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视科教节目半个世纪之路

2012-03-31许建华

关键词:科教频道栏目

许建华

(成都大学 师范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中国电视科教节目半个世纪之路

许建华

(成都大学 师范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从中国电视诞生之日起,中国电视科教节目走过了艰难成长的半个世纪之旅,受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时代的文化观念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五个特色鲜明的发展阶段:步履艰难的起步期(1958—1977);稳步前行的恢复发展期(1978—1986);调整探索中前进的成长期(1987—1994);生机勃勃的繁荣发展之路(1995—2000);电视科教节目的现状与未来(2001—至今)等五个阶段。中国电视科教节目发展的第五阶段可谓内容多元,风格多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收视率逐年提高,但是由经营化带来的娱乐化、低俗化现象也值得深思。

电视科教节目;发展阶段;收视率

中国电视科教节目从最初以讲座为主要形式的科教节目,到现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教节目,紧跟社会变革的步伐和受众需求,走过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本文着力阐述这几个时期电视科教节目的基本特征,剖析影响各个时期的电视科教节目发展的内外因素。

步履艰难的起步期(1958—1977)

从中国电视诞生之日起,电视科教节目就倍受重视。1958年4月29日,广播事业局党组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北京电视台将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担负起宣传政治、传播知识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的任务。”①然而,从1958年到1977年,我国的电视科教节目走过了一个步履艰难的起步期。

(一)以医疗卫生和电视教学为主,题材狭窄

建台之初的科教节目有《摄影爱好者》、《生活知识》、《科学知识》、《医学顾问》等,后两个栏目在1960年正式设立,是我国电视史上最早的自然科普知识栏目,而影响最大的是医疗卫生节目。

文革初期,科学知识节目被指责为宣传“封资修”。卫生节目也被称为是“为资产阶级城市老爷服务”,节目被迫停播。“文革”中期,在电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斗争中,先后恢复了《卫生常识》和《科学知识》栏目。科教节目虽然得到了恢复,但节目的制作非常困难。据统计,《卫生常识》栏目自1971年8月12日恢复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五年时间里,共播出43个节目。《科学知识》栏目自1972年1月29日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几年间,只播出了26个节目。远远少于“文化大革命”之前,节目的信息陈旧,选题单调。

(二)以电视讲话直播为主,形式单调

中国的电视事业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设备非常简陋,严重影响了早期中国电视节目的形式和质量。电视科教节目又是隶属于社教节目下的一个较小的节目类型,从资金、人员上进一步影响科教节目的制播。导致了早期科教节目主要是以电视讲话直播为主,形式单调枯燥,说教和灌输的成分重。

学术性较强的科普节目通常是请一些专家学者拟题,撰写稿件。请一位专家坐在演播室讲话,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人头画面,看起来很单调、呆板。为了提高电视科教节目的质量和收视效果,就在直播讲话节目的适当地方插播一些模型、图片、影片资料。

稳步前行的恢复发展期(1978—1986)

1978年3月首次“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我国电视科教节目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各电视台以及电视工作者纷纷及时转变观念,增加科普栏目,开拓节目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电视科教节目领域一时间生机勃勃。

(一)围绕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从1976年初开始,科教节目就步入调整恢复期,逐渐拓宽选题范围。进一步把推广普及医疗卫生科学知识做为科普的重点;把报道世界最新科技动态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并把提高劳动者技能和脱贫致富能力放在显要地位,以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1年,中央电视台每年播出各类专题讲座节目达800小时,包括《家电维修讲座》、《微机基础讲座》、《计算机应用讲座》等。1983年11月,开办了《农业科技知识》栏目,内容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科技知识。

从1976年底开始,制作了不少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生动有趣的科普节目,如《玻璃杯唱歌》、《大气压力》、《风筝》等。1981年12月创办了《动物世界》栏目。一幅幅精彩的画面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动物的奇妙故事,告诉我们地球是人类和动物的共同家园。生态环保类的节目由此成为人们最喜爱的题材之一。

(二)表现手段丰富,形式多样

科学的春天不仅丰富了电视科教节目的表现内容、传播领域,而且还促使电视科教节目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深刻地改变着节目的创作观念。正如瑞恰德·巴萨姆所说:“技术的发展强过了美学的力量,并强烈地影响了这个新电影的‘外貌’”。[2]ENG设备的使用使得科教节目的真实性、科学性得到充分的实现,并致力于对趣味性的追求。

《动物世界》等生态环保类节目是纪实主义风格的突出代表。它以纪录片的形式,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生活在地球上的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电视科普纪录片的出现和发展突破了以往主要以讲话为主的科教节目形式,而是以叙述为主,伴随着赵忠祥极富魅力的解说,而增添了抒情的意味。纪录片逐渐成为电视科教节目的主要形式之一。

知识竞赛节目中,摄象机灵活机动地随着主持人、参赛者的活动而不断变化角度,将紧张有趣的现场气氛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科教节目增加了现场感、互动性,激发了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调整探索中前进(1987—1994)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经济浪潮和媒介大众化的双动力驱使下,为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各电视台都对科教节目和栏目的设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版,栏目和版块分分合合,取材更为广泛。

(一)科技与经济、服务紧密结合,栏目调整和丰富

1989年9月开办了《科技时代》,在科普节目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制作了一系列大型的科普系列节目。《星火科技》于1987年2月4日开播,设有《培训园地》、《科技纵横》等小栏目。栏目更多地呈现出科技为经济生活、为普通观众服务的特点。

中央电视台《科技报道》配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迅速及时地做了大量的科技新闻报道。电视科技新闻凭借迅速及时的特点很快成为科普宣传中的又一支主力军。

1987年2月2日,《农业教育与科技》栏目播出,这是我国第一个向全国播出的规模较大的农业科技栏目。1994年4月9日创办了《第二起跑线》以中学生为主要收视对象。

(二)经济、文化和综合性大型版块栏目重视宣传科技知识

1987年初,推出了综合性的大型版块栏目《九州方圆》。其中有《卫生与健康》、《为您服务》等栏目。1987年2月1日,《综合经济信息》栏目开播,包括《经济纵横》、《科技与效益》、《企业家园地》等七个小栏目。1993年5月5日推出《环球45'》,这是一个新型的、版快式的杂志型栏目。有:各国概况、科技新知等。1994年5月2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一个大型综合性版块栏目——《与你同行》,力图涵盖《为您服务》、《科技时代》、《卫生与健康》、《文化园林》等栏目。这是一个在内容定位上力求大型化、综合性和面面俱到的大型版块栏目。由于节目繁多庞杂,整体形象不鲜明,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同。1996年停办。从此以后,社教节目应专题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生机勃勃的繁荣发展之路(1995—2000)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完善。1996年6月,中央电视台开始实行“栏目带广告,广告养栏目”的运作机制。1995年4月7日,北京科影厂归属中央电视台,成为“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北京科影成为中国最大的科教影视制作基地。体制的完善和制作平台的扩展,促使科教节目进一步繁荣发展。

(一)对象化科教节目闪耀荧屏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探索调整后,实践证明多而杂、企图面面俱到的大型化的栏目版块得不到观众认可,自身也得不到良性发展。尤其是像科教节目,它具有非常独特的科学性和理性精神,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如果把科教节目放在某一个栏目或版块中,作为其中的一个小栏目,显现不出它的独特性,也难以与观众形成稳定的收视默契,必然会制约它的发展。随着大型化的栏目走入困境,科教节目的制播也很快转变观念,走向对象化,从受众的角度去制作和编排节目成为科教节目发展的趋势,对象性明确的栏目大致可以分为大众化科教节目(大众科普节目)、少儿科教节目、农业科教节目、军事科教节目、电视教学节目等。

(二)电视科教节目的新探索

技术的进步导致电视传播观念的变化,特别是纪实观念的确立和普遍认同,电视从内容到形式呈现出别样的风貌。科教节目纪实风格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科技新闻大型化现场直播。自1997年以来,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大型的科技新闻直播节目,产生了不少首创价值的重大节目。1998年2月南极报道第一次利用卫星可视电话系统实现直播。遥远的南极、演播室和观众被联成一线,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参与感,仿佛身临其境。

1996年的少儿节目“六个一百工程”中的百集科普系列片;1997年的14集大型系列专题片《科教兴国》;1998年播出《健康之路》系列特别报道《抗洪灾·防疫情》等。这些节目的制播时间都较长,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开掘,或以恢弘的气势,或以涓涓的细流进行科普宣传教育。在表现上也是各具特色,有的以纪实为主;有的夹叙夹议;有的带有散文风格……显示了我国科教节目制播技术的雄厚实力。

科教节目纪实风格的盛行,互动性的加强,节目的大型厚重,增加了科普宣传的力度,推动了科教节目的发展,使科教节目从边缘节目到主流节目成为可能。

电视科教节目的现状与未来(2001—至今)

随着电视机拥有率和电视频道的覆盖率等直线上升,电视的游戏娱乐功能得到强化。20世纪末,“Discovery(探索)频道”的节目开始引进中国,立刻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这深深地启发了科教节目制作者:“发掘科学的娱乐功能和唤醒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因为这种兴趣会引导人们主动走近科学”③在新世纪之初,游戏娱乐观念加速了电视科教节目的发展和转变的步伐。

(一)以科教频道为经,其他频道为纬的立体化、对象化发展格局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电视媒体的频道专业化意识开始加强,科教节目要深入发展,必须走频道专业化之路。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第十套科学·教育频道正式开播,以“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为定位。开办有《走近科学》、《科学历程》、《异想天开》、《探索·发现》、《百家讲坛》、《健康之路》等二十多个栏目。

2003年12月28日少儿频道正式开播。其中科教类节目是该频道的主要节目类型之一。栏目有:《芝麻开门》、《第二起跑线》、《三星智力快车》、《神奇之窗》、《异想天开》、《名师名校》等。

在少儿·农业·军事频道,农业科教节目主要栏目有《农业教育》、《农业新闻》、《农民之友》、《今日农村》、《致富经》、《科技苑》等。涉及到军事科教题材的栏目有《军事天地》、《国防时空》、《祝你成才》、《军事科技》。

经济·生活·服务频道、新闻频道、综合频道、国际频道、英文频道等,它们在科教节目对象化的发展中也各具特色。正是这些众多的频道,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对各种对象性的科教节目努力耕耘,与CCTV-10科学·教育频道一道,构筑起新世纪我国科教节目立体化、对象化发展模式。

(二)重大题材多频道、多栏目联合出击

进入21世纪,我国重大的科技活动、科技事件、科技成就等频繁出现。这时一个频道或一个栏目的制作显然既不能满足向大众传播科技、普及科技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受众的多层次的求知需要。对于重大的科技事件往往采用多频道联合出击,全方位、立体化报道。

2003年春“非典”肆虐,为了及时让全国人民对“非典”有全面正确的认识,积极地防治和战胜“非典”,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一批抗击“非典”的宣传报道节目。分别同时在中央一套、新闻频道、科教频道、经济·生活·服务频道的众多栏目播出。节目形式多样,有纪录片、新闻报道、访谈、讲故事、益智游戏类,显示出我国科教节目的制作水平和制作团队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探险类节目的创新和发展

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许多高、精、尖技术手段和设备出现,促进了探险类科教节目的创新和发展。

首先,探险类科教节目的数量明显增加,并且还制作出了不少大型化、深度化的探险类科教节目,显示了我国制播探险类科教节目的实力。

其次,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探险类科教节目的科普传播效果。如在《古文明·新发现——埃及金字塔考古行动》节目中,使用了一个专门为这次考古研制的机器人。“据央视频道收视调查显示,仅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直播当天的收视率就达到了2.6%,这是平常该时段平均0.5%收视率的5倍多,第十套收视率同比增长了几十倍,位列当天中国大陆电视媒体收视排名第一。”④

最后,探险类科教节目对电视科教节目的传播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突出表现在重视探险类科教节目的新闻性。在具体制作上放大和深化新闻元素,制造新闻卖点等。

(四)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电视科教节目经过五十来年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在内容、形式、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内容多元化:科教节目的传播内容从单一的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到今天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广泛传播。从早期的医疗卫生基本知识,基础学科知识的普及,发展到关注自然、生命、环境、生活、人文等领域。

形式多元化:科教节目的形式,从早期的电视讲话、图片报道等起步,发展到现在的纪录片、系列片、知识竞赛、谈话节目等,收到了很好的科普传播效果。

风格的多元化:早期的电视讲话节目显得呆板、枯燥无味。随着科教节目内容和形式的丰富,科教节目的风格多样化起来,有以《动物世界》、《人与自然》为代表的,在理性严肃中,包含亲切真诚、轻松有趣的风格;有以《芝麻开门》、《异想天开》为代表的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的风格;有以《探索·发现》、《走近科学》为代表的紧张、奇特、惊险的风格;有以《健康之路》为代表的生动朴实、充满互动性的节目;直播科技节目则最具真实感、现场感。

多元的发展态势,导致科教节目在这一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品牌栏目、精品节目纷纷涌现。《百家讲坛》、《走近科学》、《科技之光》等栏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收视率逐年提高。

电视科教节目在最近十多年轰轰烈烈的发展过程中,电视大众传播媒体的休闲和娱乐功能以及肤浅无深度性,与科教节目的教育功能及其严肃、深刻、理性的本性常常发生冲突,而目前我国的电视科教节目制作往往很难将二者有机结合、两者兼顾。因而,在节目制作中常常出现:1、过分追求娱乐化,丧失了科教节目的品性。2、追求娱乐化的手法单一,形式单调。3、对受众认识不足,受众稳定性不高等问题。

那么扭转电视科教节目发展中的瓶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1、对大众文化的认识应与时俱进,尊重科教节目的固有品性。2、以丰富的形式和手段促进风格的多样化。3、转变经营理念,整合资源,走品牌化之路。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重在回顾发展历程,余当另文赘述。

:

[1]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 1958—1998》,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5页。

[2]Richard M.Barsam著,王亚维译.《纪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2年,第403页。

[3]张勇:《电视科技传播的另一空间—社会属性》,出自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编《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论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12页。

[4]赵化勇主编.《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 2003》,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5]以上篇章中的资料来源于徐光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1949—2000)》,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刘习良主编:《中国电视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杨伟光主编:《中央电视台发展史 1958—1998》,北京出版社,1998年;左漠野主编:《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上、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以及由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编:《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1994-2005》。

G22

A

1004-342(2012)05-53-04

2012-02-03

许建华(1969-),女,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科教频道栏目
《科教导刊》征稿函
关于栏目的要求
科教之窗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科教之窗
栏目主持人语
科教之窗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寒假快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