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城民间剪纸的祭祀色彩和艺术风格*

2012-03-31陈览月

长沙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望城窗花剪纸

陈览月

(长沙长大成彩印有限公司广告设计部,湖南 长沙 410011)

一 望城民间剪纸的本原哲学体系

剪纸究竟始于何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剪纸是1959年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国遗址附近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三幅作品,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两幅是《对猴团花》和《对马团花》。与这一时期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的诗句相印证,说明剪纸这种形式当时在民间已经非常普遍。

在纸发明之前,镂刻金银箔而成一种装饰品应是剪纸的前身。镂刻金银箔或应用于漆髹工艺,称为“金银平脱”。镂刻皮革、绢帛、树叶等也可以制成类似如剪纸的“剪刻镂花艺术”。这些剪镂金银箔和皮革等非纸的薄质材料构成的艺术品可称为“类剪纸”。而在湖南以及与湖南邻近的湖北江陵,这种“类剪纸”都曾有过发现。

然而有了纸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剪纸。湖南是蔡伦的故乡,蔡伦总结了劳动人民造纸的经验,经过反复实践造出了“蔡侯纸”,为剪纸的普及与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加之湖南长沙地区民间刺绣非常发达,作为绣花的底样,经反复应用、锤炼,促进了它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长沙市望城区民间剪纸艺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发展、流传、广泛应用,以致硕果累累,叶茂枝繁。

民间剪纸是中国本原哲学的文化载体之一,它全方位地表现于民俗文化之中[1]。望城民间剪纸作为民间艺术的一项重要门类,它与楚地传统习俗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南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遣。”唐代,李商隐有“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纸为人起晋风”的诗句。

望城民间剪纸的种类有民居的剪纸窗花、炕围花、窑顶花、图腾门神等;生活用具中的缸花、瓮花和民瓷剪纸等;服饰中的刺绣、帽花、鞋花、枕花和肚兜花等;婚丧寿诞中寓意娃娃由图腾母体诞生的虎枕、娃枕、鱼枕剪纸;婚俗中寓意子孙繁衍的阴阳相交的“阴阳鱼”、“鱼咬莲”、“莲里生子”剪纸;丧俗丧葬中寓意灵魂不死、生命永生的“生命之树”剪纸;节日剪纸中寓意天地相交、万物萌生、子孙繁衍、五谷丰登的“扣碗”、“舅咬天开”剪纸;正月迎春备耕贴于门扇的“春牛门神”剪纸;五月端午节驱邪消灾的“爱虎”剪纸等;巫俗剪纸中生命保护与繁衍之神的剪纸“抓髻娃娃”及其多种化身变体剪纸系列等等,不胜枚举。

望城民间剪纸艺术是历史的活化石,它与同一地域地下出土的原始社会考古发现以及历史文献、古史神话传说是完全一致的,是一部活着的远古文化史。例如中华民族远古三大部落集团之一的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在距今4500年前向北发展,与黄河流域的华夏部落集团大战,战败后辗转迁徙今日湖南及西南山区,形成今天的苗、瑶民族。苗族没有文字,苗族古史只有口头传说而没有历史文献,而至今仍存活着的苗族服饰剪纸,就是一部完整的苗族古史。长沙古属三苗之地,民间艺术自然要受到它的影响。

望城民间剪纸体现着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和艺术体系,它的基础不是儒道诸子百家的哲学,而是史前的中国本原哲学。它与地下出土的史前彩陶图案完全一致,由此可以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一个完整的史前哲学体系。这样,不会说话的整个史前文化彩陶符号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解释。例如,在民俗剪纸中存活了7000年的双鸟图案,与长沙大塘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片上的符号——“高冠长尾对称双鸟”如出一辙。它不是自然形态的双鸟,而是体现史前哲学观念的文化符号。春节和婚俗剪纸中的“扣碗”,也不是自然形态的扣碗,也是哲学符号。民间剪纸造型有着超时空的特征,如碗口圆线、碗底直线的天圆地方观,即是中国本原哲学的艺术形态。

二 望城民间剪纸的祭祀色彩

望城民间剪纸具体起源的时间已无从考究。但在清同治十年(1871)撰修的《长沙县志》中,曾有“元宵剪纸为灯,或悬之庭户,或列之街衢,或为龙灯鳌山游绕里巷”和中元(农历七月十五)“剪纸为衣”、“焚之以荐祖”的记载。由此可推测,望城境域的民间剪纸在清代以前就广为流传。

望城民间剪纸主要有“喜期窗花”、“格子花”(一为纸扎冥屋,一为装饰风镜灯、走马灯的灯笼格子,以福禄寿喜、花鸟为母题)、“绣花样稿”及有较多楚文化积淀的“纸菩萨”(以神话、传说人物为主)等四类,其中“格子花”和“纸菩萨”多为“祭祀剪纸”。民间丧葬,要挂一些剪纸招魂幡,打醮求雨则要有纸扎,上面剪贴一些怪诞的形象,以震慑鬼魅。

楚俗尚巫,长沙望城亦不例外。望城剪纸承接战国时楚地剪镂雕刻风俗和南北朝时人节日幡胜装饰之遗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剪婚习俗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年凿纸门笺、元宵剪灯花;生孩子,外婆家要做蛋花,贴在鸡蛋上作贺礼,蛋花以莲花、桂花为多,寓“连生贵子”之意;结婚、喜庆有喜花与礼花;中元节“剪纸为衣”,“焚之以荐祖”;民间办丧葬,祭祀场所要悬挂或张贴一些剪纸招魂幡;求雨、冲傩、庆锁等宗教活动,都要扎一些门亭类纸扎,上面常常要剪贴一些狞厉怪诞的形象,以震慑鬼魅。旧时妇女孩子,如发现有凶兆,便要请巫师作法,并用棕片剪一个傩面挂于床头。如果孩子有灾,便请巫师画一符咒,用纸剪一个傩面装在小布袋里,长期挂在小孩身上以作护身符。望城区文震坤老人就擅剪山魈等各类鬼神人物,剪过300多个,造型各不相同,附着楚文化神秘、浪漫的特殊气息。望城剪纸就在这年复一年的民间习俗中代代传承下来。

望城民间剪纸富于神秘、浪漫色彩。剪纸中经常出现神鸟怪兽,不少与《山海经》中的神异形象异曲同工,诸如山魈、火神、赦官、马面、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大鹏金翅鸟、六手六足神等。而且造形奇特、想像丰富,打上了浓厚的巫官文化印记。楚人喜用的龙、凤、虎纹在望城剪纸中频频出现。

吊笺儿,即与祭祀有关。吊笺儿又称门笺儿、挂笺儿、花笺儿、纸笺儿,取“吊钱儿”谐音,形似旌旗小幡,贴挂在门楣上。过年挂吊笺儿的习俗在唐代已经形成。传说吊笺是由古时“彩胜”演变而来的。彩胜是一种戴在头上的装饰品。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人胜以戏之。”还有一种说法,悬挂吊笺儿是为辟邪驱鬼。相传上古时,“年”是一个凶狠的恶鬼,每到春节都要吃人,尤其是专食童男童女,不然就给人们降灾。为了消灾避祸,人们就用五色纸剪刻成花花绿绿的纸笺儿,悬挂在门楣上,使恶鬼望而生畏,以求得家宅平安。吊笺儿的内容,多以吉语和吉祥图案组成。文字用象征、谐音、寓意的手法,如“鹿鹤同春”、“四季平安”、“双喜临门”、“金玉满堂”和“紫气东来”等吉语;图案有“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和合二仙”等,内容与文字和谐统一[2]。

窗花是望城民间剪纸中最普遍的一个门类。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年贴窗花的习俗由来已久,并已成为传统节令中约定俗成的一项重要内容。贴窗花源于古人祈求祥瑞的心理。自汉代以来,阴阳五行之说影响着当时人们的观念。南方为离、为阳、为火,“火离为凤”,所以用朱雀代指南方;朱即红,红为五方正色,鬼神不敢靠近。在古人心目中,红色有辟邪驱祟的作用,因此,窗花兴起时采用红色,自然也就能求得家宅平安。窗花的题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窗花表现的对象。另外还有应时的“招财进宝”、“肥猪拱门”、“财神童子”、“十二生肖”等,也很受人们喜爱。

望城民间剪纸作品,有一部分是“原生态”的或“近原生态”的,作品细腻而不见其假,粗犷而不失其真,具有精美、繁富、纤秾的风格。浓缩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渗透出一个地区的民俗心态,反映出下层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致。望城县“花客”邹易氏和纸扎艺人文震坤的作品便属这种类型。邹易氏剪的喜期窗花、礼花,多为民间流传的吉祥图样,也有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创作,造型古拙,刀法略带涩味。文震坤的作品以神话传说、故事人物和花鸟为主。这些用于祭祀和祈祝的神怪形象,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它不但反映了剪纸艺人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折射出楚巫文化神秘、浪漫的幽光。他们还传承和发展了民间折剪的技法,于对称中求变化,规整中求灵秀,营造了一种柔美而调和统一的剪味。

三 望城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

20世纪30、40年代,望城民间剪纸有很多著名的专业匠人,像剪“喜期窗花”的,大户人家都是将艺人专门请到家里,一剪就是十天半个月。望城邹易氏人称邹七娭毑,剪纸从不用打画稿,用指甲在纸上掐掐就可以了,剪出来的人物拙朴,花花鸟鸟,生动传神。一年到头都被人请到家里剪,一生剪过的纸,堆起来足有一屋。20世纪80年代时,全县能剪花的有3500人之多。这一带办喜事,都流行贴“喜期窗花”,一般是房子里能够贴的地方都贴,尤其是女家陪嫁的东西,连一个茶碗盖子上都贴。望城有句俗话叫“马桶上贴和合”,“和合”就是剪纸,连马桶都贴,可见十分讲究[3]。

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因地而异。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生活环境,体现在剪纸的图案内容和风格上,自然各有特征。北方剪纸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著称;南方则以构图繁茂、精巧、秀美闻名。

北方农村相对封闭,处于稳定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那里的妇女依靠剪刀和麻纸,由小窗花到长五六米的大幅剪纸创作,都是胸有成竹,从不起草,拿起剪刀就剪,大刀阔斧随心所欲,具有北方人的风格。陕西、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剪纸风格多雄浑、豪迈不羁的特点。东北吉林、海伦等地的剪纸画幅一般较大,浑厚朴实,人物形象稚拙生动。山东高密剪纸粗细线条张弛有度,简约而不单调,有中国画中“工写结合”的韵味。河北蔚县剪纸,吸取年画的用色方法,采用阴刻手法,点彩染色,自然天成,有很强的民族韵味。山西浮山剪纸融汇了北方剪纸粗犷、明快的特点,除窗花、礼花外,把十二个月“桥花”串连在一起,用于儿童生日庆贺,颇有地方特色。

南方的湖南、贵州、南京、扬州、金坛、佛山等地也是我国著名的剪纸地区。其中,贵州的侗族剪纸主要为服饰的刺绣花样,如鞋花、衣袖花、背带花、帽花等,表现开花侧重于纹样的轮廓,内部用针刺出,很少剪镂。由于南宋时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开始萌生,出现了市井文化和脱离或半脱离农业生产的、以男性为主体的民间剪纸艺人和艺术大师,他们适应新的民俗生活、商品市场机制和市井文化美学观的需要,形成以多层刻纸为主的镂空的艺术风格和技艺高超的镂刻彩绘技艺。南京剪纸图案中的喜花,吸收传统图案的造型特点,花中有花,叶中套花,粗中有细,拙中见巧,颇有唐代“宝相花”的遗风。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使在湖南,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剪纸也有不同的风格。苗族剪纸清丽秀婉、土家族剪纸气魄豪放、湘中汉族地区婉转灵秀、洞庭湖地区构图多变,使湖南剪纸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风貌。

而望城民间剪纸作品,在造型上善于运用民间美术中常用的适形构图的原则,通过复合形、对称形、适合形和共用形等方式,使作品平中见奇,奇中显巧。长沙老艺人李希恩惯用复合形表现神话人物,他剪的观音和“善才”、“龙女”,均为人与莲花的复合体,生动地表现了对象的身份。他剪的“三鱼争头”窗花,画面中心的三条鱼身共用一个头部,巧妙地采用了共用形的造型法,既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又巧妙地突出了争先、向上的寓意。

概而言之,望城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为四类:

1.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作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窗花的造型多样,有方形、圆形、条形和穹顶形等。线条的处理要求均匀,突出窗花活泼、玲珑剔透的特征。

2.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3.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4.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望城民间剪纸内容纯朴秀美、风格多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基本上代表湘中一带民间剪纸艺术的特色。以湘江为界,分河西、河东两大风格。河西的剪纸与凿花,两者皆兼,先打画稿,很讲究构图的平衡,受皮影戏影响很大。多人物剪纸,图案丰满,对比鲜明,线条流畅,动态感强,富有装饰图案美。河东剪纸不打画稿,信手剪来,以剪为主,具有简炼朴实、干净洒脱、对称均匀的特点,大有“出手成章”之功,生动传神,追求意境。望城民间剪纸的传统题材广泛,多采用寓意、象征、比喻、衬托的手法,取材于常见的花、草、虫、鱼、兽、人物等,并进行多层次的组合表述。一是祝愿夫妻感情和谐,家庭生活美满。“鸽”字在南方方言中与“合”同音,象征夫妻感情永久和美,“鱼水和合”、“鸳鸯喜和”。二是祈求家庭清吉平安。以凤鸟居多,反映了湘楚先民对太阳崇拜。民间认为凤鸟是太阳里的神鸟,认为“凶”和“祸”都是“神作鬼使”。平安吉祥图案的大量使用,起着某种避凶避祸的符咒作用,这是崇巫信鬼观念的反映。三是祝愿新人婚后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这类题材的内容已逐步淘汰。四是喜庆祝福,有“鲤鱼跳龙门”、“福寿双全”、“福寿平安”、“福寿三星”、“喜鹊闹梅”、“喜报珠圆”、“八仙庆寿”等。

[1]董季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3]陈泽珲.长沙民间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望城窗花剪纸
剪一朵窗花
小小书画廊
望城:实施“七大工程”,擦亮红色品牌
剪窗花
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古代墓葬出土物
剪纸
文明风尚在望城
剪窗花
剪窗花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