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文化定势下的中西禁忌语差异

2012-03-28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定势西方人文化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 430070]

管窥文化定势下的中西禁忌语差异

□李建华杨洁[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 430070]

文化定势是存在于每个社会的普遍现象,从认知的角度讲文化定势是人们认识外界事物的一种固定模式。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决定了文化定势存在的必然性。通过探讨中西禁忌语的差别进而发掘两种文化内在的不同,可以加深对中西文化模式的了解,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

文化定势;中西禁忌语;差别;跨文化交际

定势是一种人类固定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定势是人们对待事物,看待问题时的一种固定思维模式,具有“引导性”和“预示性”。在人们与认知对象接触之前,定势就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定势来源于英语单词“stereotype”,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Lippmann提出的[1]。顾名思义,文化定势就是指在特定文化下产生的定势,它以社会文化为依托,使人们在未与外界事物接触的情况下对其有个大致的了解。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在文化定势上就会使人们的认知发生偏差。

一、定势及其特征

从认知学的角度讲,定势是人们面对未知事物时所使用的一种简单的认知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将陌生事物进行分类并加以记忆。例如,一提到北方人就会自然联想到豪爽大方,提到南方人就会想到精明强干,推而广之,中国人给世界的印象是谦逊低调,美国人热情开放,德国人严谨守时,法国人则浪漫多情[2]。人类所生活的环境纷繁复杂,不可能将所有事物都亲身体验,定势思维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捷径,可以将陌生信息进行有效地归类。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定势的看法并不统一,在有的学者看来,定势过于片面,不够理性;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它是人们对陌生信息、外部世界及行为特征的有效判断[3]。定势建立在对事物准确的观察之上,能够反映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并有助于人们对不同社会种族文化的认识。定势在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金无足赤”,定势也有其消极作用,即分类过于简单,并有扩大化的趋势。它过分强调了一个群体的共性而忽略了其个性。例如,北方人豪放的性格虽然是大多数人的共性,但是不排除有的个体不具有这种共性。如果用来描述所有北方人,就有以偏盖全之嫌。另外,定势受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独特的思维模式,从而对人们的认知造成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定势有以下特征:首先,定势具有客观存在性。人类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将世上所有事物一一认知;其次,定势具有稳定性。它是一个民族或群体通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一种认知方式,一旦形成便在人们脑中根深蒂固并对他们的思维产生影响;最后,定势具有发展性。受社会、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定势也会有所变化,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中西禁忌语的差异及其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且与特定的文化相关联。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中,语言行为必定受此文化模式的制约[4]。无论是英语中的禁忌语,抑或是汉语中的禁忌语,都受特定社会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及礼貌等因素的影响。东方人与西方人虽然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但是由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东西方对待事物的态度大为不同。

(一)禁忌语中的等级差别

中国社会自古就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这一点在称谓禁忌语还有死亡禁忌语中都有所体现。

东西方在姓名称谓方面的禁忌差别很大。在西方,人们喜欢直呼其名,而不考虑对方的地位、辈分、年龄因素,即便是对自己的父母有时他们也直呼其名。然而,在中国,晚辈不可以直接喊长辈的姓名,与长辈说话时要毕恭毕敬,甚至名字也不得与长辈的重复,否则就是对长辈不敬。在封建社会对君主更是如此,如在唐朝李世民当政时,民间就不得取与“世民”有关的名字。就连当时对“观世音菩萨”的称呼都要改为“观音菩萨”。诗人柳宗元在一篇描写民风的文章中也不得不将“民风”改成“人风”[5]。

“死亡”这一话题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被禁止涉及到。在古代中国,人们通常会根据一个人的身份以及和自己的关系而采用不同的说法。按照等级的划分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床曰尸,在棺曰柩,羽鸟曰降,四足曰渍,死寇曰兵”的说法[5]。然而,在西方表示死亡的说法不存在等级之分,无论国王还是平民,表示其死亡时均可用“pass away,lose one's life ,depart ,perish”等表示[6]。

这些中西禁忌语的差别主要归因于人们的宗教信仰不同,西方宗教提倡人人平等而中国宗教有等级差别。在基督教的理念中,自由和平等占了很大比重,在圣经中,人与人不分老少、贫富、贵贱都是上帝的子民,情同手足。所以,他们喜欢直呼对方名字以示亲密和平等。中国人主要信奉佛教和道教,但同时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严格来讲儒家思想是一种做人立事的准则,是一种道德观,不能算作宗教,但是这三者的共同点就是相信“天命”,中国人笃信神灵,信奉最高的神灵和上天,在他们看来,人的生命和吉凶全部都掌握在神灵手中。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害怕得罪上天,就连孔圣人也曾说过“获罪与天,无所祷也”,人们对神灵的畏惧可谓深入骨髓。中国人诅咒人时总是说“遭天遣,天打雷霹”,发誓也是“对天发誓”,有了喜事便是“天降鸿福”[1]。由此可见,中国人怕得罪上天而敬畏上天,同时又把自己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上天。正是由于这种天命思想,中国政治制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皇帝受天命而王,替天行道,因此每一位皇帝颁布圣旨时都必定说“奉天承运”,并且自称天子。这种天命思想,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已经牢牢扎根在人们心中,成为了封建君主奴役人民的精神工具。而在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也是存在等差的,并非一视同仁。因为儒家学派信奉礼教,而“礼”即是在人群中分出高低、贵贱来[7]。在孔子看来,父母在家庭中具有最高权威,他们赐予了孩子生命,地位应在孩子之上。扩大到君主的层面,君主就像天下人的父亲, 而臣民就像君主的儿子, 于是, 慈父子孝就扩大为君仁臣忠。这样人就分出了等级。这就如同一座等级的金字塔,君臣、父子、夫妇,环环紧扣,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等级制度,如此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和”[8]。然而在西方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基督教,它统治了人们的精神领域达千余年。基督教的理念已经在西方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西方人眼中,教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神圣不可侵犯,政权位于宗教之下。宗教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所宣扬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不自由,毋宁死”的思想已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并影响到了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因此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价值,在这种提倡个人尊严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于个体,人际交往不分高下。直呼对方名字不是无礼的表现而是人们之间表达亲密友好的方式,这体现了基督教中人人平等的理念。

(二)对个人隐私的不同看法

在西方人眼中,涉及到年龄、婚姻状况、政治倾向等的话题都属于个人隐私,不适宜直接询问,除非对方表示不介意,否则就是侵犯私人隐私。但是在中国,这些话题是朋友之间经常会提及的,人们经常在聊天时会自然而然地谈到这些问题,长辈们在表示对晚辈关心时也会问到这些。为何中西方对个人隐私的看法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这与中西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人自古就以农耕为生,小农经济将人们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6]。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活动范围大多在家族之内,家庭是组成中国社会的核心,对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个人只有依附在家庭和集体之上才能生存。人们受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不得不重视血缘关系和宗族关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追求个人价值是自私的表现,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价值在集体价值面前微不足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某方面来说,就是忽视人的个人价值,以达到维护群体中的既成秩序,达到孔子思想中的“和”,因此中国人通常很重视维护群体隐私,而对个人的隐私不太在意[9]。

在西方社会个人价值占主导地位,人们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有着更高的要求。人们很注重自己的隐私,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隐私。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距离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空间的占有欲上。例如,在西方,孩子们从小就拥有自己的房间,大多数人都拥有自己的私人办公室,他们的私人领地归属感很强。这与西方宗教信仰及发展史有关,基督教思想提倡每个人都享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后来的文艺复兴更是肯定了人的个体价值和人格尊严。在这种社会文化中,西方人逐渐衍生出了不同于东方人的思维模式及认知方法,因而对个人隐私的界定与东方人有所不同。

(三)禁忌语使用时的不同倾向

在特定文化定势的影响下,汉语及英语禁忌语在使用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汉语禁忌语侧重禁忌以及语言的消极使用,对涉及到吉凶祸福、生老病死之类的话题中国人大多采取回避的态度,“避而不谈”体现了中国人对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使用语言意在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英语中的禁忌语则重在委婉,侧重语言的积极使用。西方人想将不雅或者不宜说出的话题用另外一种更加得体的方式表达出来,试图通过积极使用语言以扩大个人的影响并改造世界,这也是他们乐观情绪的一种体现。

例如在表示“老”和“上年纪”这一主题时,中国人就倾向于用一些比较消极的词汇:“风烛残年”“土里埋半截了”“老朽”等,我国民间迷信认为,73和84是两个“槛” ,民间流传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所以许多老人都不愿意说上述年龄,常多说或少说一岁。这表现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特征。相比之下,西方人所使用的词汇要积极一些。在英语中,与老年相关的说法有:“a seasoned man”(历练者),“the advanced in age”(年长者),“the mature”(成熟者),“elder hospital”(老人团),“retirement home”(敬老院),“private hospital”(老人院),“nursing home”(养老院),“golden age club”(老年俱乐部)[10]。从这些词汇可以看出西方人在禁忌语的使用方面比东方人更具积极意义。又如,在中国称卖淫为生的女子为妓女,在西方她们被称为call girl(应召女郎),street girl(街头小姐);私生子被称作love child(爱情生下的孩子);黄色电影称为adult film(成人电影)[3]。仔细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就不难理解这些差异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避世的因素占很大比重,人们自古就仰慕那些与世无争、隐居山林的贤人雅士,并将道家思想所推崇的“无为而治”奉为圭臬[6]。另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少中国人做事非常低调,不会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因此在使用禁忌语时重在禁忌。西方文化重视表现自我并且强调积极乐观的情绪,翻阅圣经故事、回顾美国的发展史,不难发现,西方人的创业史就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过程。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并给他们灌输了积极向上、努力创业的思想。这一点从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中就可见一斑,西方家长从小就鼓励孩子主动发言,积极与人交流,而东方家长则要求孩子“沉默是金”,别人的事不要插手,发言时更是要三思。这就是中西文化差别的体现,它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并且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所折射的是文化的差异,因此中国人讲话含蓄,涉及到敏感话题时他们会尽力避开,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委婉地表达出来,这些都是由不同文化内涵所造成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是造成中西禁忌语差别的根本原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受文化的制约,不同社会环境及文化传统都影响着语言的发展。禁忌语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折射出了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禁忌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它受道德伦理、价值取向等因素所驱动。禁忌就是人们想要避而不谈的话题,不管是涉及祸福吉凶还是不雅字眼都体现了人们趋善趋美的共性。然而在此共性下人们对禁忌语的界定却有所不同,受本民族的文化因素所影响,人们在对外界认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不同文化所孕育的认知范畴很难与另一文化的认知模式相吻合,所以对外部事物的界定也会有出入,一个民族的禁忌在另一民族看来未必就是禁忌[8]。在把中西禁忌语进行比较时,可以发现二者总体是相似的,但相似的外表下隐藏的却是巨大的文化差异。从其相似的表象入手可以挖掘出英汉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迥异[6]。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不可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们在对事物的认知方面存在着差异。透过禁忌语的背后可以窥见深层的文化内涵。这是文化传统、历史习俗及社会环境所造成的结果。探讨中西禁忌差别可以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内涵,增强语言交际能力,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际。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2]庄和诚.禁忌语词纵横谈[J].现代外语, 199l, (1):66-68.

[3]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5]文卫平.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型观念[J].外语教学,2002, (3): 25-26.

[6]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7]赵爱国.言语交际中的民族文化定型[J].中国俄语教学, 200l, (4): 80-81.

[8]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M].杭州: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

[9]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10]任聘.中国民间禁忌[M].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91.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under the Cultural Stereotype

LI Jian-hua YANG Ji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Cultural stereotyp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which exists in every society.It is a certain thinking model from the cognitive angel.Different nations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which causes the existence of cultural stereotype.This paper aim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ou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studying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comparatively and probing into the roots of their differences.

cultural stereotype; Chinese and English taboos; differenc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045

A

1008-8105(2012)04-0093-04

2011-11-24

李建华(1954-)男,武汉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杨洁(1988-)女,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

编辑 刘 波

猜你喜欢

定势西方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谁远谁近?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