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楹联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趋势

2012-03-31张亦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楹联文学文化

张亦伟

(徐州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楹联(对联)具有千年历史,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学样式。早在1982年,程千帆先生就说过:“对联本应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但不知为什么,却被我们的文学史家们一致同意开除了,这恐怕是文艺界应当平反的冤假错案之一。[1]”

一、楹联的本质属性

楹联是文学。楹联与其他文学种类一样,也是用文字和语言为工具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所不同的是,由于汉语单音节、方块字的特点,楹联只有在使用汉语的人群中才存在,因此可以说,楹联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学体裁。

楹联是艺术。楹联是文学,而文学属于语言艺术,因而自然就属于艺术这个更大的范畴。楹联的本质是对仗,所以可称之为对仗艺术。又因为楹联无论文字多少,理论上只能分为上下或左右两行,所以又可称其为两行文字艺术。

楹联是格言。格言为言简意赅的语句,楹联恰恰符合这样的要求。格言往往以楹联的形式出现,而楹联中的精品也往往成为格言。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既是人们赞赏的格言,又是思想深邃、立意上佳的楹联。

楹联是哲学。楹联的内涵和外延深刻反映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属性,楹联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文学体裁中的生动体现。楹联既相对又相连的文学样式,恰恰是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反映。因此,从哲学上讲,楹联是最典型的对立统一文学。

楹联是智慧。楹联文体的创建离不开智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楹联创作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修辞对格,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连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可以说,一副合格的楹联,既是作者文学功底的展示,又是其思想智慧的表露。

楹联是民俗。我国的许多民俗都具有地方性,但过春节贴春联,却是全世界华人共同遵守的民俗。不仅如此,祝寿写寿联、结婚写喜联、治丧写挽联,凡是适合贴楹联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其身影。楹联的应用范围已经深入到了民俗的各个角落,甚至到了无事不可写楹联,无处不可用楹联的地步。

楹联是乐趣。汉字不同的排列组合,包括字音字义的转变,可以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意思,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如清代梁章钜记载,一日佛印与苏轼兄弟谈诗论道,佛印曰:“无山得似巫山好。”东坡对曰:“何叶能如荷叶圆。”子由曰:“不如‘何水能如河水清’”。[2]汉字的特点,必然产生这种文字游戏,而游戏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必然要反映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表现在楹联上,就形成了“趣联”这个门类。

楹联是投枪。短小精悍、战斗性强是楹联的显著特点。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有人写挽联“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略懂楹联知识的人都知道,楹联必须对仗,可此联上联六个字,下联五个字,“千古”能对“万岁”,“袁世凯”和“中华民国”字数不同怎么对呢?因而此联隐含了“袁世凯对不住中华民国”的意思,这正代表了当时国人对袁世凯所作所为愤愤不平的心态,令人拍案叫绝。[3]

楹联是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的胜利,得益于“打土豪,分田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这两个口号都是十分工整的对仗句,而对仗正是楹联的本质。事实证明,有些口号是可以用楹联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工人伟大,劳动光荣”;“安全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由此可见,先进的文学作品,能够启迪人、感染人、教育人,给人以精神力量。

楹联是和谐。和谐社会是人类长期以来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美好社会和理想社会,和谐涵盖了“天人”的和谐、国家的和谐、邻里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以及个人心理的和谐等。而这些表述,都能在楹联中找到相关的作品。如:“有天皆丽日,无地不春风”(天人和谐);“仁政早曾到海角,春风今又遍天涯”(国家和谐);“松菊陶潜宅,诗书孟子邻”(邻里和谐);“德门增百福,仁宅享三阳”(家庭和谐)等。楹联无法解决不和谐,但作为一种文化,它可以倡导和谐,揭示不和谐,使受众(读者)获得熏陶、教育、感染,从而达到促进和谐的目的。

二、楹联的发展趋势

楹联从起源、产生、成熟发展到现在,已经达到了非常鼎盛的时期,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和社会生活中,都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中央大力提倡先进文化的背景中,楹联文化的发展前景无限美好,前途光明远大。

随着先进文化的提倡和国学热的升温,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楹联文化的普及和实践。2004、2006、2009年,江西南昌以政府的名义连续举行了三届中国楹联文化艺术节。江苏徐州市、山西运城市、湖南岳阳市等均由政府出面,开展名胜景点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征联大赛活动。征集市联、创建楹联一条街和楹联园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楹联文化的魅力是巨大的,楹联文化必将成为各级政府行政行为的一张名片。

楹联又是名胜古迹的眼线和招牌。我国五千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名胜古迹遍布华夏大地。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离不开名胜古迹,上好的旅游资源如果有了上好的楹联相匹配,则会给名胜古迹带来画龙点睛之效。江苏徐州市以政府的名义举办“名胜古迹海内外大征联”,征集了数千幅作品,并从中评选出九十余副挂于各个景点。

联墨合璧是楹联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对联走向楹柱而产生楹联的那一天起,联与墨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我国的楹联发展史,不论哪个时代的楹联大赛,都有书法大家参与其中,凡是著名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都有联墨合璧的楹联。联因墨而面向大众,墨因联而文化自省。以墨兴联,以联兴墨可以双赢,联墨合璧将成为未来中国文化的一个亮点。

楹联与教育的结合,是楹联文化发展的必然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学习楹联知识,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拓展青少年的思维,扩大青少年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当代,楹联与教育的结合都非常紧密,明代程登吉编著的蒙学联书《幼学琼林》、清代梁章钜编著的《对联丛话》等普及读物,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楹联教材。

融合是楹联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楹联文化作为我国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类,可以与政治、经济、社会及各行各业相结合,利用印刷、广告、演艺、会展等传统文化载体,提高楹联文化的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弘扬楹联文化的支持力度,打造楹联文化的知名品牌,并实施一批文化项目,与建设新农村、建设特色文化城镇、建设中小文化企业相结合。如此既能产生强大的经济效应,又能获得巨大的社会效应。楹联文化这棵参天大树,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永远耸立在世界的百花园中。

[1]程千帆.程千帆全集·关于对联[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梁章钜.楹联丛话全编·巧对录卷五[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3]吴敏,丁慈矿.对联故事100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楹联文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谁远谁近?
孔府的年节楹联
我与文学三十年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
楹联简史三字经(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