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美国文学经典的再审视

2012-03-31刘晓宁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霍桑梅尔白鲸

刘晓宁

(榆林学院 外语系,陕西 榆林 719000)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美国文学是在脱离英国文学的影响后,才获得自身独立的身份和地位的。20世纪之前,美国并没有完整、系统的文学史,就连文学课程也是在19世纪的最后10年才走进大学课堂的。其文学背景相比于其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不得不为世人所赞叹。近来,一大批重新审视美国文学经典的新著相继推出,其理论或合理,或偏激,或存在误解,但是这些新著无疑是对传统美国文学经典的重新审视与继承,将目光再次聚焦于美国文学经典,共同见证美国文学经典的内涵。

对于哪些作品应该划入经典文学的范围,纽约大学资深教授丹尼斯·多诺霍在《美国文学经典刍议》[1]中,有着十分传统的见解。他力排众议,始终坚持只有《哈克贝利·菲恩历险记》、《草叶集》、《白鲸》、《红字》、《瓦尔登湖》五部19世纪文学作品堪称“传世经典”。[2]20 世纪20 年代后,庞德、多斯·帕索斯、菲兹杰拉尔德、海明威等作家认为,内战前的美国文学作品是缺乏“美国味”的。在这一点上,多诺霍则力挺D.H.劳伦斯,认为用欧洲眼光来审视美国文学,其文学经典已经十分超前。

一、现实主义理论下的再审视

D.H.劳伦斯在《美国经典文学研究》中,对美国本土作家及其作品提出了诸多的全新理解,他认为美国文学有着欧洲文学没有或难以欣赏的特殊魅力。

对于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3],劳伦斯的批评更多的集中于小说中对道德规范的探讨和描写。他认为,虽然霍桑外表上是清教徒,但其内心十分深邃,通过对海斯特这一人物的描写,对作家自己的思想做出了条理清晰的表达。劳伦斯眼中的海斯特有着妖娆的东方美,是美国人的真实代表。海斯特爱上了传教士,却发现传教士虚伪躯壳下的肉欲,她内心的力量被激发,开始用猛烈的报复方式来毁灭这个情感的骗子和私通者。劳伦斯认为,霍桑笔下的海斯特,正是霍桑内心的写照,表面上是一个有思想、有理智的社会上层人物,但内心却期盼自身的完全颠覆,将虚伪的自我彻底摧毁。霍桑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展示了虚伪清教外壳下朴素、真实的自我。劳伦斯的阐释让我们对《红字》这一美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审视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在自我揭示与自我救赎中,展示朴素、真实的自我。

梅尔维尔是劳伦斯在《美国经典文学研究》中提及较多的美国作家,他在当时的美国文学界并未被大众所注意。作为较早发现梅尔维尔才华的人,劳伦斯对于梅尔维尔的作品有着全新的解读。劳伦斯认为,梅尔维尔的《白鲸》是描写海洋的最好作品。在这一作品中,梅尔维尔将大白鲸作为人类本性感觉的代表,人类试图摧毁大白鲸,最后却两败俱伤,作家对此进行了十分生动形象的描写。劳伦斯认为,《白鲸》中的白鲸象征着美国白人的自我本质,捕鲸船象征着美国白人的思想意识。

相较其他学术著作,《美国经典文学研究》更像是个人感言,但不能否认,这本小册子在学术圈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尽管批评、赞赏都有,但足以窥见这部著作的魅力。劳伦斯更注重对美国文学经典深层次内涵的挖掘,多角度审视美国文学经典,从而对这些作品有着不同于其他作家的解读。同时,在劳伦斯思维的启发下,我们对于美国文学经典的审视亦有了更深的层次,结合美国历史背景、作家成长背景进行深层次解读,或是自我实现,或是传达思想,而这些恰恰是美国文学经典的灵魂。

二、极端思想影响下的再审视

欧洲现代派和惠特曼、霍桑、梅尔维尔等美国作家都试图走极端,这一极端性给了多诺霍启示,使其开始同美国国内外政策相结合,对美国文学经典进行重新解读。多诺霍认为,美国政策的灾难就埋藏于文学经典中。在这一假设下,多诺霍对《哈克贝利·菲恩历险记》、《白鲸》、《瓦尔登湖》中关于黑奴的描写,结合当下政治,做出了自己的阐述。在《瓦尔登湖》[4]中,作家对来自爱尔兰的穷苦移民詹姆斯·考斯林及其家人缺乏同情心。多诺霍控诉了梭罗的专横跋扈,他将梭罗的这一态度视作当时的经典作家对待民众态度的典型,他们在表面上大肆鼓吹民主,私下却十分虚伪。不管是梭罗,还是爱默生,虽然他们在文章中都大谈矮墙和友谊[5],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并不喜欢大众,不愿让人民亲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多诺霍对美国文学经典的再审视更多集中于对美国式民主的控诉,并认为爱默生笔下的个人主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因惧怕大众,才摆出藐视社会的姿态,爱默生最多也就算半个民主派,而当有人对其“自立自助”做出响应之后,他便成为不公正的美国同谋。[6]多诺霍站在政治立场上批判、解释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从侧面对当下美国社会和美国文化提出了最尖锐的批评:对待环境漫不经心,对待穷人不留情面。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多诺霍对于美国经典文学的再审视,更多局限于社会问题,而缺少了个人的反省。[7]

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再审视

D.H.劳伦斯与多诺霍对美国文学经典的再审视,均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亦是基于这些独特的视角,才有了对美国文学经典的特殊解读。从生态批评视角重新审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美国文学经典,重点对作品中的精神生态和自然生态进行解读。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刻画了一位希望摆脱成人社会、成为麦田守望者的少年,表达了重返自然、回归童真的情感。塞林格并未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进行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对霍尔顿所处的龌龊、肮脏的成人社会环境的间接刻画,反映了战后物质文明快速发展下精神文明的萎缩与衰退,凸显了人类生存困境与现代人的焦虑,并将生态哲学的思想隐含其中。[8]主人公霍尔顿置身于现代大都市,享受着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却憧憬着同大自然的融合。在摆脱成人社会的纽约之行中,霍尔顿的心灵并未有片刻的快乐与安宁,同女友交往也只是出于对内心苦闷的排遣。唯有一种想法能让他感到兴奋和快乐,那就是向山清水秀、阳光明媚的大自然出发。此时的他,开始不自觉地关注野鸭,这亦是其羡慕自然生活的暗示,是对霍尔顿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想的影射。麦田是美丽大自然的象征,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深层含义是,霍尔顿希望能够同大自然融合,拥抱大自然。这一想法看似疯狂,但霍尔顿还是为成为一名麦田守望者而积极努力。塞林格通过麦田守望者这一自然象征,将深层次的生态理念融入其中,可谓意味深长。

[1]邢艳.浅谈美国文学的美国梦[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2).

[2]王秋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多元化的美国文学[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邱春光,吴婷,穆怀畅.美国文学的活力元素——清教主义[J].时代文学,2011(6).

[4]丛郁.现实主义:美国文学的渊源与传统[J].山东外语教学,1995(1).

[5]陆薇.华裔美国文学对文学史的改写与经典重构的启示[J].当代外国文学,2006(4).

[6]程锡麟,秦苏钰.美国文学经典的修正与重读问题[J].当代外国文学,2008(4).

[7]金文宁.从《诺顿美国文学选读》看美国文学经典重构[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8]刘爽.劳伦斯对美国文学的全新发现——评劳伦斯的《美国文学经典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猜你喜欢

霍桑梅尔白鲸
基于梅尔频谱分离和LSCNet的声学场景分类方法
玫瑰有刺
玫瑰有刺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我的白鲸朋友
海豚VS白鲸,谁更聪明
梅尔维尔鲸
女诗人梅尔诗集《十二背后》三人谈
白鲸
“熊”视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