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诗歌论纲
2012-03-31毛翰
毛 翰
(华侨大学 文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多媒体诗歌论纲
毛 翰
(华侨大学 文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多媒体诗歌,就是借助多种媒体的参与,以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诗歌。它以诗歌的文字或朗诵表达为主,以视觉和听觉媒体的参与为辅。多媒体诗歌古已有之。电脑及互联网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崭新的存在和传播方式。借助多媒体,诗歌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将会极大地改观,诗歌的魅力和影响将会得到极大的释放。
多媒体;多媒体诗歌;配画;配乐
一、什么是多媒体诗歌
“多媒体”一词源自英文 multimedia,由 multi(多种)和media(媒体)①两个词根组成。顾名思义,多媒体即多种媒体的组合,包括文字、语言、图形、图画、动画、影像、音乐、拟音等,是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黑格尔所谓“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至于嗅觉、触觉和味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②可能说得绝对了一点,但也大致不差。在人的五官感觉中,参与审美和艺术欣赏的,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也是多媒体表现和传递所常用的。
多媒体诗歌,就是借助多种媒体(图形、图画、动画、影像、音乐、拟音等)的参与,以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诗歌。它以诗歌的文字或朗诵表达为主,以视觉媒体(图形、图画、动画、影像等)和听觉媒体(音乐、拟声等)的参与为辅。
诗的文字,配以图画,所谓图文并茂,即是一种简单的多媒体诗。诗的朗诵,配以图画,所谓有声有色,即是一种简单的多媒体诗。诗的朗诵,配以音乐,配乐诗朗诵,即是一种简单的多媒体诗。诗的文字,配以音乐,配乐诗字幕,也是一种简单的多媒体诗。
今天的多媒体诗,往往就是“音画诗”,其诗、音、画三者同时出场。“诗”包括无声的诗文字和有声的诗朗诵,“音”包括音乐及拟声等,“画”包括图形、图画、动画、影像等。由这诗、音、画三大项之中若干小项的不同组合,就形成多媒体诗歌的各种类型和风格。
一件多媒体诗歌作品的演播,往往随着一首诗的朗诵或字幕呈现,一支精心选配的情调与之相谐的音乐同步播放,一组随着诗境变换的画面交替映出。
为诗谱曲,让诗与音乐联姻,以歌唱的方式表达,这当然也是一种多媒体诗歌。这是由文学和音乐做双重表达的多媒体诗歌。这种多媒体诗歌就是歌曲,它在中国古已有之,正因为古已有之,它的多媒体性质反而容易被忽略。
歌曲与配乐诗朗诵的区别在于:在配乐诗朗诵那里,音乐是作为映衬,作为背景出现的,诗与音乐仍然是分离的,二者的关系是叠加;在歌曲那里,音乐已不再是背景,音乐与诗(歌词)已经浑然一体,二者的关系是化合。
今天的多媒体诗歌,一般说来,就是运用诉诸视觉和听觉的两类媒体去参与表现和传播的诗,就是音像诗歌。视听之外,诉诸嗅觉、味觉、触觉的媒体,是不大容易参与的。如果一定要说在多媒体诗歌的欣赏中,你有了嗅觉、味觉、触觉的感动,如“异香扑鼻”“甜入心扉”“寒风刺骨”,那只能是由视觉、听觉转达而来的所谓“联觉”“通感”,而不大可能是多媒体诗歌直接提供给你的嗅觉、味觉或触觉的感受。
大概只有一种情形下,触觉可以参与诗歌多媒体,那就是多媒体的盲文诗。当盲人读诗,在触摸盲文的同时,触摸类似于浮雕、木刻的“盲画”,是有助于其诗境的领略的。
多媒体诗歌,不限于已经录制完成的作品。现场进行的朗诵、演唱,伴以舞蹈等视觉表演,这一类诗歌演出,包括歌剧,当然也属于多媒体诗歌。
二、多媒体诗歌的历史流变
多媒体诗歌并非今天才有,而是古已有之。《毛诗序》有云:“诗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情不自禁的诗的“永歌”,伴以“手舞足蹈”,诉诸视听,不就是现场表演的多媒体诗歌吗?
中华文明混沌初开之时,诗与音乐舞蹈原本是浑然一体的。遥想我们的祖先,乘着夕晖,狩猎归来,围着篝火烧烤猎物,整个部落高唱《弹歌》,载歌载舞,抒发捕获猎物的喜悦和战胜野兽的豪情:“断竹,续竹,飞土,逐肉”,那便是中国诗歌的多媒体时代。
当周人缅怀先祖的龙兴,仰慕先王的功勋,于郊庙之前,载歌载舞,诵唱史诗《大雅》之《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当楚人眷恋神灵,举行祭神仪式,载歌载舞,诵唱《九歌》,那便是中国诗歌的多媒体时代。
这样唱着,跳着,在部落,在郊庙,在宫廷,在民间,久而久之,由于文学的自觉,由于文体的自觉,多媒体艺术里的文学要素渴望凸现,终于得以凸现,歌词与乐舞分离开来,于是就产生了纯文本的诗。当《诗经》、《楚辞》、汉乐府的音乐失传,便留下了纯文本的诗,徒诗。
这纯文本的诗,徒诗,失去了外在的音乐支持,就只好向内寻求乐感,寻求音乐性,于是就有了讲究平仄对仗、顾忌八病的所谓近体诗。
但一部中国诗歌史,并不始终都是多媒体诗朝着纯文本诗的单向演化,并不是诗的独立运动一以贯之。诗独立以后,由于远离受众,门庭冷落,高处不胜寒,便又有了放弃独立、重归多媒体的冲动,纯文本的诗又不时地寻求着与音乐以及绘画、舞蹈联姻。于是,我们看到纯文本的“近体诗”成熟之后,唐宋词、元曲、明清民歌小调以及现代流行歌曲相继兴起。甚至纯文本的近体诗自己,也与音乐关系暧昧,不时约会私奔。如王维《送元二之安西》也会被谱曲传唱,成为声乐作品《阳关三叠》(渭城曲),以致载歌载舞的舞台版。如“唐时伶官伎女所歌,多采名人五七言绝句,亦有自长篇摘者”,“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微服酒楼,诸名伎歌者咸是其诗,因而欢饮竟日。”③有宋一代,尽管“诗庄词媚”,不忘载道言志的诗人们,对于入乐的媚词也总是情有所钟,不屑于倚声填词者极为罕见。而不满足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必以诗行直嵌画幅,历代的题画诗也总是层出不穷。
从多媒体分离出来成为纯文本,这是诗的文学性的张扬;从纯文本复归多媒体,则缘于视听舞乐的魅力的诱惑。天下诗,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体诗歌
电脑及互联网的问世,使多媒体诗歌的制作和传播变得大为方便。之前通过影视方式或许也可以进行的多媒体诗歌的制作和传播,则相形见绌了。
迅速普及的电脑(以及数码相机、手机等等)和全球连线无远弗届的网络,使制作多媒体诗歌所需要的音频、视频资料的获取、制作和剪辑,变得大为便捷,多媒体作品的发表和散布,变得非常高效。
不过,迄今为止在互联网发表的诗歌,绝大部分仍然是贴在网页上的纯文字稿,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诗歌只是极少数。即使上网,诗人大多都过不了多媒体诗歌制作的技术门槛,他们只是把纸张上的诗歌文字转贴到网页上,而纯文字稿占用的电脑网络的空间很小,也便于上传、下载、存储和转发。作为纯文字的“脚本”,其艺术感染力当然也远逊于多媒体诗歌。
今天的多媒体诗歌,往往是“配音配画诗朗诵”或“配音配画诗字幕”。“配画”所配之画,可以是静态的图案、绘画、照片,也可以是动态的绘画(卡通)或摄像(电影、映画)。“配音”所配之音,可以是音乐,也可以是拟音。配音配画的一个原则是,音画应处于配角地位,不能喧宾夺主。今天,制作这种多媒体诗歌的可行方式,主要有“PPT”、“Flash”和各种格式的电子书。
PPT原本是一种演示文稿图形的程序,是Power Point的简称。它的一种文件格式是PPS,即Power Point Show,直接生成预览形式放映幻灯片。PPT可以作为多媒体诗歌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承担配画、配音(PPT模板里就有一系列可供选用的拟音,如爆炸、风铃、疾驰、风声、掌声、打字声……)的任务,其文字显示的风格也多种多样。
Flash是一种二维矢量动画软件,用于网页的矢量动画设计。多媒体诗歌借用之,诗的文字可以与图画一起动起来,造成令人眼花缭乱的动画效果。台湾的多媒体诗歌(他们习惯称网路诗、超文本诗)实验以Flash为多。但其中有些作品,更像是中国古代“杂体诗”(离合体、神智体、盘中体、宝塔诗、回文诗……)的现代版,或今人“图案诗”的电子版,近乎文字游戏,巧则巧矣,怕“终非诗体之正”。④
电子书是利用数码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影像等信息,进行编排、存储和读取的一种设备,也可以是具有上述功能的一款电脑软件。电子书的格式很多,其中有些格式支持音频视频文件,可以作为多媒体诗歌的载体。
四、多媒体诗歌的审美特征
以抽象的语言文字去表述那个具象的世界,去表达那份感性的诗意,必然是其难以胜任的。勉为其难,则势必失真,势必流失许多感性的情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中隐约存在的许多真意,离开了此景此象,是难以言表的。这许多流失的真,这许多流失的微妙感受,借助诗的配画和配音,付诸视听,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补偿和还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之生活收之艺术。艺术或许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因为伴随诗歌朗诵或字幕不断呈现的一系列画面,可能会使诗中所欲构筑的意象,直观地呈示出来。诗中原有的意象符号可能会被激活,原先需要借助想象才能显现的意象意境,直接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中原来预设的、虚拟的意象意境,可能会与电脑屏幕上出现的系列画面所直接呈现的意象意境互为印证,互为补充。
因为音乐是一种意蕴无穷的朦胧而唯美的言说,是一种妙不可言、大美无言、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纯净的倾诉,作为诗的“帮腔”和“伴奏”,会有助于诗的情理美的传达,弥补诗意表达之不足。当一种隐约存在于生命时空的音乐旋律,从我们面前的诗画间真切地流出,它对于诗情诗思诗美的烘托,对于诗境的营造,作用也是真切的。
视听二元的参与,画面和音乐的呈现,对于突破诗歌作为想象艺术与诉诸人类感觉的世界存在之间的隔膜,肯定大有助益。王国维《人间词话》花了不少篇幅讨论诗歌的“隔”与“不隔”。其实,在多媒体诗歌看来,世界与诗歌,存在与表达,原本都是“隔”的,视听媒体的参与,正是试图穿透这种“隔”。
不过,音乐与画面的设置,既可能有助于诗意的传达,也可能有碍于诗意的传达。因为音乐与画面的设置,对诗意的传达是一种导向。既是导向,就可能限制了读者的理解自由、想象自由。这也有悖于诗歌鉴赏(解码)的一个原则和事实:“诗无达诂”或“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于是,多媒体诗歌的配音配画,其意谓,往往需要更多的朦胧、多意、弹性,而不是确定、单一、刚性。应该给读者以艺术想象的启迪和激发,而不是主题的指示和规定。音、画、诗三者的“互文关系”,可以是同向互文,音、画与诗的意指趋于一致,协同表达,也不妨是逆向互文,音、画与诗的意指有明显差异,不同步,甚至冲突,从而以其时空张力,给诗以期待之外的阐发可能。
不能因为音、画参与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就否认多媒体诗歌的积极意义。如果音画媒介的参与只有负面的作用,只能适得其反,那戏剧就不必排演了,电影就不要拍摄了,由观众自己去看剧本、读小说,去凭借文字自行解码虚拟其境就够了。
多媒体诗歌的制作,实际上是诗、音、画的“联合编码”。视听两大媒介的参与,有时会对诗的语言表达有“修正”的要求,包括对艰涩处作适于朗诵、理解的修改,对繁缛处作基于简明的裁剪,也不排除对过于简约处作舒展尽兴的添补。例如,笔者在网上偶然欣赏到一首配乐配画的散文诗《箫》的朗诵,在经历了三月不知肉味般的陶醉之后,我找到那首诗的原文,却发现从原文到多媒体文本,诗已做了多处删削。而在有视听媒介参与的联合编码中,这些删削显然是必要的。
在诗、音、画的“联合编码”中,诗无疑是处于主导地位,诗会根据自身表达的需求,去选取去编辑音乐和画面。但音与画,在音画诗三位一体的格局中,并不总是处于绝对的配角地位,从属地位,它们有时候也会反过来要求诗屈尊纡贵,配合音画。
由于诗对于所配之乐、所配之画特别挑剔,被特别挑剔出来的音画作品,也会有几分傲气,会反过来挑剔所配之诗。有时候,作为纯文本还看得过去的诗,一经配乐配画,就不免露出破绽,而不得不加以修饰。配乐配画是检验诗歌艺术的有效手段。
五、多媒体诗歌的发展前景
“诗歌已不再是文学艺术中最纯粹的门类,在影像描绘的一个‘一如倒影、一如梦境’的神奇世界里,一个由文字支撑了数千年的读写艺术的帝国,已经被一个信息交换更为直观更为直接更为高效的图像魔法击溃。”⑤然而,视听的冲击对于诗歌,既是危机,也是生机。既然小说、散文乃至政论可以借助视听媒介赢得读者,诗歌为什么不可以呢?
近年来,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诗歌的新实验已经展开。从广播电视时代的多媒体诗歌,如配乐诗朗诵、MTV,到互联网时代凭借电脑制作网络传播的多媒体诗歌,以PPT、Flash和各种格式的电子书为载体,实验已在进行,作品已在传播,影响正在扩大。事实上,互联网时代的多媒体诗歌的“尝试集”已经诞生,已经使一些多年不读诗的人重新爱上了诗,使一些从来不读新诗(自由诗)的人对新诗(自由诗)刮目相看。
电脑互联网的巨大的媒体功能和潜力,是传统的报刊书籍所远远不能比拟的。随着以牺牲森林破坏环境为代价却又古拙低效的纸质媒体的逐次退出,随着电脑网络媒体的急剧扩张,多媒体诗歌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它的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令人鼓舞的。
不过,作为语言艺术,诗歌既有君子善假于物借助电子音画媒介插翅飞翔的意愿,也有着美人孤高自矜坚持纯文本守望仓颉故里的不变情怀。即使有一天,纸张印刷的报刊书籍全部退出人类生活,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与电脑互联网三网合一,成为人间唯一的传媒,多媒体诗歌也不可能成为诗歌唯一的存在形式,甚至不可能成为诗歌主要的存在形式。即使在网上,诗歌仍然不妨以纯文本形式继续存在。
无论今天抑或未来,并不需要所有的诗人都来关注多媒体,并不需要把所有的诗歌全都付之多媒体。只要有少数诗人热心多媒体,有少数诗歌精品被制成多媒体作品,通过网络推荐给广大网民,使之有缘与诗接触,发现诗的存在,领略一份诗情诗思诗美带来的愉悦,或接受诗的洗礼,去除一些俗尘和铜臭。
借助多媒体,诗歌的传播与接受方式将会极大地改观,其魅力和影响将会得到极大的释放,多媒体诗歌实验中的一些偏差,也将被时间自动更正。
[注释]
①英文media译作“媒体”或“媒介”.传播活动的手段、方式或载体,更应该称为“媒介”,而传播活动的组织、机构及社会体制,才应该称“媒体”.文字、语言、图形、图画、动画、影像、音乐、拟音等,作为传播活动的手段、方式或载体,更应该称为“媒介”,它们的组合也更应该称为“多媒介”,而不是“多媒体”.由于“多媒体”已是习惯用法,本文有时从俗.
②黑格尔.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46.
③[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④[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
⑤陈定家.读图时代的数字媒介诗学[J].江淮论坛,2010(4).
[责任编辑 谢明子]
Outline Comment on Multi-media Poetry
MAOHan
(SchoolofHumanitiesandArts,HuaqiaoUniversity,Quanzhou,Fujian362021,China)
Multi-media poetry is defined as the poetry of enhancing the artistic expressive force through multimedia.Its expression mainly relies on poetic words or recitation,supplemented with the multi-media of vision and auditory.Multi-media poetry existed in ancient time.The emergence of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new way of existence and transmission.With the help of multi-media,the way of poetics transmission and receiving will be improved greatly;and the charm and influence of poetry will be freely appreciated at the same time.
Multi-media;Multi-media poetry;background painting;background music
I227
A
1672-934X(2012)03-0039-04
2012-03-18
毛翰(1955- ),湖北广水人,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