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漾濞彝族的招魂风俗

2012-03-28王先灿蒋绍云

大理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失魂祭坛招魂

王先灿,蒋绍云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昆明 650091)

漾濞彝族的招魂风俗

王先灿,蒋绍云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昆明 650091)

充满神秘色彩的彝族招魂风俗,吸引着世人的眼球。具体到漾濞彝族,其招魂风俗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影子与梦境,这两种说法很具有代表性。在此基础上,漾濞彝族的招魂风俗的形成原因在于永生信仰的挫败。招魂在于失魂,失魂由一些事象显示,招魂的形式是招魂的关键,因此,失魂表现与招魂的形式是招魂风俗的两个重要部分。

彝族;招魂风俗;由来;失魂;形式

说起彝族,人们就会想到火把节,这一点大家都太熟悉了,正如彝族的火塘一样,可以凭借感官的直观方式展示给人,也如彝家的米酒一般,给人留下一抹难忘的记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以吸引人的好奇心,那便是充满神秘气息的彝族招魂风俗(这里指的是招生魂),这是西南少数民族共有的现象。具体到漾濞彝族,招魂风俗的起源是什么?失魂是如何体现?招魂怎样进行?又何以至今仍然风行不息?一大串的疑问便展开了。

一、彝族招魂风俗的由来

招魂,顾名思义,就是把灵魂召唤回来。彝族的招魂风俗到底从何而来?有这么一个传说故事,大意是这样:古时候有一个妇女,只有一个儿子,被官家征去当兵。临别时,妇人叮嘱她的儿子去三年三月三日,役满就回来。儿子拜别母亲,随着伙伴到远方服役去了。儿子走后,妇人日夜思念她的儿子,成天盼望着远征的儿子早日归来。每天,妇人便依门远望,好不容易挨过了三年三月三日,可儿子依然没有回来,妇人很悲伤。好在在一个好人的指点下把儿子召唤回家。从此,母子两人相依为命,不再分离。后来,每当人们一有久客他乡,服役未归的人,就请这位老妇人依照那位好人教的办法为他们招魂〔1〕。

这个故事很感人,但显然不是彝族招魂风俗的起源。漾濞彝族招魂风俗的起源人们常认为有两个,一个与影子有关,一个与梦境有关。

(一)起源于影子

影子最早见于朱熹的《朱子语类》,“韩文公《原鬼》,不知鬼神之本只是在外说个影子”〔2〕。

按照一般常识,是由于现实中的现象致使古人联想翩翩。人类本性有一种特性:各种感官是他认识事物的唯一渠道〔3〕,在人的现实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个一直跟在身后,无法祛除的影子。

影子紧随身后,受光线的影响,有时很矮小,只在脚下;有时拉得很长,足有几个人那么长。在彝族人看来,这一伸缩的尺度,非人力所及,因此是神力使然。因此人们认为那是那个附于身体却可以游离出去的个体神灵的外在投射,即是自己的灵魂。

因此,对于这一永恒的追随,彝族人很是无可奈何,更是忌讳。在漾濞彝族村落中,“彝族通常把影子作为灵魂的象征,认为人乃至一切动物都不能没有影子,影子是人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尤其是小孩子,千万别让他人踩踏自己的影子,如果被踩了影子,本人就会感到难受,甚至生病。

弗雷泽《金枝》一书中描述道,“未开化的人们常常把自己的影子或映像当作自己的灵魂,或者不管怎样也是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因而它也必然是对自己产生危险的一个根源,如果踩着了它,打着了它,或刺伤了它,就会像是真的发生在他身上一样使他感到受了伤害,如果它完全脱离了他的身体,他的生命就得死亡”〔5〕。

(二)起源于梦境

法性本基业,梦境成差互。实相微细身,色心常不悟。这是《五灯会元》里的话语。人都会做梦,但反映却不一样。彝族把梦中的景象跟现实现象同等看待,认为梦中出现行为是暂时离开肉体的灵魂的行为,所以现实中的人必须对自己出现于他梦中和针对做梦者而出现的行为负责。

在梦里,可以到达任意的地方,而身体本身却始终处于一地。灵魂所到之处,也许迷恋而忘记回来;或是什么东西把它滞留在那里。因此,醒来之后有必要把它召唤回来,不使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

出于对影子的难以理解也好,对梦境的好奇也罢,彝族的招魂风俗在不同的地方或许偏重于其中的一个,但很明显,两者都在起作用。这看得见的影子,或意识得到的梦境,应该是漾濞彝族招魂习俗的事实基础。两者引发了灵魂观念,进而招至招魂风俗。但是最根本的是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之下的永生信仰这一原始思维。

(三)永生信仰的挫败

原始社会的永生信仰在轴心时代经历了人的意识觉醒之洗礼,且最先碰上死亡意识〔6〕。以往一直面对生的主题,现在多出了个死的主题。当人们开始关注生死之间内在联系的时候,灵魂观念便顺理成章地突显出来。灵魂,这一飘忽不定的非实体的实体或实体的非实体,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坐落在生死主题的地基上,把两者维系起来。人们意识到,当人活着时灵魂是附着在作为载体的身体上的,一旦灵魂游离于身体,人就会发生异常,或生病或疯癫,如果灵魂不再回来,人就会死去。因此,有必要把游离的灵魂召唤回身体。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灵魂观念,死亡意识日益增进,原始的永生信仰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中,也正是永生信仰不可避免的挫败,并在其他因素的参与之下,逐渐滋生出彝族的招魂风俗。

二、失魂的表现

招魂在于灵魂处于游离状态或不在场,通俗的说法是魂丢了,也就是所谓的失魂。漾濞彝族村落中,失魂常常由不同的原因所致,也体现为不同的征兆。

(一)生病

这是最常见的失魂的表现。漾濞彝族村民认为,人生病是由于灵魂离开了自己的身体,可能是它被勾走,而施事的主体可能是某个具有法力的人,或是妖魔恶鬼,自己的灵魂就被镇在某处。因此一旦某人生病,最先的解救之道就是招魂。

(二)惊吓

人受到惊吓的时候,灵魂往往会从身上逃逸。尤其对于小孩子而言,灵魂是很容易被吓走的。情形是这样,人外出遇到什么可怕的东西,比方一条大蟒蛇,或死人;走夜路时碰到了鬼妖,或从山崖上滚下去,过河时被水冲走,在坟地碰到了鬼等等,总之是受到了惊吓,灵魂被吓跑了。

(三)做梦

做一些异常的梦,在漾濞彝族人看来也是失魂的表现。这种梦,可以是受害者自己,也可以是父母或兄弟姊妹之类。梦境常常是这样:梦到被洪水卷走,或死去的某人叫喊自己的名字。如果是你自己做到,你会在梦中胡言乱语。也许是小孩跟父母或爷爷奶奶睡时身体发抖,细心的长辈认为他的魂丢了。

(四)异常的灾难

面对异常的大灾难时,人的灵魂容易受惊。最易致使的是洪水或泥石流,彝语中有一个很好的成语,大意是水在喷射,地在晃动。对应于汉语中的“山崩地裂”,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是可以想象的。再一个是雷电,漾濞彝族居住于高山丛林,在雨季,有时雷电交加,火舌游弋在空中,并在离你不远之处劈倒一颗大树,这样的天气,即便你在屋子里,也感觉得到整个房子的摇动。胆小一点的肯定被吓个半死。再者是地震,不过这种情况一般不常见。

(五)重大事情

彝族村落中,家里有重要的活动,例如嫁娶、竖房子、丧葬等,在事后参与者是招魂的。

(六)仙家的启示

漾濞彝族的村寨里,偶尔会有自称为仙家的具备神力的人,他们显得非常惊讶地对你的父母说某时某地见到你,而你的父母明确那时你是在家里的,对此父母很着急,因为仙家见到的一定是你的灵魂了。有时妇女们也会走很远的路拜访某个公认的仙家,仙家也许会对你说不久之前看见你的孩子在向他呼救。每个仙家的招数不一致,有的看烟、有的看纸钱,但是口才都很好,可以连续讲几个小时。许多人原本不信,抱着好奇心去,等到那个仙家说出他的名字,他在来的路上把什么东西藏在哪里,家里有些什么人,有什么曲折的过去,他就会信服得不得了,往后每隔几年都会去,通俗的说是还愿。

三、招魂的形式

“魂兮归来!”〔7〕大凡读过《楚辞》,就会对这一句话留下深刻的印象。

“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魂者,身之精也。”看来,招魂既要用手,又要用口。而“魂兮归来”则成了经典的招牌话语。

确定灵魂游离于你或不在场就得把它招回来,这种召唤通常通过招魂仪式得以实现。

漾濞彝族的招魂程序,首先请个巫师,一般是男性,让他确定招魂具体的日期,好让人们准备好招魂时所用的物品,比如酒、茶、香、纸钱等。以及巫师所要求的特殊物品。招魂仪式通常要么在清早举行,要么在深夜进行,总之不能让外人碰到。巫师会选择当事人家附近的一座山,一般不会在山顶,山半腰偏顶是较佳的地点,那地方通常被认为是干净的地方。

在那里,家人们忙于生火、烧水、煮饭,煎炸粉丝、香椿等祭献食物。此时,巫师则忙于布置其法场与祭坛。他会整理出大约两尺长一尺宽的长方形祭坛,祭坛通常是靠着一棵大树,或形状怪异的树。树与祭坛之间插上一截松枝,高一米左右,且斜靠着那棵树。在祭坛上会铺上松毛或树枝,以便摆放祭献的食物。如果巫师比较懒的话,这些费体力的事有时也会让有经验的男性去做。之后,巫师点燃香,以松枝为中心呈扇形插在祭坛上,摆上一杯茶、一杯酒、一碗熟米饭,以及其他的祭献食物。然后,取出火堆里烧得通红的铁块,上面放上一点苦蒿和一种矮灌木树叶,再浇清水,将冒着水汽的铁块在祭坛前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晃动几回,此时,巫师会念几遍同一个词。然后在祭坛上倒点茶与酒,向上撒点混有盐巴的生米。伴着这些动作,巫师念着符语,同时也烧纸钱。最后,在筛子里丢巫师特有的东西,有的是从集市上买来的,简单的是取个桃核,分成两半。一般撒三次,看神灵是否同意。

下一步是杀鸡。先把鸡的喙与脚用泡有蒿与前面提到的矮灌木树枝的水象征性地清洗一下,然后巫师手拿鸡在祭坛前面拜几下。这之后才杀死鸡。强调一点的是,杀鸡必须是在祭坛前面,而且要把鸡血碗祭献在祭坛上。拔几根鸡尾巴上的毛粘在插在祭坛边的松枝上。之后,巫师到火塘边休息,吃东西,喝茶。当事人则忙着把鸡清理出来。并剖成大块扔到锅里煮个半熟,再捞出来放在祭坛上。

这时,巫师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招魂仪式,程序跟前面一次相同。多出来的是招魂这一步骤。这一次,失魂者要跪在巫师的旁边,在仪式进行得差不多时,会在树上或松枝上掉下来或红或绿的非常小的蜘蛛。巫师眼疾手快,赶紧把它抓住,或直接放在失魂者的头上,或放在其衣服的口袋里。表明魂已经被招回来并附着在身体上。招魂仪式就此结束。

之后,家人把鸡肉切块炒熟,大家围成一团进食。强调一点,鸡头、鸡尾是巫师的份。巫师取出鸡头的各个部件,讲解上面的各种征兆,其余的人则边听边吃。吃饭前要取点各种食物,弄成冷水粥撒在一边,是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吃的。其实,这更像是一次惬意的野炊。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会存在。一种风俗的盛行,必有其原因与基础,不一定现象落后,就与时代冲突,非得以科学、理性的现代文明为标准去界定它。招魂风俗在漾濞彝族中盛行,确定的一点是彝族人民相信灵魂的存在,相信招魂的功效。

灵魂观念是那样纠结在彝族群体的心目中,以至于被什么东西吓到时,都要叫“某某某,回来,回来”。因此,行走在深山野林的路中,隔一段路,就会有个山神,保护过路之人的灵魂,保障生命的安全。看到老年妇女头上插着刺状的树枝,不必惊奇,那是防范鬼怪伤害自己灵魂的最经济的方式,如果她身边有小孩,她会把这种方法传授给小孩,而小孩以后出门就会照做。

依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彝族是从北方甘青高原一路向南迁徙下来的(也有土著的),从北国到南国,从黄土高原到红土高原,从草原到丛林,从平地到山地,从高原游牧到山地耕种,生活环境与生产方式确实是颠覆式的切换,这种变化应该深刻地印在彝族心灵深处,并且以一种特有的显现方式显像在日常生活中。人类学家爱用“调适”一词,那由此可以设问,彝族对于环境是如何调适的,这种调适在其日常生活中又如何体现出来?不管答案是多么的纷呈复杂,招魂风俗应该算是一种。彝族的指路经作为指引灵魂归去的媒介,指引灵魂回去与祖先同在,都是指向北方的。

〔1〕杨继渊,杨忠伟.招魂:彝族〔J〕.华夏地理,1987(1):53-54.

〔2〕〔北宋〕朱熹.朱子语类〔M〕.长沙:岳麓书院,1997:2954.

〔3〕〔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58.

〔4〕杨甫旺.彝族灵魂观念研究〔J〕.宗教学研究,2007(3):138.

〔5〕〔英〕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译.北京:新世界学出版社,2006:190.

〔6〕刘士林.澄明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20.

〔7〕〔北宋〕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34.

(责任编辑 袁登学)

Evocation Custom of Yi Nationality in Yangbi County

WANG Xiancan,JIANG Shaoyun
(College of Humanitie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The world people are attracted by the mysterious evocation custom of Yi nationality.This custom originated from man's shadow and dream which are two representative arguments.On this basis,the paper explores why the Yi People in Yangbi County values the custom is the belief frustration of eternal.Lost souls showed by something must be back,and the form of evocation is the key of evocation.Therefore,the appearance and form of evocation are two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evocation custom.

the Yi nationality;evocated customs;origination;lost souls;form

C912.5

A

1672-2345(2012)01-0014-04

2011-09-20

王先灿,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俗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失魂祭坛招魂
鹧鸪天·落叶
燃烧的祭坛
莫让言语训练“失魂”
招魂(短篇小说)
红山文化祭天祭坛的形制特点及其内涵继承
招魂
党 魂
古代的“招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