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效能理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12-03-27王春华钱文茹岳振琴

河北医药 2012年9期
关键词:偏瘫效能入院

王春华 钱文茹 岳振琴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起病急,病程长,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偏瘫是其最常见的残疾,据统计高达60% ~80%[1],严重困扰着患者和家属的心情,影响正常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低下。自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自我效能概念提出以来,为行为改变提供了理论框架,并被广泛应用于个体学习以及健康促进等领域的研究,因为自我效能可以为解释、修正和预测患者行为提供系统的方向[2]。本研究将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探讨其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发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男40例,女46例;年龄47~71岁,平均年龄(57.9±2.5)岁;其中脑出血35例,脑梗死51例;右侧偏瘫38例,左侧偏瘫48例。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中42例,男21例,女21例;年龄47~69岁;研究组中44例,男19例,女25例;年龄50~71岁。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3],并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2)发病到入院时间不超过3 d,其中当天入院者62例;(3)知情同意接受此项护理方案。排除标准:(1)病情严重,有意识障碍或言语不清楚,不能正常交流沟通的患者;(2)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2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护理,研究组除上述措施外按计划积极主动地给予自我效能干预,时间为30 d。

1.2.1 心理支持: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人类不会安于底层的需求,较低层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就会往高处发展。满足生理需求之后就会追求心理满足和社会认同,之后就想被爱,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这是人类共同的特性。脑卒中后多数患者都伴有抑郁、焦虑、孤独、悲哀等心理障碍,尤其是对突然失去活动能力和肢体功能障碍,感到极度失落,甚至对未来产生错误的想法,严重影响治疗。护士要积极承担起照顾患者的责任,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在疾病早期尽可能的满足患者最低层次需求,使其得到心理的安慰,逐渐转变观念,配合治疗。

1.2.2 社会支持:根据自我效能理论,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支持是自我效能建立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护理患者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收集患者的支持系统资料,寻找最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支持对象,因为患者最信任的和最重要的人物往往是最有助于其治疗的因素,护士要对患者的家属、亲朋好友以及社会支持系统进行管理和培训,深度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社会的温暖和友爱,对生活和治疗充满信心。

1.2.3 康复志愿者的榜样作用: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护士在平时就要收集治愈出院患者的资料,一方面为随访工作做准备,另一方面可以让这部分康复的患者为住院患者提供榜样的作用,同种疾病患者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增加患者的信心和治疗的希望,康复患者的叙说可以使住院患者获得替代性的经验,提高自我效能。

1.2.4 健康教育: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具体的健康教育,语言要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循序渐进的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包括床上翻身、体位变换、坐位的训练以及站立训练等。要教会家属如何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方法,要适当让患者自己动手去锻炼,鼓励患者学会忽略症状,带症状生活、训练和学习,逐渐适应疾病恢复的慢性过程。

1.2.5 激励作用:脑卒中患者的病程很长,疾病恢复慢,尤其是肢体功能锻炼更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帮助患者设计出阶梯式锻炼的计划,在疾病恢复过程中,护士要随时发现患者病情的细小转归的变化,及时指出来,同时对肢体锻炼方法实践的每一进步,也要讲给患者,给予鼓励和肯定,使患者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配合是正确的,也是有成效的,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到,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和自我效能。

1.3 效果评价

1.3.1 一 般 自 我 效 能 感 表(general self efficacy scale,GSES)[4]:由德国学者 Schwarzer等研制,中文版由张建新和Schwarzer研制,共有1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总分范围10~40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在患者入院时、入院1个月后各进行1次自我效能感量表问卷调查。

1.3.2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QOL量表评定[5]。评定包括5个方面:工作及经济状况、家务、家庭关系、户外及休闲活动、心理状态,共计25项,每项1~6分,总分为150分,分数越高,说明QOL越高。2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入院1个月后进行QOL测定。QOL测定采用会谈式问卷调查,就表中每个项目按6级水平进行评分,最差者记1分,最优者记6分。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GSES评分比较 2组入院时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的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GSES评分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干预前后GSES评分比较分,

表1 2组干预前后GSES评分比较分,

注:与研究组比较,*P <0.05;与入院时比较,#P <0.05

?

2.2 2组QOL值比较 研究组干预前后以及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QOL值变化比较 分,±s

表2 2组QOL值变化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与入院时比较,#P <0.05

?

3 讨论

自我效能理论可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的进行那一活动。因此我们把培养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作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促使其配合医生和护士共同完成疾病康复的任务。本研究中经过1个月的自我效能干预,对2组进行自我效能感评估和比较,发现接受自我效能干预的研究组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一般来说,个体所拥有的自我效能量越大、强度越强、预测度越高,对行为的坚持和努力程度的正性影响作用越大[6],这部分患者也越容易康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自我效能理论可以提高护理效果,对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先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7],是一种心理行为的思想和方法,该理论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对行为的控制作用,强调从调动人的潜能入手来达到行为的目标。本研究中护理干预1个月后2组的生活质量经过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自我效能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

1 司惠芳,郑建琴,吴海燕.实施康复“三阶段训练法”预防脑卒中后“二次损伤”.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2-13.

2 杨廷忠,施卫星.临床护理一种思路和方法:自我效能增强.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93-395.

3 中华神经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4 王才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85-186.

5 何成松,杨大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表的编制及试测.中国康复,1995,10:111-113

6 徐蓉.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318-3319.

7 唐宏,郑燕,鄢家莉,等.运用自我效能理论对临产孕妇的护理.现代护理,2007,13:144-145.

猜你喜欢

偏瘫效能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住院医师入院教育实践与效果探索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