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配合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

2012-03-27许月琨陈娟苑欣然朱荣颜董焕娥

河北医药 2012年9期
关键词:西酞普兰脑血管病

许月琨 陈娟 苑欣然 朱荣颜 董焕娥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的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为30%~50%,脑卒中后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1],甚至部分患者出现厌世和自杀等行为,因此PSD的防治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本文选用护理干预配合西酞普兰治疗PSD,以寻求更好的治疗PSD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2例,随机分成综合治疗组(护理干预+西酞普兰治疗)22例与对照组(单纯西酞普兰治疗)20例,治疗组22例,其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62±7)岁;对照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62±6)岁,所有病例病情稳定,且诊断均由CT、MRI证实,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2组一般资料有均衡性。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1)入选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3]≥18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4]。(2)排除标准:严重器质性病变;痴呆、失语、自杀倾向、认知障碍;酒精及药物依赖、精神病及有精神病家族史;不合作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除接受脑血管病常规药物病治疗及系统康复治疗外,均给予西酞普兰口服,西酞普兰起始剂量20 mg/d,早餐后服用,10 d后根据病情加至40 mg/d。综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干预方法:(1)信息交流护士与患者积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其尽快熟悉环境,利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图片、宣传册、幻灯片等使其了解疾病的病因及转归,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取得其信任和配合,避免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2)心理干预:多巡视关心患者,尊重他们,耐心倾听患者诉说躯体及心理的不适,及早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疏导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教其学会表达,将负性情绪宣泄出来,减轻心理压力,并给予患者以积极的暗示和鼓励,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制定康复计划,协助患者康复治疗,对完成目标者,给以肯定;帮助患者改变不良嗜好、生活方式,行为、饮食习惯等。(4)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作用:争取家属的理解、支持和参与,鼓励家属陪伴探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及支持系统。另外,鼓励患者多与朋友交流,力所能及的参加社会活动,与周围保持密切联系,以增强家庭外源支持,稳定患者病后的情绪,增加其治疗疾病的信心,明显改善患者的心态。

1.4 疗效评定 治疗后第4和第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评定神经功能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AMD评分 治疗前2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8周末治疗组与对照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治疗后4周、8周末2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分,±s

表1 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与治疗前比较,#P <0.05

?

2.2 CSS评分 2组治疗前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8周末治疗组与对照组C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治疗后4、8周末治疗组C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CSS评分比较 分,±s

表2 2组治疗前后CSS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与治疗前比较,#P <0.05

?

3 讨论

PSD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抑郁症可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恢复,甚至增加脑血管病的病死率[4]。因此对PSD的治疗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西酞普兰是一种新型选择性高的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依从性[5]。杨清平等研究证实护理干预对PSD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6]。本研究显示,PSD的患者在应用西酞普兰后,HAMD和CSS评分均明显降低,说明西酞普兰对患者的抑郁情绪及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有明显改善作用。本研究治疗组HAMD和CSS评分均明显低于单用西酞普兰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干预针对性的从病理、生理、社会等方面支持、指导、干预患者,及早发现患者心理变化及悲观情绪,改善PSD患者的认知,改善他们其心境、行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生理相关功能的恢复,而生理变化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而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总之,对PSD患者在应用西酞普兰抗抑郁的基础上配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状态,增强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主动性,促进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1 栾文慧,朱婧,雷阳.国内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现状.医学教育探索,2010,9:1718.

2 饶明利,林世和主编.脑血管疾病.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1-123.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4 彭凌,王春林,林燕,等.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干预进展.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8:18-20.

5 魏东,席永稳.西酞普兰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50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4710.

6 杨清平,陈海光,李学兰.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4,19:62-63.

猜你喜欢

西酞普兰脑血管病
氢溴酸西酞普兰片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伴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的影响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西酞普兰在紧张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比较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