鸡。
a.这怪物头像公鸡,顶着个大大的红冠子;脖子又长又细,像条蛇;身体粗大,黑色的羽毛根根竖立……。(《晚安故事》,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a1.这只头像公鸡的怪物厉害极了,它只要看到谁,就能用目光杀死他。
(8)?a’给孩子们读金波先生的三篇《夏天的童话》,就像把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将孩子们的视线牢牢地吸引住。看,青蛙穿着绿衣服红背心站在荷叶上,绿树林里长满了鲜花和白蘑菇,夜空中飞翔着浅绿色、桔红色、淡蓝色、金黄色的萤火虫。
a.给孩子们读金波先生的三篇《夏天的童话》,就像把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将孩子们的视线牢牢地吸引住。看,荷叶上站着穿绿衣服红背心的青蛙,长满鲜花和白蘑菇的绿树林,夜空中飞翔着的浅绿色、桔红色、淡蓝色、金黄色的萤火虫。(《幼儿故事大王》解说词,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7a’中,“头像公鸡”处在谓语的位置时,给人一种话未说完的感觉,读者会追问“怪物”其它方面的身体特征情况,比如“眼睛长什么样?”、“身高多少?”之类的问题。另外,“头像公鸡”之后还不能带常规重音,这也说明它是不自足的,需要进行如(7a)的补足之后才显得完整。但是当我们把它们放入定语位置(如7a1)时,这个语义成分马上由不自足变成了自足,此时,人们不会再追问类似的问题。
再看例(8)。比较8a.’与8a可以发现,当“穿着绿衣服红背心站在荷叶上”实现为谓语的时候,读者会追问“青蛙穿着绿衣服红背心站在荷叶上要干嘛?”,也就是要有相关的下文,但是实现为定语时,读者则不会追问这个问题。
四、前景功能与后景功能的对立
前景与后景是篇章分析中经常使用的一组概念。屈承熹(2006:171)认为,“前景材料推动叙述进行,处于事件线索当中,它倾向于以时间为序;而后景材料通常并不推动叙述的进行,也不处于事件线索中,其语序不必按时间排列”。虽然屈文也曾指出他的定义包含“事件”和“情景”,但这个表述主要还是针对叙事语篇而言的。我们认为,前景与后景可以这样来看待:任何一个语篇单位都不可避免地要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组织,比如,叙述体以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为逻辑,说明介绍文体以空间顺序为逻辑,议论文体以因果关系为逻辑等。处在这个逻辑关系中的语篇成分就是前景成分,直接推动语篇朝着与自身紧密关联的方向发展,而不处在这个逻辑关系中的语篇成分则是后景成分,后景成分不直接推动语篇的发展,只是为下文作铺垫或提供暗示。
从这个认识出发,我们发现:定语不仅是一个语篇自足的位置,而且与后景功能之间也存在着关联;谓语不仅是个语篇非自足的位置,而且与前景功能之间存在着关联。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加以阐明。
(9)那天,一辆草绿色的解放牌卡车悄无声息地滑至淮海别墅顾而已家门……车停稳后,只见跳下一群身着去掉了领章、帽徽的空军服装的人。他们一进屋,就把守好每扇门窗,拉好窗帘。
(9)属于叙述体,语篇的推进是以时间为逻辑的。处在谓语位置的一连串动词“滑”“停”“跳”“进”“把守”“拉”是在短瞬间内相继发生的动作,它们处在一个紧密的事件链上,前一个推动后一个的出现。根据我们前面的定义,这正是谓语前景功能的体现。而处在定语位置的语篇成分“草绿色”、“解放牌”受时间因素的影响很小,“身着去掉了领章、帽徽的空军服装”不具有瞬间性,都不在这个事件序列上,后文也没有与之直接相关的谓语成分,它们都是篇章自足的,不直接推动语篇的发展。这正是定语后景功能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草绿色”、“解放牌”、“身着去掉了领章、帽徽的空军服装”虽然不直接推动语篇的进行,但对于情节的发展有某种暗示功能,从这些字眼,读者容易想到下面要进行的是一场武力行动。再看篇首的(4)“身穿棕褐色雨衣”处在定语位置,后文没有紧密相关的描述,可见是篇章自足的。这个语义成分虽然不直接推动语篇的发展,但对后文的刺杀事件有某种暗示作用:“身穿棕褐色雨衣”便于藏枪。另外,整个定语还起到了延缓主角的出场的作用,增加读者对其行为的心理期待。如果将整个定语砍掉,对文章的内容并无大碍,但表达效果却要差一些。
以上两例都是叙述体裁,下面再看看其它体裁的语料。
(10)三国时,曹操有个重要的谋士叫郭嘉,他从小就很有抱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豪杰竞相招兵买马,郭嘉就去投奔袁绍了。
(11)在十三陵景区最先看到的建筑是一座五门六柱的高大汉白玉石牌坊,向前是陵城正门大红门。大红门内是一条通往长陵的神道,沿途依次有碑亭、华表、石象生、棂星门……。
(12)a.故乡里那些房屋,那些街道至今还印在我的脑子里。我还记得我每天到学堂去总要走过的木匠老陈的铺子。木匠老陈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脸长得像驴子脸,左眼下面有块伤疤,嘴唇上略有几根胡须。大家都说他的相貌丑,但是同时人人称赞他的脾气好。(《木匠老陈》,巴金)
?a’.故乡里那些房屋,那些街道至今还印在我的脑子里。我还记得我每天到学堂去总要走过的木匠老陈的铺子。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的老陈,脸长得像驴子脸,左眼下面有块伤疤,嘴唇上略有几根胡须。大家都说他的相貌丑,但是同时人人称赞他的脾气好。
例(10)属于人物介绍,“重要”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作者其意不在就此直接展开,后文所讲内容都与“重要”没有紧密的语义关系。这个词语的使用更多地是想引起读者往下看的兴趣,其功能是间接推动语篇的进行。例(11)属于景区介绍,“五门六柱的高大汉白玉石”置于定语的位置,是因为作者不想在此对这座牌坊进行全方面的介绍,之所以使用这些词语也是为了引起游客的兴趣,作者当前要做的是对整个景区的介绍。
例(12a)中,“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必须实现为谓语,原因有二。其一,它与后面关于老陈的表述在语义上有较强的关联性;其二,也是最主要的,“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如果实现为定语会带有某种暗示功能,即暗示读者后文会出现与这个特征不太一致的描写。因此,当12a’将这个信息实现为定语时,反而显得不太自然。这个例子说明,定语确实具有某种暗示和间接推动语篇发展的功能。
五、结语
本研究表明,定语、谓语不只是单纯的句法范畴,它们还是语篇范畴,各自承载着不同的语篇功能:定语是个语篇自足的位置,处在这个位置的语义成分不直接推动语篇的发展,而是充当后景,为下文的发展埋下伏笔;谓语是一个语篇非自足的位置,处在这个位置的语义成分直接推动语篇朝着与自身紧密相关的方向发展,其功能是充当前景。本文的研究还表明,定、谓语的句法实现不仅受制于“句内”因素,同时还受到“句外”因素的影响,这也为句法范畴研究增添了新的视角。
[注释]
①为了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例子中用a和a1表示自然的语言,?a’和a’表示非自然不妥当的语言表达。
②在本文中,凡是有时间相继、空间相邻和逻辑相关等关系的就理解为有直接关系。
③本文用谓语来指称整个谓语部分,而用谓语成分来指称构成谓语的多个平列结构中的一个或多个成员。
[1]Brown,Gillian﹠ George Yule.1983.Discourse 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Chen,Ping.1986.Referent Introducing and Tracking in Chinese Narrative.Los Angeles:UCLA.
[3]Halliday,M.A.K.1967.Note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Part 2.Journal of Linguistics 3,199-244.
[4]Thompson.1996.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Arnold.
[5]Tai,James H-Y.1985.Temporal sequence and Chinese word order.In Haiman J.ed,.Iconicity in syntax.Amsterdam:John Benjamins.49-72.
[6]Xu Yulong.1995.Resolving Third-person Anaphora in Chinese Text:Toward a Functional-pragmatic Mode.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7]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J].中国语文,1987(2):81-89.
[8]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9]屈承熙.汉语语篇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10]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刘范弟]
On the Textual Function of the Attribute and the Predicate
DENGZheng-ju,ZHUChang-bo
(EnglishTeachingDepartmentforNon-majors,ChangshaCollege,Changsha410003,China)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extual functions of the attribute and the predicate,and based on study of abundant linguistic facts,it proves that the attribute and the predicate are opposed to each other in terms of their textual functions.The attribute,being textually self-reliable,does not push the text forward directly,though it does act as a hint or suspense.The predicate,being self-unreliable,pushes the text forward in a direction semantically closely related to it.Being self-reliable defines the attribute as the background,just as being self-unreliable defines the predicate as the foreground.The opposition of textual functions between the attribute and the predicate is an important law by which a text develops itself.The discovery of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gnition of text organization.
attribute;predicate;self-reliable textual unit;self-unreliable textual unit;background;foreground
H146
A
1672-934X(2012)03-0121-04
2012-04-23
邓正君(1978-),湖南邵阳人,硕士,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