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竞争力建设的内在逻辑
2012-03-29王资博
王资博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文化强国(区)语境中,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欲研究文化竞争力建设必先思考其内在逻辑关系。
一、保障文化权利是起点
文化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文化权利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以文化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必须把维护和发展人的文化权利作为文化竞争力建设的“起点”。
文化权利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如相当程度的文化生活水平,充分的文化表达的空间,基本的文化需求的满足等等,它具体包括以下四个要素[1]。第一,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包括接受教育、享受科技进步、享有公共文化产品、共享文化信息资源等。第二,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包括参与多样化、不同层次社会文化活动的权利,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权利。第三,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促进文化繁荣。第四,对个人进行文化艺术创造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有受保护权。不仅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还要学会尊重保护知识产权。
只有当文化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实现,人民群众对文化享受的兴趣、对文化参与的热情和文化创造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与发挥。因此,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不仅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提升文化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
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支点
哲学社会科学是把人的社会活动和人类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以探求人的思想观念形成及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基本定位的一门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实践也反复证明,哲学社会科学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
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具体对地区文化竞争力建设而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着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第一,出成果。要促进成果的“形成、推介、转化”。第二是出人才。人才作为文化知识的“创造者、承担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成为制约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第三是出效益。除了具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以外,还具有明显的溢出社会效益。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热点
文化软实力是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制定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2011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他号召“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 义文化 强国”[2]。
文化软实力具有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作用。第一,文化软实力中的观念、机制、作风、形象都需要树立良好的典型来感召他人。第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人才、形象、技术、教育、体制机制等文化软实力的迅速发展,能吸引更多资源来增强其竞争力。第三,文化软实力能增强凝聚力。通过提高国民素质,培育核心价值观(城市精神),提升国家形象(城市形象)、让人民群众增强归属感、自豪感和认同度。第四,通过文化熏陶、人才培育、科技进步、价值导向、素质提高以及核心价值观(城市精神)、国家形象(城市形象)、发展环境的塑造,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对扩大和拓展该国(地区)的影响力有重要意义。
四、优化文化品质是焦点
从文化的层次来看,文化包含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是指物态文化,是可以触知的有物质实体的文化。隐性文化指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制定的各种行为规范,行为文化是指存在于社会中的礼仪、风俗、习俗等,精神文化是指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等。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如核心价值观(城市精神)、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文化的外在形式主要表现为物态文化,如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等。
文化品质是反映一种文化现象的特点以及文化主体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文化传统、理想追求和社会心理的综合。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文化品质既包括见之于形的物质文化品质,又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品质。这种独特的文化品质让城市之间相互区别。总体说来,文化品质是彰显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品位的“品(是可以主观感受的)”和反映内在质量的“质(是客观存在的)”的统一体。充满优秀文化品质的国家或地区,往往让人感觉“品”、“质”俱佳,实现了美好的外形特色与优秀的文化内涵完美结合。
五、发展文化事业是重点
文化事业,就是为满足社会公共文化需要,由国家或社会出资兴办的事业单位组织为全体公民或社会某一部分人免费提供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其目的在于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文化产品和公益性文化服务。
发展文化事业强调公益属性、社会效益。第一,逐步推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第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第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发展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保护重要文物、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第四,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缩小文化发展差距,推动公益文化活动。
六、培育文化产业是难点
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2012年8月初,国家统计局颁布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正式以“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活动、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和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四个方面的内容来分类。
培育文化产业,其核心就是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方的文化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综合规模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微观(包括文化产品竞争力和文化企业竞争力)、中观(包括产业竞争力和地区竞争力)和宏观(包括区域文化竞争力和文化综合竞争力)三个层面,微观层面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文化品牌、产品的客户忠诚度以及企业的决策力、支持力和执行力方面;中观层面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体现在生产能力、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以及产业发展环境和政府效率方面。宏观层面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体现在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的能力以及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
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要使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培育文化产业强调商品属性、经济效益。第一,调结构。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第二,促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三,铸品牌。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并且形成持续产出精品力作的能力,拥有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
七、改善文化消费是拐点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作为一个经济学名词,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居民的文化消费开始活跃,居民消费结构开始提升;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居民的文化消费则开始大幅度跃升。文化消费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采取不同的方式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和精神文化类服务的行为进行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
改善文化消费强调发展转型、幸福升级。第一,育市场。转向市场,有事做。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和管理水平走在前列,市场体系比较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比较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和文化消费市场健康活跃。第二,稳增长。转向内需,有希望。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三,惠民生。转向精神,有感情。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
八、推动文化科学发展是亮点
党中央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从思想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对外文化交流五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归结起来,就是要走文化科学发展之路。
推动文化科学发展强调把握主题、贯穿主线。一是抓发展。转变方式,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二是抓改革。统筹城乡,优化文化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前列,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初步形成充满活力、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抓人本。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文化发展目标体系。
九、建设文化强国(区)是终点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鲜明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近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以来,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提出了“文化强省(市、区)”建设纲要或战略思路。应加以落实,优化文化发展动态监测与考评。
推进文化强国(区)必须强调战略目标、科学定位。第一,要有大局意识,服从和服务于中央的文化强国战略。第二,要有比较意识,建立和健全文化强国(区)评估指标体系。第三,要有前瞻意识,评估和提升文化强国(区)指数。
十、文化竞争力建设的内在统一
在文化竞争力建设的系统工程中,保障文化权利、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文化软实力、优化文化品质、发展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产业、改善文化消费、推动文化科学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区)是九个要点,缺一不可。“以文化人”则是贯穿文化竞争力建设全程的主线。发展文化事业和培育文化产业是文化竞争力建设的基本面,它们是一体两翼的关系。加强文化竞争力建设必须使其内在的要点、主线与基本面有机统一。
]
[1] 艺衡,任珺,杨立青.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