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考
2012-03-31郭超
郭 超
(福建江夏学院 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扩招的步伐不断加快,使得大学本、专科学生的在校人数比以往有大幅增加。这种现象的产生,说明我国进入了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促使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有了快速增长,从而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战略机遇期。而对于高校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而言,学科建设、师资配备、教学设施等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并且面临极大的竞争。如何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扩展发展的空间,是目前艺术类研究生教育乃至所有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以学术型培养类型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不能很好地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不能体现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性技艺,这种教育模式无法最大限度地呈现艺术的特点,违背艺术人才成长规律,已不能适应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内涵式的发展阶段。
第二,单一的选拔和考核制度。艺术创作是天赋和超强技艺完美结合的结果。艺术创作者超强的技艺依赖于专业性的学习和训练,而专业性学习很多时候是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层层学习阶段,而我国目前研究生的招生方式注重的并不是这一方面,因此将许多富有艺术天赋和才华的人拒之于继续深造的大门之外。同时能够有幸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更多的时间是疲于应付公共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写作,而最应该获得锤炼和打造的专业技艺却经常被忽略,出现本末倒置的状况。大多数进入艺术创作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并不是极具天赋且出类拔萃的艺术宠儿,这种情况通常很难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成为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所以一些具有艺术天赋与才能的人才,选择了出国或其他的一些进修方式深造。
教育部门应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我国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促进艺术教育的国际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大课题。[1]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很多弊端,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使得艺术类研究生人数日渐增多,但专业水平没有达到要求;师资配备质量参差不齐,导师自身的能力还需提高;课程设置不完善不合理,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模式僵硬,缺乏创新等。这些问题都使得艺术类研究生学位含金量有所降低。因此,调整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二、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
第一,严格考试制度,提高入学质量。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艺术人才的最高层次,肩负着繁荣和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重大任务。因此,严格化和规范化的考试制度是选拔优秀艺术人才的基础,我们必须本着宁缺毋滥的考试原则,严格控制招生数量和质量,使二者做到协调统一。
第二,严格导师遴选制度,加强导师考核和竞争。研究生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传授与艺术相关联其它领域的知识,以便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因此导师博学多艺、科研能力及教学能力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质量的培养。首先艺术类院校应完善遴选条件,不断引进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来担任导师。其次应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和平台建设,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骨干教师;积极支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进修、学习、培训、攻读学位,提升师资的整体实力。最后建立导师考核机制,完善导师竞争机制。明确导师职责和行为规范,加强导师对学生的监管力度,实行导师的岗位聘任制,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机制。
第三,完善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同时艺术类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不仅担负着高层次艺术人才的培养任务,还肩负着发展艺术事业的责任。因此,研究生课程设置需要广度和深度相结合,前沿性和前瞻性相统一。课程体系应与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的学制调整紧密结合,还要优化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增大任选课程比重,构建研究生个体课程体系,设置多样化课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积极开设创造性课程等等。总的来说,就是我们应拓宽课程面,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研究方向细化,向纵深发展,着重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及研究能力。
第四,完善教学模式,促进学术创新与发展。李政道说过:“创新是科学和艺术的生命,是人类文明的动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艺术类院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灵魂,而学术创新与发展是艺术类研究生乃至所有研究生教育的精神实质和本质。因此,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于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创新能力的提高,首要是摒弃陈旧教学观念的桎梏,引导研究生独立思考,留出创作空间。在教学模式上应打破老师传播——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注重用学科前沿理论引导学生思维,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一是开展诊所式教学模式。导师一对一专业指导,加强实践训练,针对问题对症下药,尽量创造研究生在本专业和其他艺术领域相关专业中自主选择的空间,提供学习与创新的机会。提倡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的教育理念,培养适应社会的新型艺术人才。二是开放性的教学模式。首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专业定位,进而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来规划学科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和建构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学科定位与人才知识结构相一致。其次开放式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讲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能够达到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在课题研究中挖掘新问题,进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解决对策,这对于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创新解决思路意义重大。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导师的指导力度应伴随着研究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弱;而研究生则应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逐步提高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和谐的、创新的、向上的良好环境。
第五,重视毕业考核,提高学位质量。对于艺术类研究生来说,毕业考核较其他类研究生而言具有很大的特色,比如在音乐类研究生的部分专业毕业考核中,除了学位论文外还需要举办专场音乐会。这二者的结合充分展现了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程度的体现。个人的学业成果展示则是表现研究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直接体现研究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必要方式。因此,必须重视毕业考核,这不仅考验了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也是考验导师教研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检测学位质量和保证研究生科研和教育水平的重要方式。
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艺术人才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迎来内涵式发展阶段,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高水平的社会服务,是新时期艺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目标。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还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艺术教育发展规律,整合或重组教育资源,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1]赵骥.艺术类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的定位问题——兼论MFA艺术硕士招生与培养[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