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一学生学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2-03-31曾庆军毛德波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学风大学同学

曾庆军 毛德波

(长江大学 一年级教学工作部,湖北 荆州 434025)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学风即“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1]。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一种传统和风格。

一、当前大一新生学风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

高中阶段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全面备考,往往要求学生咬紧牙关,并告诉他们到大学就轻松了。跨入大学后,面对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安排。

(二)学习方法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过程中教学内容明显增多,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程难度明显加大,教学方法明显改变,很多学习内容需要靠学生课后的自学来消化和解决,老师经常布置大量的思考题和课外阅读材料。面对这些变化,很多同学难以消化,所遇问题都指望老师在课堂上解决,而老师在上新课时又有新的教学内容,无时间答疑。面对这些问题,同学完全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疲于应付,时间一长,学习成为沉重的负担,慢慢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学习的效果和成绩可想而知。

(三)专业认识模糊

一些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还有部分同学的专业则是大学录取时调剂的。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不喜欢,想转专业是大一新生比较普遍的现象。另外,由于大一期间接触专业知识很少,入学教育中的专业介绍也比较抽象,同学们对大学的专业认识比较模糊,对社会的需要更是了解甚少。这些同学专业思想不牢固,学校又不能满足立即转专业的要求,因此出现情绪低沉,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失去了目标和方向,更没有了学习计划和人生规划,慢慢从入学前的佼佼者变成大学里的落伍者,甚至开始出现心理障碍。

(四)学习自制能力差

在高中阶段,学生是家庭和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在家里,家长包揽了除学习以外的一切事物,在学校,老师则把学习的事情安排的非常周密。学生的所有活动都是在家长和老师安排和高压下进行的,学生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这些做法无形中导致学生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双重保护,没有了高压政策,没有了他人为自己制定计划,学生普遍出现不习惯、不适应,面对大量的课余时间,不知道如何安排,经常无谓消磨时光,无所事事,大好的光阴白白浪费。

(五)学习环境不满意

进入大学前,学生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期待和向往。然而进入大学后,学习的方式发生极大变化,学校的学习生活条件与自己想象的有较大差距,学校管理相对松散,同学们又来自不同的地域,各自成长背景不同,个人性格不同,爱好特长不同,自主管理能力较差。因此,很多同学对学习环境产生不满情绪,开始为自己的懒惰或逃避寻找借口。这种现象对良好学习风气形成造成了一定影响。

(六)业余活动的影响

在大学里,各种社团组织星罗棋布,各种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很多学生渴望加入一些社团组织,通过社团活动丰富、锻炼和提高自己,让自己在新的群体中得到承认和展示,这无可厚非。但是,不少的同学没能正确处理好学习和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社团活动中,在时间的安排上甚至出现本末倒置,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学习。

(七)心理障碍开始显现

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或者家庭经济条件、个人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进入大学后,学生各种心理障碍开始显现。这些因学习上的困惑,经济上的困难,心理上的困扰造成的心理障碍,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学风建设也有很大影响。

二、长江大学大一学生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并不断改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2]。长江大学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的基础教学和养成教育,建设优良学风和校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学校从2006级大学本科学生(外语、体育、艺术学院学生除外)开始,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年级集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人文素质教育等基础课程,实施通识教育,实行集中教学、集中管理。

(一)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根据专业需要,我们将高等数学课程分为A1、A2、B、C、D、E六类。其中A1类又根据学生高考成绩分为AA 和AB两级。大学英语课程则根据学生高考成绩和入学摸底考试成绩分为A、B 两级。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基础采取分级分类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在一年级学习结束后,实施专业分流,成绩排名居本专业前10—20%的学生,允许重新选择专业。

(二)适应教育引导成长

本着“赢在起点、赢得未来”的工作理念,我们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实施“四导”,抓适应教育,即专业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作风训导,引导同学们走好大学第一步。辅导员队伍坚持“和你在一起”,实施“三同”(和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倡导“三办”(凡事立即办、亲自办、认真办),执行“五个二”(每周坚持2次查起床,2次走进课堂听课,2次深入宿舍谈心,2次查晚自习,2次查晚归)。我们还配备了舍区辅导员和人生导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三)“一日生活制度”规范养成

“一日生活制度”等一系列的学生日常管理规章制度对大一新生提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日常行为准则。与此同时突出抓好“六率”(早起率、晨读率、上课率、晚自习率、按时就寝率、文明宿舍达标率),努力引导学生养成“三自”行为规范,即学习自觉“四做到”(坚持早读、坚持按时上课、坚持认真上晚自习、坚持不沉溺网络);生活自理“三提倡”(早起、早锻炼、早睡);行为自律“四要求”(守纪律、讲卫生、懂文明、有礼貌)。

(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备

我们以“学习上有困惑,经济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扰”的学生为对象,建立档案、把握动态,分类指导、疏通心灵,完善帮扶、关爱群体。建立缓、贷、奖、补的帮困体系、1对1助学活动体系、面对面谈心的帮扶体系等“三大支持”体系,另外,针对大一新生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疑惑,制订学习计划,规划人生目标。

(五)第二课堂丰富多彩

我们以“五大系列”为主要文化阵地,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系列、专业思想教育系列、人文素质讲座系列、文体竞技活动系列、周末影视欣赏系列,广泛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全面促进学生和谐进步,努力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建设优良的学风校风。

通过几年“1+3”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一新生的良好学风已逐步形成,学生在一年的学习、教育和管理中,大学生活较快适应,综合素质得到拓展,良好习惯基本养成,基础学习得到加强。在近几年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和高等数学调考中,长江大学的学生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吴丹.新时期大学新生学风建设探讨[J].网络财富,2010(1).

猜你喜欢

学风大学同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
学风建设——高校发展的基石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