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轮回、救赎——解读Louis Sachar的小说《别有洞天》
2012-03-31邓莉
邓 莉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41)
美国作家Louis Sachar的小说《别有洞天》(Holes)讲述了一个富有浓郁传奇色彩的故事:少年Stanley Yelnats被冤枉偷了足球明星的球鞋而被送到德克萨斯州绿湖少年管教营进行“劳动改造”,日复一日地顶着炎热和风沙在干涸如岩的湖床上挖洞。Stanley逐渐发现这一切都是因为女典狱长一直在秘密寻找西部大盗埋藏在河床之下的宝藏。更加神秘的是,这批宝藏似乎还与Yelnats家族的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巨大的公正车轮缓慢转过了几代人,最终做出了裁决:绿湖营“挖洞”的大骗局被揭露,家族之间的恩怨诅咒得以化解。
一 成长小说——人格觉醒和塑造
成长小说是欧美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主题。美国学者莫迪凯·马科斯在综合各种有关成长小说的意见之后,认为成长故事讲的是:年轻的主人公经历了关于世界和自我的重大智识转变,或者是性格的重大转变,又或者兼而有之,这种转变必然指向或者能够引导他朝向成人世界。这个过程或许包括某种形式的仪式,或许没有仪式呈现,但是这些变化产生的永久性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1]。
成长小说虽多,但其基本元素却有规律可循,如成长的背景、成长的困惑、陷入磨难和困境、获得醒悟和拯救等,而这些因素,在Stanley身上几乎都可以找到。《别有洞天》可以看成是Stanley的成长小说。主人公Stanley出场时不是英雄式的人物,他是个十足的倒楣鬼,让人心生怜悯的小家伙:他身材肥胖,没有朋友,浑浑噩噩,自卑懦弱,总是成为同学们嘲弄和欺侮的对象,Stanley把自己的倒楣归结为家族的遗传——“一切都要怪他那又坏又脏又烂的偷猪贼曾曾祖父!”甚至他到绿湖少年管教营去服苦役也是无辜受冤,因为他“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方”,那只从天而降的臭球鞋简直就是冥冥中捉弄他的命运之手。然而故事接下来的进展表明,那似乎捉摸不定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的。正如书中人物Pendanski所言:“你来这里,是因为你自己的关系。你要为自己负责。你把自己的人生搞砸了,现在要靠你来收拾。没有人会替你或是你们任何一个人做这件事的。”[2]
Stanley Yelnats的名S-t-a-n-l-e-y反过来拼就是他家族的姓Y-e-l-n-e-t-s,这奇特的姓似乎预示了一个峰回路转的故事。Stanley在绿营结识了Zero、X光、磁铁、曲折、腋窝、乌贼、山顶洞人等有着奇怪外号的问题少年。从身体的逐渐强壮到心灵的逐渐成长,从自卑自怜到发现自我的价值,到独立坚强地面对来生活中的各种磨难。Stanley和Zero在逃亡过程中结下了同生共死的情谊,并最终找到了建立在平等、信赖、相互支持的基础上的坚固不摧的友谊。Stanley通过自我提升,人格的觉醒和塑造,最终成为了英雄。
整部小说就像挖洞一样层层地揭示了这一人格觉醒的过程。当Stanley背着病重的Zero艰难地攀上“大拇指”山时,他已经是一个身体强壮、镇定自若、充满力量的男子汉了。此时的Stanley有一番发自肺腑的内心感悟:他蓦地想到,他已经不记得上次感觉到快乐是什么时候的事了。他的日子难过,不仅是因为他被送到绿湖少年管教营。在那之前,他在学校里就一直不开心;他没有朋友,却有学校小恶霸专门欺负他;没有人喜欢他,他也不怎么喜欢自己。他现在喜欢自己了……还宁可在这个地方。
二 轮回的视角
轮回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概念来源于佛教。在佛经及中国古典小说中,轮回观念常用来实现某种道德伦理规训,劝谕世人此世行善,以图来世超脱[3]。现在轮回已经化成了小说的一种文化因素和形式力量,变成了贯通小说的一个特殊视角,极大地拓宽了叙述的边界。轮回不仅仅存在于远古的宗教观念中,它与当代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就像大大的链条锁住两端,一端是古人,另一端是当代人。
《别有洞天》探讨了文学作品中常常体现的观念——时间和生命的轮回。譬如,有个人一直运气不好,什么倒霉事都能碰上,努力不懈却总是没什么成果,我们可能会说他是歹命。如果他家里好几代都是如此,我们则会认为他的祖先可能做了什么坏事,才会祸延子孙。这就是一种轮回的观念。这里就涉及了现世、来世以及更多或更后的来世的观念。
绿湖营一带本来是个绿意盎然的小镇,住着淳朴的镇民,如今却成了一片沙漠,寸草不生。一切都因为镇民泯灭良知,因种族偏见,阻止美丽的白人女教师与黑人农夫Sam相恋,竟不惜杀害他们原本的好朋友Sam。上帝惩罚他们,把绿湖变成了沙漠。后代的每一个人,都得为前人背罪、还债。Stanley的曾曾祖父并没有偷猪,就跟Stanley没有偷鞋一样。只是因为Stanley的曾曾祖父没有履行他对吉普赛人Zeroni的承诺,忘记背她上山喝山上的溪水,于是子孙后代都遭到诅咒。人生世代相继,厄运也世代相继。过去从未终止其存在,而未来则是过去已经被决定要发生的事,个体生命的不可逆转的特性融入到了宇宙永恒轮回之中。
Stanley背着生命垂危的Zero往那有可能会为他们的生命带来希望的大拇指山爬去。Stanley的曾曾祖父忘记了背Zeroni,可是Stanley背了Zero。曾曾祖父背Zeroni是为了喝那清清甜甜的溪水,Stanley背着Zero,并用自己的手在地上挖出了混黄的泥浆水和野生洋葱。Zero没有死去,Stanley也活着迎接了故事的结尾。作者传达着这样一个轮回信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善事就能获得一个好报应。
作者精心设计了若干组有着巧妙呼应关系的人物和细节:如老 Stanley——小 Stanley、Zeroni——Zero、华琳达——女监护人,Kate Barlow临死前诅咒华琳达的后代要挖洞一百年而得不到财宝——绿湖少年管教营的少年的挖洞苦役,吉卜赛女人Zeroni的诅咒——Stanley逃跑时背Zero上山无意中破解了诅咒,Stanley的曾祖父曾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但因为诅咒,他行了一贯的楣运,钱财也被女贼洗劫一空。没想到的是,这些宝藏恰恰藏在绿湖营的下面。还有Kate Barlow的辣桃罐头、Sam的洋葱、“上帝的大拇指”、Kate Barlow的杀人暗号“红色口红”,女教官用以伤人的响尾蛇毒液的“红色指甲油”,甚至足球明星被偷的球鞋、治脚臭药水……几乎每一个因素出现的时候都是自然的、互不相关的,甚至几乎是漫不经心的,但是读者却会逐渐发现它们之间早已存在一环扣一环的内在联系,并在最后都严丝合缝地镶进一个完整的链条之中。这条链条完整地呈现的是时间和命运的轮回。
书中的人物,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可以在另一个时代找到酷似的角色,给人一种前世今生的感觉。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设计了许多看似毫不相关的细节,有的滑稽突兀,有的不可思议,最后却又如拼图一般,落入正确的位置,终于拼出了事实真相。赞叹之余不免怵然心惊:今生的亲人、好友,甚至仇人,是否跟我们的前世就已经结缘?如今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是否是轮回使然?
三 救赎的观念
救赎(Redemption)是基督教主要教义之一,它认为由于人类始祖犯罪,致使整个人类都有与生俱来的原罪,而且无法自救,上帝便差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临人生,舍身死于十字架上,流血牺牲而为人类赎罪[4]。
当现代人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生存困境,却又在理性的层面无法解决之时,救赎之于人类文化的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从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一个由历史绽开的时间纬度里,救赎构成了一种方法的启示和思想的启示。文学作品中的救赎又基于一种文本的客体,以寓言的方式向人们昭示着历史和现实的碎片之拯救的可能性[5]。在美国文学中,救赎主题总是被不断地表现与再现,如《白鲸》、《老人与海》、《海上扁舟》。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海明威传递了他了救赎思想:只有以恢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完整性为核心的人的宗教,才能实现真正的救赎[6]。
小说《别有洞天》中,水作为隐喻和象征,对表达救赎这一主题起了重要作用。在基督教世界中,水有两种象征意义:净化与毁灭。水是洁净的媒介,它象征着纯洁和新生,基督教重要的洗礼仪式就象征用水洗去原罪,使灵魂净化后得到新生。水又是灾难和毁灭的象征。湖在小说中是死亡的象征:一百多年前黑人农夫Sam和一直陪伴他得爱驴Mary在绿湖被害,溺水身亡。一百多年后,当年的湖已没有了一滴水,干涸、炎热、风沙笼罩,而这里的典狱长,灵魂得不到水的净化,邪恶、贪婪、凶残。
作品的救赎观念同样体现在对种族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一百年前,黑人农夫Sam被害,正是因为绿湖镇的镇民无法接受Sam和美丽的白人女教师,也就是后来的“一吻夺命”Kate Barlow之间的恋情,曾经绿意盎然的小镇仿佛是受到了上帝的惩罚:碧波荡漾的绿湖而不复存在,只剩下炎热、干旱、风沙。一百年后,白人小孩Stanley在绿湖营结实了好朋友吉普赛人的后代Zero,他帮助Stanley挖洞,Stanley教他学习英文。两人在逃离管教营的艰苦历程中,建立了无私、忘我的情谊。超越宗族的深厚友谊扭转了所有人的命运,使善良的人得到救赎,更让有罪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并且,化解了他们的曾曾祖父曾曾祖母之间那次无意的遗忘而延续了这么久的诅咒。Zero正是Zeroni的后代,也是真正的偷鞋贼。这些情节表面看来虽然荒谬可笑,然而他们却透着严肃的底蕴:救赎在于挖掘良知、人性与奋发向上的心。Stanley正是用忍耐、坚毅、友爱之心,历经苦难,最终救赎了自己,更救赎了他人。
[1]王军伟.成长与轮回——关于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的一种主题解读[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4).
[2]Louis Sachar.Holes[M].New York:Scholarstic Inc,1998.
[3]姚卫群.佛教的“轮回”观念[J].宗教学研究,2002,(3).
[4]刘道全.救赎:福克纳小说的重要主题[J].国外文学,1998,(3).
[5]李建群,姚明今.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救赎理论的现代意义[J].人文杂志,2010,(4).
[6]李树欣.罪恶与拯救:《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救赎思想[J].外语学刊,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