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患者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研究
2012-03-30沈道清唐承刚
沈道清 唐承刚
胃间质瘤(GST)为一种源于胃间叶组织的肿瘤,其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具有特殊性。由于现今临床上对其认识相对不足,对该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尚有困难。本研究对40例G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01~2011年间我院收治的40例明确诊断的GST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4例,女16例,年龄36~78岁,中位年龄51.4岁。患者临床主要表现腹痛24例,贫血12例,上消化道出血10例,腹部包块9例,其他3例。肿瘤原发部位包括胃底7例(17.5%),胃体30例(75.0%),胃窦7例(7.5%)。4例发生转移,其中肝脏转移2例、骨转移1例、腹腔转移1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40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治切除36例,其中胃大部切除26例、全胃切除5例、胃部分切除5例,姑息性手术切除4例。无术中死亡病例。GST对放化疗不敏感,现主要研究分子靶向药物。
1.3 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方法
本组40例标本均经术中病理检查、石蜡包埋间质瘤组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物CD117、CD34、S-100及SMA)检查。分析瘤体的大小、部位、包膜及周围淋巴结情况。
2 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本组肿块直径3.0~8.0cm,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楚,6例向周围浸润,有粘连及淋巴道转移,4例远处转移;镜下表现两种基本类型的细胞: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多单一形成肿瘤实体,其中混合型3例、梭形细胞型19例、上皮细胞型7例。免疫组化结果,本组40例GST患者CD117阳性40例(100%),37例CD34阳性(92.5%),SMA阳性1例,S-100阳性2例。
3 讨论
GST好发于胃体及胃底,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主要表现腹痛、贫血、上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等[1]。Amin的分类判断标准[2]:良性,瘤体<5cm、<5/50HPF;交界性,瘤体>5cm,<5/50HPF;恶性,>5/15HPF,直径任意。免疫组化分析:本组GST患者CD117阳性40例(100%)-强阳性,37例CD34阳性(92.5%)-弥漫阳性,SMA阳性1例及S-100阳性2例-弱阳性。Miettinenis等[2]认为CD117强阳性可作为GST的标志,对于GST诊断意义重大。本研究中CD117的强阳性表达肯定了此结果。CD117为近年来发现的新抗体,它为癌基因c-Kit产物,同时发现它在胃肠道的卡哈尔间质细胞中表达[3]。CD34于GST中较高表达,同时其于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中显示阴性,此为三者鉴别的有效标记物[4]。本组病理检查显示患者肿块直径3.0~8.0cm,肿块可向周围、淋巴道及远处转移;多数见病理性核分裂象。GST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主要方法。
综上,G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相对困难,主要依据免疫组化及病理检查确诊,其中CD117强阳性、CD34弥漫阳性,病理检查肿瘤大小及核分裂象确定肿瘤良恶性。彻底切除肿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1]董军强,高剑波,张智栩,等.胃间质瘤MDCT征象与临床病理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8):39-43.
[2]Miettinen M, EI-Rifai W,Sobin LH.et a1.Evaluation of malignancy and pro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 review[J].Hum Patho1,2002,33(5):478-483.
[3]Sircar K,Hewett BR,Huizinga JD,et a1.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as precursors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Am J Surg Pathol,1999,23(4):377-389.
[4]郭宇,郑超球.胃间质瘸2l例临床诊治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杂志,2005,7(2):133-l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