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发展建议
2012-03-26张天龙朱思翘崔天醍
张天龙 朱思翘 崔天醍
(1.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2.北京工商大学,北京 102488)
一、地方性中小银行的概念与特征
地方性中小银行是指那些主要业务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区域、重点为该区域经济服务的,与跨区、跨国银行在规模、业务范围方面有区别的银行。地方银行是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最原始形态,跨地区的区域性银行和跨国界的全球性银行的形成便是以地方性银行为基础的。地方性银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地方性银行的地方性决定了其中小规模的特征。作为地方性银行,由于主要为当地客户服务,故不可能在更广的区域和全国范围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广泛设立分支机构,并通过这些分支机构大规模、全方位开展所有的银行活动。地方性银行的这种局限性既是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的结果,也是其自有资金不充足的反映。
2.地方性银行与当地经济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由于地方性银行的业务重点在于其所在地区,由此必然形成对当地经济的依赖。由于银行在性质上是一种中介服务,因此,当地经济是否发达,是否存在广泛的可供开发的客户来源以及客户的资金供求的同步增长,是银行业务开展的根本。因此银行与当地经济形成了荣辱与共的关系。
3.地方性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个人和中小企业。地方性银行在资金数量上难以满足大型企业的需要,并且在提供服务的种类、网络的覆盖面以及专业化程度等方面也缺乏为大型企业服务的条件。
4.地方性银行也与当地文化息息相关。地方性银行由于长期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开展业务,因而与当地居民、企事业单位形成了比较密切的相互关系,主动或者被动地融入了当地文化,在人际交往、办事风格、风俗传统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
二、地方性中小银行发展的现状与相关政策支持
(一)地方性中小银行发展的现状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主要是由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发展而来的。1995年后,我国对城市信用社进行了整顿,加大了监管力度,防范和化解风险,逐步建立起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
近20年来,中小银行发展迅猛,作用显著。既填补了国有银行的市场空缺,又对国家金融体系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体系。中小银行,特别是农村中小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成为银行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9年,在农村中小银行金融机构中,就资产规模而言,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8661.2亿元,农村合作银行达到12791.2亿元,农信社更是达到54925亿元,实现稳步快速增长。就负债情况而言,农村商业银行达到17545.7亿元,农村合作银行为11940.3亿元,农信社为52580.6亿元,也一直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见图1)。
(二)政府对地方性中小银行发展的支持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是两种互为补充的配置资源手段。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发挥政府对市场机制“拾遗补缺”的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1.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银行的发展需要政府矫正“市场失灵”。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市场失灵表现在诸多方面。(1)市场出现不完全竞争状态。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在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方面均处于自然垄断地位,形成寡头垄断,中小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中小银行在很多方面还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限制,与国有银行不能在同一标准上竞争。因此,政府要发挥自己的调控功能,完善市场的竞争体制。(2)区域性中小银行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远落后于国有银行。在处理市场信息方面,单个市场主体无法在搜集、传递、处理、储存和分析经济数据等方面具有面面俱到的能力。为了克服市场中的信息障碍,不得不支付高昂的交易成本。因此,为了降低中小银行的信息成本,政府应利用它所处的特殊地位,及时地搜集、分析、整理各方面的信息,并提供给中小银行。(3)政府信息反映的只是当时状态,不能反映较长时期后的信息。在利益驱动下,市场交易主体的行为会倾向于短期化、投机化,从长远看必将不利于资源的最佳配置。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中小银行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且通过促进银行竞争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为社会提供了水平更好、质量更好、品种更多的金融服务。而从长远来看,中小银行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中小银行发展的战略意义是无法在竞争市场中反映出来的。这就需要政府参与调控,要从长远的目标和全局的高度出发,高度重视中小银行的发展。
2.政府为中小银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制度环境。(1)中小银行的建立和运营,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多由政府提供,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政府在中小银行建立过程中提供了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经济基础设施以及健全的法制法规等。(2)政府强制实施制度变迁,达到“规模效应”。制度变迁中,强制性制度变迁是通过政府实现,而非政府主体诱致性制度变迁,也需要政府放松管制才能得以实现。(3)政府的支持政策有利于降低中小银行的交易费用。以中小银行产权制度为例,产权的界定和转让涉及各项费用,如信息费用、度量费用等。因此政府的标准化规定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为中小银行的发展提供便利。
三、地方性中小银行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一)发展优势
地方性银行对区域经济存在从属性,因此其股权设置、利润来源和业务分部均从属于所在的地区经济。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力量,而地方性银行将市场定位于这一群体中。因为对这一大批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扶持,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壮大。
1.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发展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各国呈现区域经济专业化的趋势。各国间、地区间的比较优势发挥充分,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各国国内,地区性的生产活动也进一步专业化,形成了大量的中小企业。这种区域生产专业化的趋势,促进了不同规模银行间的分工,形成了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主要从事零售业务、以小额资金融通为特征的中小银行。
2.地方性中小银行对金融体系有补充完善作用。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出现,填补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空白,完善了整个金融体系,为地方发展、区域规划、全局战略奠定了基础。地方性银行的经营效率不亚于大规模银行,可以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
3.银行自身存在内部优势。(1)地缘优势。区域性中小银行根植于地方和地方经济,故其历史发展、市场定位以及业务方向都与地方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其背景完全来自于地方。其次,区域性中小银行的股本构成和市场定位使其与地方经济存在着必然联系。因其组建均采取由地方政府牵头,联合地方骨干企业进行参股建立的形式。故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各项便民利民的服务措施早已根植于市民之中,有着地缘和人缘的绝对优势。(2)地理优势。地方性中小银行盘踞于大中城市,并深入到中小城市,地理分布广,业务范围全面,是不可多得的地理优势。(3)业务上的特色经营。地方性中小银行在其独有的市场定位下,依据市场需求的差异,创造出颇具特色的经营风格,形成适合当地居民的个性化经营优势。
(二)发展劣势
1.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存在矛盾。地方性银行长期根植地方,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并且没有政策束缚,创新能力较强,经营方法灵活。但是银行的自有资金不足,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运动必然超越行政区域。而地方性银行又必须把经营区域限定在某一区域,这样便形成了中心城市和银行地方性之间的矛盾。
2.金融监管存在难度。地方性中小银行的蓬勃发展,对其整体规划和监管带来了一定问题,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和成本;也加大了地方银行与政府勾结的可能性,不利于银行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3.地方性中小银行自身基础薄弱。(1)设备落后,电子化滞后。区域性中小银行受规模小、资金少等因素制约,信息网络建设缺失,金融电子化滞后,同时由于其在形式上是独立的一级法人,行政区外没有网点,汇票结算只能依靠其他商业银行进行转汇,结算渠道阻塞。(2)资本充足率低。我国银行普遍存在资本充足率低的问题,中小银行中此情况尤为严重。随着银行业的逐步开放,中小银行会因为资本充足率低而面临更多的风险。而中小银行的补充机制不完善,只能依靠留存收益、私募扩股以及红利转注资等方式弥补,很难解决自己的大额亏空。
4.与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处于劣势。一是国有银行具有垄断优势。国有银行资金充足、机构网点多,新业务审批条件宽松,加上国家信誉支撑,使国有银行处于市场垄断和技术垄断的优势地位,中小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困难就更大。二是国有银行具有品牌优势,认知度高,而中小银行则没有。三是国有银行具有政策优势,有国家政策扶持,而中小银行则受到许多成文和不成文的政策歧视。四是国有银行具有信息优势,地方性中小银行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搜集、整理、分析信息,与经营规模大、网点多、信息丰富的大中型银行相比,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5.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处于劣势。一是外资银行是全能银行制,业务范围不受限制,可以利用综合优势吸引客户;而中小银行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制,其业务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二是我国给与外资银行一些超国民待遇,如外资银行所得税率15%,而中资银行所得税率33%,因此外资银行在竞争力上更胜于地方性中小银行。
6.跨区域发展问题多。中小银行的规模小,达不到大中银行的规模经济带来的高效益低成本,因此追求规模上的扩张就是当前大多数中小银行的主要目标。但是地方性中小银行跨区域设立机构,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业务高度同质化,市场饱和程度高。已经实现跨区发展的六十多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异地分支机构中,位于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占比高达60%以上。在业务高度同质化的情况下,大量银行集中进入必会造成过度竞争乃至无序竞争。二是对高素质人员的极度需求与争抢,也导致人员流动过大,不利于人才发挥最大效用。三是跨区域发展过度,不利于为中小企业服务。而地方银行最大宗旨是服务于中小企业,本末倒置。四是跨区域发展消耗大量资本,不利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地方性中小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树立积极的竞争和经营意识
地方性中小银行由城市信用社发展而来,市场观念较为淡薄。在进入WTO以后,我国经济金融逐渐开放,为了融入经济金融国际化浪潮,在变迁中求生存谋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必须更新传统的经营观念。
一是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社会资金的配置由计划变为由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进行调节。而市场经济又是一种竞争经济,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而中小银行有资金规模小、资本充足率低、抵御风险能力弱、业务单一、管理落后、创新能力差等先天性缺陷,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天然劣势。因此中小银行必须树立竞争意识,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危机,迎接机遇和挑战。二是树立稳健经营意识。流通性、盈利性、安全性是银行的三大经营目标。地方性银行需要树立稳健经营意识。对于地方中小银行来说,其资金实力不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将影响地方金融秩序稳定,其机构自身也将面临兼并或退出市场的风险。因此,开展各项金融活动,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得到银监会的批准许可。
(二)完善设备,进行业务创新,积极扩展中间业务
地方性中小银行应该完善自身的硬件设备,提高银行经营管理的效率。并且完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转变信息不完全的劣势为优势。
中间业务风险小、利润高,是中小银行应当大力发展的中坚业务。并且金融创新是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符合金融行业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准确定位,抢夺市场份额是中小银行能否迅速发展的评判标准。
(三)实施多元化融资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
地方性中小银行资本数量不足,资本充足率低,因此扩宽融资渠道是银行发展的必然途径。而多元化融资则是扩宽融资渠道的必要步骤。每种融资渠道尤其各自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高效地吸收社会投资,扩充中小银行的资金数额。
发行债券是银行传统的融资渠道。通过发行债券,既可以满足民的投资需求,也可以充足银行的资本金。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提高存款利率,开发储蓄投资项目,在确保民间投资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的同时,稳固融资渠道。
(四)回归地方经济,慎重跨区域发展
虽然通过跨区域发展可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扩大利润规模、提高盈利能力,追求规模经济。但是跨区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有助于产生规模效应的同时,却减弱了地方银行的比较优势,加重了竞争,提供了无序竞争的可能性,加大了监管的难度,不利于地方中小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1〕韩文亮.中国地方性银行效率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吴少新,徐传华等.区域性股份制中小银行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周丹.论区域银行可持续发展[J].兰州学刊,2003.6.
〔4〕周一平,谢红军,祝凰琳.地方中小银行发展问题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14期.
〔5〕聂桂平.推进地方中小银行发展壮大的若干思考[J].经济天地,2010.11.
〔6〕于刚.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道路——锦州银行调查报告[R].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组.
〔7〕李文龙,孔令儒,王龙等.锦州银行:从“单一”到“多元”[J].金融时报,2010年12月.第四版.
〔8〕王滨.应进一步规范地方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J].中国金融,2010年.12.