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背景下报纸新闻标题话语分析*——基于社会认知的视角

2012-03-31谭姝姝

长沙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迪克新闻标题报纸

谭姝姝

(丽水学院文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全新的名词——网络文化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王文宏认为,网络文化是通过国际互联网生成的包含国际互联网媒介及技术、说话人、听话人、语境、文本等要素在内的一整套符号表意系统[1]。2006年9月,中国政府在制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时,把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作为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2007年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主席就“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这一主题发言,把网络文化纳入中国主流文化之中。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早已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并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用于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媒介——新闻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报纸新闻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反映了当前的社会和现实生活,其显著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标题之中,因此网络文化对报纸新闻的影响在其标题中也可见一斑。2010年11月《人民日报》的一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报道,使网络文化对报纸新闻的影响突显在了人们的面前。新闻传播本身,就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社会现象,而标题则可以看作是社会文化背景下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交际活动。不同的新闻标题,会给同一个新闻内容,带来不同的社会效果。因此,本文以梵·迪克(Van Dijk)的话语认知模式为指导,结合实例对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报纸新闻标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报纸新闻标题的使用现状、影响因素、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为其将来的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一 社会认知

作为当今话语分析领域中杰出的代表之一,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文学语言研究、篇章语法研究和话语认知模式研究。他在批判性话语分析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三阶段,即话语认知模式[2]。梵·迪克认为,在话语分析的过程中,社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社会的结构决定了话语的特性,反之亦然[3]。他强调要从认知的角度来了解分析话语背后的社会性,把社会认知看作为话语和社会的联系中介。

梵·迪克的分析框架由文本和语境两部分组成,他试图通过文本分析和语境分析来说明新闻的深层“意识形态”成份。文本就是对新闻文本的形式特征和语法的研究,可以分为由语法学、语意学、语音学等所构成的微观结构,和由文体学、修辞学、叙事学等组成的宏观结构两部分,系统地分析了新闻话语各种不同层次的结构;而语境则分析了这些不同结构文本产生的认知、社会因素、条件、局限性或是影响,继而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根源[4]。梵·迪克的这种分析框架把文本结构和社会实践、文本产生的意识形态相联系,又把文本与文本的结构环境、宏观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

由于梵·迪克把社会和认知定义为话语相关语境的两个方面,认为在话语分析过程中,必须同时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因此在他的话语分析理论中,话语和社会呈现出话语——认知——社会这种三角关系[5]。下面,本文将根据梵·迪克的社会认知模式,就用语和语用两方面着手,对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标题进行话语分析,以揭示网络文化背景下新闻标题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及其合理的发展方向。

二 基于社会认知的报纸新闻标题分析

(一)用语分析

和传统的报纸新闻标题相比,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报纸新闻标题被赋予了新的特点和个性,其用词、句法等文本结构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010年5月,《解放军报》刊登了一则题为《“烎”字当头显精神》的报道,题目的第一个字就给读者带来了一个问号。烎(yin),流行于互联网中的一个字,起源于游戏家族,是游戏玩家们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用来形容自己充沛的竞技或游戏状态。现在多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斗志昂扬、热血沸腾,可以用来表示“霸气”、“彪悍”、“制霸”等诸多意思,是一种男子汉的勇武精神与豪气的体现。烎字在报纸新闻标题中的应用,以一种新颖的方式使人们感受到报道的主旨,把新闻意欲表达的深层次感情色彩展露于人前。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心智和思维一样都产生于人在后天跟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及通过自己的身体得到的实际经验中,这也就是所谓的“体验构建”。在报纸新闻标题中网络文化词汇的出现,无疑是基于人们对该词的认知和体验,才使新词语得以被理解,甚至被使用到传播媒介之中。

再来看看《证券日报》的一则题为《一季度最“悲催”股基金重仓占八成 鹏华等21支基金幸中6牛》的报道。悲催一词,目前正在网络上流行,起源不明,从字面上来看意思是“悲惨得催人泪下”,一般表示不称意、不顺心、失败、伤心、悔恨等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个词表达的感情色彩似乎很重,但和所有的网络文化影响下的词汇一样,表达出来的意思总是带有几分诙谐戏谑的意味在。《证券日报》对这个词语的使用,在确切表达主题的同时,以戏谑的口味让新闻少了几分严肃,多了几分轻松,更易于新时代读者接受。

除了新词之外,许多传统的词语也被网络文化赋予了新的定义。例如,《解放日报》曾就诺基亚公司问题发表报道,并把新闻标题定为《这一次,诺基亚会从“杯具”变“洗具”吗?》杯具,原指盛水的器具,后因与“悲剧”一词谐音,成为网络流行语。该词词性多变,可作形容词、名词等等。不少年轻人在网络上甚至生活中都常常用“杯具”来代替“悲剧”,看上去较之传统的“悲剧”似乎不那么深刻,其使用范围也得以扩大。而作为政治性报纸使用网络流行话语,恰恰说明了人们的认知正随着网络文化的渗透而发生着改变,这种小范围的认知已随着网络的传播而变成大众化的认知,继而被媒介所用,在读者认知的范围内,利用新颖的标题突显主题,抓住人们的好奇心,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

(二)语用分析

新闻媒体作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的舆论引导工具,对宣传党的主张、确立社会认同、通达社情民意、调适社会心理、维护社会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新闻话语的使用,也时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认知学的角度来看,在新闻标题的撰写过程中,制作人必须要考虑到读者的话语理解能力,最大限度地引导读者找寻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联,以减轻读者在处理话语时的负担,继而提高对话语理解的准确度。以《光明日报》的一则题为《听证会,部门代表怎能“躲猫猫”》报道为例。躲猫猫这个属于儿童游戏的词语和听证会这种严肃的场合原本风马牛不相及,但正是由于云南青年李乔明(也有媒体写作李荞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称其“躲猫猫”时撞墙这一事件,使得躲猫猫迅速在网络上流传,并被赋予新的含义。2010年1月,躲猫猫甚至被收入上海译文出版社新编的《汉英大词典》,译为hide-and-seek。由于读者对背景的了解,躲猫猫在新闻标题中的含义,能被快速而准确地理解,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有处理话语的障碍,而这则新闻标题,不但描述出了听证会代表躲避的态度,而且还对其行为带有一定的戏谑口吻,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2009年7月16日,网友在百度贴吧魔兽世界吧发表的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随后被迅速转载,成为网络流行语。这次事件可以理解为一次互联网行为艺术,一次贴吧文化狂欢,他折射出了网民的日常生活形态,也反映出网络特有的文化现象。而“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网络话语,也成为媒体的宠儿。《财会日报》在刊登的关于央企的新闻时就引用了这句话,题目为《央企,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种诙谐的基调不仅让了解相关背景的读者会心一笑,并对新闻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再来看看《中国贸易报》的一则新闻标题《网络上的那点事儿,你懂的》。初看之下,这个标题似乎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其所隐含的话语却有了不一样的幽默色彩。“你懂的”来源于国内两大著名论坛天涯网和猫扑网上关于求索某淫秽事件门套图的隐语,2009年闫德利艾滋门、2010年闫凤娇厕所门事件后大规模流行,成为一切网络隐语的代名词,是群众智慧对网络事件又一次搞笑反动。

三 结语

在网络文化影响下的报纸新闻标题使用中,基于社会的认知不但能减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负担,提高话语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增加报纸新闻标题的瞩目性和趣味性,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传播功能。从另一方面来看,报纸新闻作为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媒介,在网络文化影响下的改变说明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正是由于读者对于网络词语的认知能力,才使网络用语在报纸新闻标题中的应用得以实现。

与其他文化相比,网络文化的能控率较低,不管是糟粕还是精华,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被不同的使用者所接受吸收。因此,在把网络用语应用于报纸新闻标题时,制作人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单纯地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而把这些词汇胡乱地应用于标题之中。只有与新闻内容相符合,并能承载语境信息的新词,才能被应用于实践,为报纸新闻标题以及报道内容增色。

[1]刘洁.社会认知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J].科技信息,2010,(1).

[2][3]史文静.基于社会认知的媒体标题话语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王文宏.网络文化多棱镜——奇异的赛博空间[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5]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迪克新闻标题报纸
傻狗温迪克(八)
傻狗温迪克(七)
小学生迪克比
报纸
小学生迪克比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