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染发剂的毒性及安全监管

2012-03-30

当代化工 2012年11期
关键词:染发剂持久性化妆品

杨 兆 弘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 北京 100850)

染发剂的毒性及安全监管

杨 兆 弘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 北京 100850)

分别对持久性或氧化型染发剂、半持久性染发剂和暂时性染发剂等常用染发剂的毒性进行了分析,包括致敏性、致癌性及重金属物质的毒性;重点对染发剂的安全监管进行了分析,涉及我国及欧盟对染发剂监管的措施,并针对我国在染发剂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如完善化妆品卫生规范,增加禁用物质种类,对限用物质的限量要求更加严格或进行调整,提升染发剂安全性检测的技术水平,加强对染发剂标签警示用语的管理等。

染发剂;毒性;对苯二胺;安全监管;卫生规范;防护

染发剂是一种特殊用途的化妆品,根据使用的染料不同,染发剂可分为植物性染料、金属盐染料和合成有机染料3类;根据染色原理和染色牢度,一般分为暂时性染发剂、半持久性染发剂和持久性或氧化型染发剂。自从染发剂被发明以来,科研人员对染发剂的致敏性、致癌性及致突变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逐步降低了染发剂中有害物质的浓度。通过了解染发剂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将有助于卫生监管部门及时调整染发剂的质量标准,使用者科学选择合格的染发产品,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从而有效规避染发的健康风险。作者对染发剂成分的毒性及其防护,染发剂的监管,特别是我国在染发剂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1 染发剂的成分及其毒性

1.1 持久性染发剂

1.1.1 持久性染发剂的致敏性

在持久性染发剂中,对苯二胺(PPD)是目前最重要的着色剂成分,1939年首次被定义为强过敏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引起染发皮炎的最常见抗原。在染发产品中的PPD最大允许浓度为6%。由于染发人群中染黑发的数量众多,PPD是黑色染发剂中的成分之一。据统计,PPD斑贴试验致敏率随着地区、国家、人种的不同而不同,欧洲有的地区PPD致敏率为0.1%~1%,在泰国则达到2.3%[1]。为保证染发的安全,有效降低染发剂的致敏性,产品中PPD浓度始终是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管重点。

1.1.2 持久性染发剂的致癌性

持久性染发剂主要含有芳香胺类、氨基苯酚类和过氧化氢等。国外有报道,染发剂中有的成分对动物具有致癌性[2-3]。国内外研究者对个人使用染发剂与患血液系统肿瘤的危险性进行了研究,但得出了矛盾的结果。国内关于染发剂的使用与成人白血病关系Meta分析的报道,同样认为不能认为使用染发剂是成人白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4]。美国和加拿大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检查了766名成人白血病和623名未患白血病者[5-6],与未使用染发剂者比较,使用持久性染发剂和半持久性染发剂者患急性白血病的危险性升高,但这种升高无统计学意义。在使用更多近年产品者中,没有见到危险性升高。这种危险性在长期使用(15年或更长)染发剂者中最高。但意大利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认为,使用持久性染发剂与患白血病的危险无关,而使用黑色染发剂使得危险性升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理发师中,患膀胱癌的危险性升高[7]。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2008年的报告认为,职业暴露染发剂可能致癌[8],但个人用染发剂与患膀胱癌、乳腺癌危险性的关系得到矛盾的结果。几乎没有关于染发剂与其他癌症危险性相关的报道[9]。基于这些证据,IARC将个人用染发剂归于“对人类致癌性不能确定”一类[8]。

虽然到目前为止染发剂的致癌性没有得到证实,但持久性染发剂中的功效成分苯胺衍生物及其氧化物具有致突变性,具有潜在的毒性作用[10]。

1.1.3 持久性染发剂的潜在毒性

欧盟化妆品和非食品科学委员会(SCCNFP)对《欧盟化妆品规程》进行了若干修订[11],其中涉及到染发剂的部分包括,如将4,4'-二氨基二苯胺及其盐类、N,N'-二乙基对苯二胺及其盐、N,N'-二甲基对苯二胺及其盐、4-二乙基氨基-2-甲基苯胺及其盐、3,4-二氨基甲苯及其盐列为禁用物质,由于SCCNFP认为有必要考虑永久性染发剂的潜在危险性,建议采取进一步措施控制染发剂的使用,并对染发剂成分采取彻底的安全性评价策略,包括其潜在的基因毒性和诱变性。因此,如果关于某种物质没有最新的安全性资料提交,导致无法充分进行危险性评估,那么这些物质就应该被归为禁用物质,基于这一原因,以上物质被列入禁用物质清单。由此可见,SCCNFP对上述染发剂成分的安全性始终疑虑重重。

1.2 暂时性染发剂及半永久性染发剂

暂时性染发剂所用染料主要为偶氮类、三苯甲烷、蒽醌或吲达胺类物质。由于染料分子很大,不会渗入到头发纤维内部,只是暂时黏附在头发表面,着色牢固度差,清洗1次就可除去。因其只暂时黏附在头发表面,对头发的损伤少,产品较安全。半永久性染发剂中使用的主要染料有硝基苯二胺、硝基氨基苯酚及偶氮类酸性染料等,这类染发剂比持久性染发剂刺激性小,不易损伤头发,不易引起过敏,但色泽牢固度差。

1.3 植物性染发剂

与化学染发剂比较,植物性染发剂具有毒性低、刺激性小等优点。国内外研究者开发了以苏木精、辣椒素、虫胶酸、胭脂红酸等为原料的植物染发剂。国内专家则对传统中草药五倍子、何首乌、苏木精、黑芝麻和黑豆等染黑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广泛研究,制备了以丁香为渗透剂的非氧化永久型中药染黑发水以及以黑芝麻粉、黑豆粉为主要成分的纯植物染发剂[12]。但到目前为止,植物性染发剂存在着原料来源少、色素提取工艺复杂、成本高、染色性能较差等缺点,尤其是染发效果不佳,原因是:天然色素较人工合成色素的稳定性差,主要是天然色素受外界因素影响大,如pH、光线(特别是紫外线)、温度等都能够使天然色素的结构或组成发生变化,从而使其颜色产生变化;植物性染料虽对毛发有一定的亲合力,但在染发过程中并未渗透扩散至发髓,而是仅仅涉及毛发鳞片层及其皮质层的浅表层染色。再加上天然染料发色基团固有的不稳定性,导致天然染料牢固度不理想。研究者在8种植物染发剂中均检测出了铅、镉等重金属元素,其中铁的含量最高,铅和铜的含量较高,但8种样品中铅含量均未超标,铜元素含量也未超过国家标准(GB/T 5009.13—2003)的限量[13]。

1.4 染发剂其他成分的毒性作用

染发剂中其他有毒物质包括铅、砷、汞等重金属元素,其中铅对肝、肾、脑等器官及造血系统、神经系统均可造成损害;汞及汞的化合物都可以穿过皮肤屏障,导致皮肤出现黑斑,甚至造成汞中毒;砷及其化合物都有毒性,皮肤如大量吸收砷可引起皮炎、色素沉积等皮肤病,最终导致皮肤癌。

2 染发剂的监管

2.1 我国对染发剂成分的监管措施

根据《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的规定,护肤品和染发剂相关部分的禁用、限用成分举例如下。禁用物质:激素及具有激素效应的物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铬、钕及其盐类,铍、铊、硒、锑、镉、碲及其化合物。限用物质:汞1 mg/kg(含有机汞防腐剂的眼部化妆品除外),铅40 mg/kg,砷10 mg/kg,甲醇2 000 mg/kg。对甲基间苯二胺及其盐类禁用,二氨基甲苯、工业品4-甲基-m-苯二胺和2-甲基-m-苯二胺的混合物(甲基苯二胺)为禁用。二氨基酚限用浓度为10%,间苯二酚为5%,氢醌为0.3%,1-萘酚为2%,对苯二胺为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依据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及相关产品标准定期对染发剂等进行质量抽查,检测指标包括产品的pH、氧化剂含量、染色能力、对苯二胺、邻苯二胺、间苯二胺、氢醌、m-氨基苯酚、p-氨基苯酚、甲苯2,5-二胺、间苯二酚、p-甲氨基苯酚等。2010年1月公布的抽查结果显示,多数染发剂质量合格,仍有1种染发剂因含有间苯二胺为不合格产品。

2.2 我国对染发剂的警示语标志的管理

在我国,将染发产品作为特殊用途化妆品来管理。染发产品必须经过毒理学、卫生化学等一系列试验,并通过专家委员会的危险性评估后方可上市。为提醒使用者合理使用,卫生部对染发剂警示语标志作了强制规定。我国颁布的化妆品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中对染发产品中染料的使用作了明确规定,如对苯二胺和它们的N位取代衍生物及其盐类,邻苯二胺类的N位取代衍生物,规定了它们在染发品及其他化妆品中的最大容许浓度,还要求在产品标签上必须注明产品中含有“苯二胺类”,不可用于染睫毛或眉毛,使用前应做过敏试验。

2.3 欧盟对染发剂的监管措施

欧盟国家主要依据《欧盟化妆品指令》(76/768/EEC)对染发剂实行监管。《欧盟化妆品指令》颁布于1976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该法规已修订50余次,在2008—2009年进行的修订中,降低了染发剂内PPD(对苯二胺,CAS 106-50-3)及PTD(甲苯2,5-二胺,CAS 95-70-5)的最高准许浓度,即2种物质于氧化条件下混合后,PPD浓度限量(以游离基计)由修订前的6.0%降到2.0%,PTD浓度限量由修订前的10.0%降到4.0%[14]。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把这些物质列为可导致消费者大范围皮肤过敏的极端敏感剂,此次修订针对在附录Ⅲ的f列警告性内容,例如:“可导致过敏反应”修改为“染发剂可导致严重的致敏反应,本产品仅供16岁以上人群使用,如果面部有皮疹,或者头皮敏感、创伤,或者有过敏史者请立即停止使用”,目的是为氧化型染发剂和部分包含强烈致敏物质的非氧化型染发剂增加额外的警告性内容,以更好地告知消费者染发剂的负面影响、降低染发产品的过敏风险。

3 我国在染发剂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染发剂的毒性及致突变性不容忽视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市售知名品牌的染发剂的致突变作用进行研究,证实所检测的染发剂均具有移码突变致突变作用,其中有2种染发剂同时具有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致突变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15]。研究者还比较了不同实验条件下染发剂对染色体畸变实验结果的影响[16],以及染发剂的遗传生殖毒性,如对小鼠精子畸形及骨髓细胞微核的影响等[17],明确证实染发剂对使用者的健康存在潜在危害。

3.2 染发剂产品中检出禁用染料

研究者对我国市售染发剂进行调查,发现间苯二胺、4-氨基-2-羟基甲苯和N,N-双(2-羟乙基)-p-苯二胺硫酸盐的使用频率较高[18],这些染料均已禁止用于染发剂中,建议将这3种物质纳入到《化妆品卫生规范》中作为染发剂的常规检测项目,以加强监管。

3.3 对染发剂的检测体系不配套,检测水平不高

目前在染发剂中暂时允许使用的染发原料有93种,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所规定的检测方法的覆盖率低,远不能满足染发剂的分析和卫生监督的需要[19]。

3.4 染发剂监管对策

总体上,对染发剂应采取多方面综合性监管措施,包括:

(1)在政策法规方面,进一步完善化妆品卫生规范,增加禁用物质种类,有效降低染发剂的毒性[20]。

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的化妆品卫生标准GB 7916—1987规定的禁用物质为359种,即使是《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规定的禁用物质也仅有1 286种,而《欧盟化妆品指令》中的禁用物质的数量已达l 371种,因此,我国有必要对原有的禁用、限用物质进行重新考察,根据需要增添或修改。另外,对限用物质的限量要求更加严格或进行调整。我国对染发剂中对苯二胺(PPD)及甲苯2,5-二胺(PTD)的最高允许浓度为6%及10%,而欧盟委员会在新修订的《欧盟化妆品指令》中已将PPD及PTD的最高浓度降至2%及4%,我国也应根据国情及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调研,必要时加以调整[21]。

(2)在染发剂安全监管的技术方面采取相关措施。

(a)对染发剂开展安全性评价,包括健康风险分析,严格限定染发剂清单。一方面做好染发剂风险分析的基础性工作:如建立评价指南、评价标准、各种相关毒性数据库的建立、开展持续安全性监测、积累数据等;另一方面,加强对染发剂中有毒物质的定量评价、预测评价以及综合作用与不确定性的研究等。

(b)染发剂的功效评价技术研究(包括与安全的相关性),包括对不同人种毛发、皮肤黏膜等对染发剂成分的敏感性和不同效果,天然植物染发产品功效研究等。

(c)毒理学评价技术研究,涉及对原料的评估,上市前的毒理学评价和安全性评审。对染发剂中可能出现致癌物质、过敏物质等进行安全性评价;对复杂成分及原料内源性毒性以及外源性污染物的毒性进行研究等。

(d)对染发剂有效成分(活性成分)和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研究,包括对检测技术,检测方法,取样标准进行研究;对标准物质,实验室质量保证乃至一些新检测技术和手段的应用等进行研究;对添加药物的化妆品则需考虑可能出现耐药性的研究(耐药性检测技术规范、控制耐药性技术等)等。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迅速提升染发剂安全性检测的技术水平。

(e)对染发剂的生产与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及标准的研究和应用,包括GMP,HACCP及ISO系列标准等在化妆品质量控制领域的应用和推广等。

(f)染发剂安全监管所需要的跟踪和追溯技术研究,包括产品标签、标识,条形码等电子标签应用技术及管理技术等;相关产品掺假、伪劣产品的鉴别技术等。

(g)加强对染发剂标签警示用语的管理,强调染发剂的致敏性,引起使用者的重视,将染发剂的危险性降到最低。

4 结束语

总之,染发剂的安全性涉及到多方面,其对健康的危害主要在于染料成分的毒性方面,尽管染发剂的毒性以及染发与肿瘤危险度之间的关系尚难定论[22],但染发剂的主要成分PPD是一种强过敏原,对人体有潜在的致癌作用及致突变作用,其毒性的强弱取决于接触染发剂的浓度、接触的密切程度、应用时间的长短,尤其是接触者本身免疫功能的强弱。研制刺激性小、毒性低的植物性染料是确保染发剂安全性的根本措施。

在目前没有持久性染发剂替代品的情况下,控制染发剂的毒性在于对染发剂的监管,通过国家质检部门对染发剂产品的监控,把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浓度控制在最低限度,并根据对染发剂的最新研究结果,及时调整染发剂产品的质量标准。从染发剂的生产、质量控制、安全评价及监管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加大监管力度,杜绝不合格染发剂的上市与流通,有效降低使用者的健康风险。

[1]Nielsen N H, Linneberg A, Menne T, et al. Allergic contact sensitization in an adult Danish population: two cross-sectional surveys eight years apart (the Copenhagen Allergy Study)[J]. Acta Derm Venereol, 2001, 81(1): 31-34.

[2]Bolt H M, Golka K. The debate on carcinogenicity of permanent hair dyes: New insights[J]. Crit Rev Toxicol, 2007, 37(6): 521-536.

[3]De Sanjose S, Benavente Y, Nieters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ersonal use of hair dyes and lymphoid neoplasms in Europe[J]. Am J Epidemiol, 2006, 164(1): 47-55.

[4]嵇红, 朴松林, 蓝绍颖. 染发剂的使用与成人白血病关系的Meta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15): 2844-2846.

[5]Zhang Y, De Sanjose S, Bracci P M, et al. Personal use of hair dye and the risk of certain subtypes of non-Hodgkin lymphoma[J]. Am J Epidemiol, 2008, 167(11): 1321-1331.

[6]Rauscher G H, Shore D, Sandler D P. Hair dye use and risk of adult acute leukemia[J]. Am J Epidemio, 2004, 160(1): 19-25.

[7]Kelsh M A, Alexander D D, Kalmes R M, et al. Personal use of hair dyes and risk of bladder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 data[J]. Cancer Causes Control, 2008, 19(6): 549-558.

[8]Baan R, Straif K, Grosse Y, et al. Carcinogenicity of some aromatic amines, organic dyes, and related exposures[J]. Lancet Oncol, 2008, 9(4): 322-323

[9]Takkouche B, Etminan M, Montes-Martinez A. Personal use of hair dyes and risk of cancer: A meta-analysis[J]. J Am Med Assoc, 2005, 293(20): 2516-2525.

[10]Shahin M M, Chop Y C, Leguesne N. Comparisons of mutation induction by six monocyclic aromatic amines in Salmonella typhimurium tester strains TA97, TA1537, and TA1538[J]. Environ Mutagen, 1985, 7(4): 535-546.

[11]孙波. 欧盟化妆品卫生标准追踪[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 18(3): 573-576.

[12]石荣莹. 植物染发剂的发展[J]. 日用化学工业, 2005, 35(5): 319-322.

[13]张静, 王亦军, 王士霞. 8种植物染发剂中铅镉铜铁元素的含量分析[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0, 27(1): 48-49.

[14]孙波, 耿莉, 王艳, 金鑫, 等. 欧盟化妆品标准的最新修订及其启示[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10(2): 153-156.

[15]贺小琼, 陈彦红, 吴双凤. 10种常用染发剂的致突变作用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5(4): 36-39.

[16]魏岚, 徐永俊, 王翀. 不同实验条件对染发剂染色体畸变实验结果的影响[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0(8): 11-14.

[17]王丽丽, 郭营, 周彦生. 氧化型染发剂对小鼠精子畸形及骨髓细胞微核的影响[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0, 27(6): 564-566.

[18]朱会卷, 杨艳伟. 朱英. 市售染发剂中32种染料的使用情况调查[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0, 27(6): 513-515.

[19]杨兆弘. 染发剂的安全性研究进展[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1,37(4):250-253.

[20]杨兆弘. 染发剂的安全性及其监管议析[J]. 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2011:417-419.

[21]杨兆弘. 染发剂的安全监管与健康防护[J]. 职业与健康,2011,27(17):2016-2018.

[22]杨兆弘. 染发剂的健康风险与医学防护[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0,23(5):397-399.

Toxicity and Safety Supervision of Hair Dyes

YANG Zhao-hong
(Institute of Health Service and Medical Information,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850, China)

The toxicity of permanent hair dyes,semi-permanent hair dyes and botanical hair dyes was analyzed, such as allergenicity, carcinogenicity and heavy metal toxicity. The safety supervision status of hair dyes in China and European Union was compar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safety supervision of hair dyes surveillance, several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improving the standard of cosmetic industry, increasing the catalog of limited substance, decreasing or adjusting the level of the limited substance, improving the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so on.

Hair dyes; Toxicity; p-phenylenediamine; Safety surveillance; Health standard; Protection

TQ 619

A

1671-0460(2012)11-1246-04

2012-07-07

杨兆弘(1966-),女,北京人,副编审,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及信息服务。E-mail:yang_zh619@126.com。

猜你喜欢

染发剂持久性化妆品
染发添靓丽扮美要谨慎
湖北省持久性有机物(POPs)产排特性分析
染发的健康风险须警惕
具有授粉互惠关系的非自治周期植物传粉系统的持久性
使用染发剂的技巧
扮靓自己没有错经常染发的风险请你注意
圣诞化妆品包装很雷同?那是因为你没看见这些!
2018年,化妆品要“减负”!——便携式化妆品成新热点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一类离散Schoner竞争模型的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