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穗颈稻瘟病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技术
2012-03-29尤国林陈益玲王大陆
尤国林 陈益玲 王大陆
(1.射阳县种子管理站,江苏 射阳 224300;2.射阳县海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 射阳 224300)
水稻穗颈稻瘟病 (简称穗颈瘟)是水稻常发性和多发性的真菌病害之一,它是水稻稻瘟病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特点不同于苗瘟、叶瘟等稻瘟病。穗颈瘟前期病症不明显不引起人们的注意,难以掌握防治适期。该病具有突发性和流行性,一旦显症再防治就为时已晚,病菌为害穗颈和枝梗基部,发病早的形成大量的枯穗或枯枝梗,发病迟的空瘪粒增加。一般发病轻的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发病特别重的田块甚至失收。射阳县常年种植水稻5.4万hm2,正常年份有3%~5%的面积不同程度发生穗颈瘟,损失稻谷达300 t~500 t。2011年阜余、海河、新坍、兴桥等乡镇有35 hm2迟熟中粳,穗颈瘟病穗率严重的田块达50%~80%、中等田块20%~40%、轻的田块10%左右。
1 病害发生的机理和条件
稻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干燥时,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至1年,病组织内的菌丝体可存活1年以上。菌丝体在春季日均温达到12℃以上时若遇充足的雨湿条件就能开始形成分生孢子,26~28℃是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适宜温度,据调查射阳县病菌孢子形成的高峰期在5月中、下旬。飞散出的孢子,如附着秧苗,遇有适宜的条件,则引起初次侵染,形成中心病株。然后,由初侵染形成的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借风雨传播至健株,引起再侵染,完成它的侵染循环。
江苏省绝大部分稻区都以种植粳稻为主,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稻瘟病发生,菌源十分充足。
根据目前水稻品种而言,有相当一部分不是抗病品种甚至是感病品种,即使抗病品种也都以垂直 (部分)抗性为主,很难达到水平 (完全)抗性的水平,为稻瘟病不同的生理小种侵染发病创造了条件。充足的菌源,适宜的温、湿度和不良的栽培措施是引发病害发生的外在条件,品种感病或处于感病期是病害发生的内在因素。
2 病害暴发流行的特点和原因
根据2009年、2011年射阳县部分乡镇农户水稻穗颈瘟大发生的情况分析,造成稻瘟病大发生的原因有多种因素
2.1 抗病品种少
射阳县种植的都是单一的常规粳稻类型,无籼稻和杂交稻类型,中粳稻品种多达几十个,来源于不同的省市、不同的生态区域,多数是耐病品种,甚至还有部分感病品种,相应的稻瘟病致病菌的生理小种也就多而广。
2.2 栽培方式和管理措施多样化
随着直播稻面积的逐步扩大,使水稻整体的生育进程推迟,破口抽穗期延迟到9月上旬至中旬。此时温度22~28℃左右,恰逢秋季降温多雨季节,为穗颈瘟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温、湿条件。在栽培管理措施上偏施氮肥、长期灌深水,不适时搁田、播种密度过大等等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3 防治适期难以掌握
由于栽培方式的多样化,水稻的生育进程参差不齐,而穗颈瘟的防治适期又很窄,农民习惯于统防统治,用药容易错过防治适期,少数农户还存在侥幸心理不用药。
2.4 防病药剂的质量良莠不齐
使用有效含量低、防效差的药剂,甚至还有销售使用一些对稻瘟病没有防治效果的药剂,防治方法不当和有效用药量不足等等直接影响病害的防治效果。
3 防治策略和措施
水稻穗颈稻瘟病是与水稻特定的生育期和气候条件悉悉相关的病害,一旦发病再用药防治就很难起到理想的治病效果。根据多年调查和防治效果的总结,防治水稻穗颈瘟的策略是“严控用药适期,主动出击,防重于治”。具体的防治措施是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
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忌用感病品种。集中连片种植,积极推广塑盘抛秧、机插秧等较省工节本的科学栽培方式,淘汰落后、粗放原始的直播稻栽培方式。合理密植,节水灌溉,适时搁田、调节控制好群、个体结构,改善田间小气候。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微量肥料。这样才能有利于水稻中、后期健壮生长,抑制病菌的繁衍,提高水稻自身的抗病力。
3.2 药剂防治
在做好前期稻瘟病防治的前提下,严格把握好穗颈瘟防治的用药适期是关键。水稻孕穗破口10%左右施第一次药,用药后遇连续低温阴雨或感病品种,必须在齐穗期施第二次药,即使连阴雨也要钻雨隙喷药,确保适期用药。由于水稻的种植方式繁杂,使用的品种多,导致不同田块抽穗期相差20 d左右,应根据水稻的生育进程分类指导,切忌多头发号施令,人为确定施药期。防治穗颈瘟有多种药剂可供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450 g/hm2;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500 g/hm2;20%稻瘟酰胺悬浮剂750 ml/hm2;13%三环唑·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200 g/hm2。万一错过防治适期可立即选用40%稻瘟灵补治。施药的部位,破口期主要是穗苞部和上部叶片,齐穗期主要是穗部和穗颈部。施药的时间,特别是齐穗后的水稻用药时间应掌握在下午3~4点钟以后。施药方法和用药量,要施足30 kg/667 m2以上药液,喷雾时要坚持喷细雾或弥雾,避免粗喷雾和泼浇,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