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2012-03-30鲍培明
鲍培明
(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江苏南京10097)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专业基础课[1,2],在计算机专业各门课程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也是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连接桥梁。向下连接数字逻辑电路设计等课程,向上连接汇编语言和编译系统和操作系统等软件课程[3]。它是一门知识面广,教学内容多,学习难度大,更新快的课程。院从我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层次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模式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让学生都人尽其才。
基于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未来的就业去向,我们研究了一套“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的层次式教学模式,让层次式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作业和实验。课堂讲授以分析和讲解计算机各个功能部件的组成及运行原理为主,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系统级认知能力。我们把这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分成了三个层次,可以把这三个层次用形象的词描述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提高题。
必做题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或必须完成的部分。选做题要求学生尽其所能去理解,或去完成的部分。提高题超出了课程教学要求的内容,专门针对优秀学生给与的一种能力培养。下面从3个教学的环节依次叙述这三个层次。
1 层次式教学模式
1.1 课堂教学环节
上课时通过一些实例示范,学生很快就能了解整数和浮点数在机器中是怎么表示的,CPU是怎么在高速缓存中访问到数据的,CPU是如何执行某条给定的指令的等。对于单CPU的计算机,它的主要部件的功能特性、逻辑结构和功能部件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等是属于必做题内容,在实例基础上必须掌握它们是如何工作来完成相应功能的。
对问题的分析、设计能力相对认知能力要求更高一层次。在模运算系统中两数的同余关系,引出了数的补码概念,以及补码的一些性质;涉及Cache、主存和磁盘的一次CPU访存操作;这些部分就属于选做题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但在考试中少量涉及。
本课程中的补码乘法运算的数学推导和流水线的冒险处理,我们依旧是采用上课讲解的,对学生以讲座的标准要求,讲解速度也相对快些。提高题内容主要针对优秀学生。
1.2 作业环节
为了让优秀学生更多地了解最新技术,融汇计算机学科的其它课程,可以布置一些课外题目,让他们通过阅读参考书、网上搜索和编程实践等环节来完成,完成之后写一篇课外报告。这个层次的教学安排,通过一些实例程序,让学生分析高级语言的数据类型在机器中的实际表示和存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使用高级语言数据类型。通过一些实例程序的执行速度,分析计算机中高速缓存的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程序有更好的空间局部性和时间局部性。改进程序效率的方法不仅是算法的效率,程序代码一样是重要的。通过查找资料了解DDR3和CPU多核等新技术。课外报告属于提高题部分。
1.3 实验环节
实验方法有验证型和设计型。我们采用EDA和PLD技术开设实验课后,实验从验证型为主的实验模式转向为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少量对设计类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直接给一个实验样例,让他们读懂实验样例后,模仿着自己做一遍,相当于验证型实验。多数学生在读懂一个简单的实验样例后,在给定的10条指令集上完成CPU设计,对10条指令的执行过程提供一些分析和指导。对优秀的学生可在10条指令集基础上增加更多的指令,对这些增加的指令他们需要自己去分析指令的执行过程,独自完成CPU设计。
2 考核方法
考核要兼顾多方面因素。考核成绩由3块构成:实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1)实验操作占10分。完成验证型实验就可以得7分,相当于“中”的要求。根据学生在设计型、提高型实验中所完成的情况,可以适当地加1~3分。在期中和期末试卷(卷面100分)中各有10分的实验分析题,出题的要求是将实验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既考查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程度,也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期中和期末考试各占20分和70分,因此,实际的实验分值达到19分。
2)期中和期末考试都是笔试。考试注重的是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试卷以必做题难度为基本要求,适当地增加些选做题内容,用于增加区分度。对提高题内容不做要求。
3 结语
分层次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开展分层次式教学时需要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1)如何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在这基础上如何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层次结构。可见分层次教学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如何激励学生
教师必须与学生多接触,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和建议。同时,应有良好的激励措施。层次式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教学,同样适用于普通院校的其它课程教学,层次式教学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1] 蒋本珊,王娟,马忠梅.“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践与理论教学体系关联性研究[J] .北京:计算机教育,2009,(24):118-120
[2] 秦磊华,王小兰,张园。“计算机组成原理”设计性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2(31):68-70
[3] 袁春风。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